触变性
触变性 |
触变性物体(如涂料)受到剪切时,稠度变小,停止剪切时,稠度又增加或受到剪切时,稠度变大,停止剪切时,稠度又变小的性质。即一触即变的性质。[1]
基本信息
中文名 触变性
定 义 一触即变的性质
类 型 名词
又 称 摇变
简介
触变性亦称摇变。是凝胶体在振荡、压迫等机械力的作用下发生的可逆的溶胶现象。它是由弗罗因德利希(H.M.F.Freundlich 1928)发现的。细长的颗粒靠弱的化学键连结形成网状结构,很容易被外力破坏。据谓眼虫的核等细胞内的结构就具有触变性。肌肉收缩性蛋白的F肌动蛋白也显示这种性质。
主要特点
触变结构的主要特点是:
(1)从有结构到无结构,或从结构的拆散作用到结构的恢复作用是一个等温可逆转换过程;
(2)体系结构的这种反复转换与时间有关,即结构的破坏和结构的恢复过程是时间的函数。同时结构的机械强度变化也与时间有关。实际上,触变性是体系在恒温下"凝胶-溶胶"之间的相互转换过程的表现。
其他概念
非牛顿流体包括剪切变稠型(胀流型)、剪切变稀型、假塑型、塑性型、触变型以及震凝型流体等。
剪切变稠型
粘度随流速梯度增大而增大,这是因为当颗粒浓度很高并接近最紧密排列时,两层间的相对运动将使颗粒偏离最紧密排列,体积有所增加,需消耗额外能量。或者因为当流速增加而使颗粒动能增高时,可能越过能垒Eb 到达第一极小 Em1 而发生絮凝,使粘度增大。
剪切变稀型
粘度随流速梯度增大而减小。这是因为在h 较大时,位能曲线上有一个第二极小 Em2,它将导致颗粒间形成较弱的絮凝,而流速增大时将破坏这种絮凝使粘度减小。也可能因为颗粒为棒状或片状,静止时颗粒运动受阻,当受到剪切时,颗粒因形成队列而粘度减小。
假塑型
粘度随流速梯度增大而减小,它的剪切变稀的性质更为突出。
塑性型
该类流体由于絮凝很强而形成网络结构,其特点是存在屈服应力τB ,τ <τB 时流体仅发生弹性形变。当τ >τB 时,网络破坏并开始流动,剪切应力随流速梯度而变化。
触变型
在剪切作用下可由粘稠状态变为流动性较大的状态,而剪切作用取消后,要滞后一段时间才恢复到原来状态。这是由于絮凝网络经剪切破坏后,重新形成网络需要一定时间。
震凝型
该流体能在剪切作用下变稠。剪切取消后,也要滞后一段时间才恢复变稀。
土的触变性
当粘性土结构受扰动时,土的强度降低。但静置一段时间,土的强度又逐渐增长,这种性质称为土的触变性。这是由于土粒、离子和水分子体系随时间而趋于新的平衡状态之故。
润滑脂的触变性
润滑脂所具有的最基本的特性,就触变性。当施加一个外力时,润滑脂的流动在逐渐变软,表现粘度降低,但是一旦处于静止,经过一段时间(很短)后,稠度再次增加(恢复),这种特性称为触变性。润滑脂的这种特性,决定了其可以在不适于润滑油润滑的部位润滑,而显示它优良的性能。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