詹逊
詹逊詹逊爵士,KCMG,KStJ(Sir Franklin Charles Gimson,1890年9月10日-1975年2月13日)一译金逊爵士,英国殖民地官员,曾先后担任香港辅政司和星加坡总督等职。出生于英格兰列斯特郡,父亲名叫C•K•詹逊(C. K. Gimson),是一位牧师。詹逊早年入读牛津大学贝利奥尔学院,并取得到文学士学位
目录
殖民地生涯
詹逊在1914年前往英属锡兰,加入当地的殖民地政府,任职见习官(Cadet),一直至1937年累迁为锡兰的劳工署署长(Controller of Labour)。后来,詹逊被转派到香港政府工作,并在1941年12月7日抵港履任辅政司一职, 1941 年 12 月 8 日,香港保卫战爆发,前一天,詹逊(Franklin Gimson)抵港履任辅政司,可算不幸。 历经十八天浴血奋战,港督杨慕琦(Mark Young)圣诞节于半岛酒店向日军投降,旋即被转移到台湾,再关押到沈阳战俘营。至于詹逊和一众英籍官员、平民,则被关押在赤柱拘留营。 在营里,詹逊是港府最高级官员,他因此肩负起管理战俘及与日本人沟通的责任。
詹逊料理下,拘留营虽有铁丝网围绕,却像一座小村庄,有住房、礼堂、学校、娱乐中心和医院。人们可以举行教堂崇拜,孩子可以上课。最重要是,病者在药物严重不足的情况中仍获得一定治疗,故 3 年多的死亡人数不过 120 人。
詹逊又运用客气圆滑的外交手腕,与日本人打交道,从而保护被拘留者性命(许多被拘留者因而误解他软弱)。 同时不忘思考战后如何延续英国对香港的管治。 詹逊认为,“香港留下一些核心的英国居民,有助于维持市区华人的民心,意味英国政府仍然留在香港”,毅然禁止被拘留的英籍平民提出遣返诉求。
另外,针对“战前英国人在香港那种优越地位的整个体系,其根基已受破坏”(历史学家 Philip Snow 语),他建议,战后香港应该在英国统治下,让华人扮演更重要角色,包括允许在立法局选出华人代表。杨慕琦后来尝试加快香港民主步伐,跟詹逊“英雄所见略同”
1945 年 8 月 15 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国民政府蒋介石原本命令张发奎前来接收香港,殖民地部却早在 1943 年成立“香港事务计划小组”(Hong Kong Planning Unit),由麦道高(David MacDougall)担任主管,詹逊任驻港代表,负责筹组接管香港的“临时政府”。
詹逊在拘留营秘密接见一位“英军服务团”的华裔情报人员,该情报人员传递英国政府的指示: (1)英国政府决意恢复在香港行使主权,并计划在获授命的英军或盟军长官到达香港时,尽快建立军政府; (2)假如情况容许,詹逊应以最高行政长官的身分,执行代理总督的职务,直到英军或盟军接收香港,建立军政府为止。 詹逊旋即与一众被拘留者离开拘留营,在前法国海外传道会大楼成立“临时政府”总部。他召集各拘留营的旧部,以及在澳门居住的公务员和英国人合组政府,重新掌握政权。
8 月 23 日,詹逊知悉一支英国海军快驶至香港。28 日透过 ZBW 电台(香港电台前身)向市民宣告:“我是目前驻港英政府的首席代表,现已取得日方同意,在维多利亚城设立一个办事处,并准备必要的步骤,当英军抵达港岛受降时,恢复英国的统治权,我确信英军抵达香港将为期不远。”30 日上午,海军少将夏悫率军舰抵港,较张发奎抢先一步。
晚年生涯
香港重光,詹逊功成身退,卸任返英。1975年2月13日卒于北约克郡皮卡令(Pickering)寓所内,终年84岁。
临走前,他在电台发表讲话,表示香港未来应进行政制改革,心系香港。 严穆生说:“詹逊夺回英国对香港的主权,全凭着他的勇气、毅力和奉献精神。”评价公允。
家庭
詹逊在1922年与玛格丽特•桃乐丝•华德,MBE(Margaret Dorothy Ward)结婚,玛格丽特的父亲名叫卡农•华德(Canon Ward)。而詹逊两夫妇共育有两名女儿。
荣誉
C.M.G. (1945年)
K.C.M.G. (1946年)
K.St.J.
马来亚大学荣誉法律博士学位 (1952年)
星加坡城荣誉市民
香港许多人记得邱吉尔(Winston Churchill)的名言“中国要收回香港,除非跨过我的尸体”,可是,没有詹逊,邱吉尔未必能够如愿以偿。
二战结束,香港粮食十分缺乏,仗赖夏悫派人到汶莱、印度等地搜购,大饥荒才未有发生。夏悫又以空置建筑物、旅馆暂时收容无家可归者,解决住屋问题。国共内战不久在中国大陆爆发,香港在英治下避过一劫。
今时今日,纪念香港保卫战阵亡将士之馀,也请别忘了詹逊。詹逊于香港困厄之际坚决留守,且呼吁英籍平民留守,卒之换来香港重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