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
請 |
请(拼音:qǐng),汉语一级通用规范汉字(常用字) 。此字始见于战国文字,古字形从言、青声。"请"的本义指拜谒(指下级对上级,晚辈对长辈拜见)。拜谒的目的常常是有所请求,故又引申为"请求"。"请"用作"请求"的涵义有两种:一是请对方做某事,二是请允许我做某事,后者现代汉语少用。"请"又表示恭敬,作敬辞之用。
目录
基本信息
中文名称; 请
拼音; qǐng,qíng,qìng
繁体; 请
部首; 讠
五笔; YGEG
仓颉; IVQMB
郑码; SCQ
笔顺; 点、横折提、横、横、竖、横、竖、横折钩、横、横
字级; 一级(编号:2108)
平水韵; 上声二十三梗(qǐng),下平八庚(qíng),去声二十四敬(qìng)
总笔画; 2+8
统一码; U+8BF7
注音字母; ㄑㄧㄥˇ,ㄑ〡ㄥˊ,ㄑ〡ㄥˋ
字形结构; 合体字,左右结构
造字法; 形声字
四角码; 3572₇
文字源流
"请"是形声字。金文和小篆(图3-5)皆从言,青声。字从"言"为义符,表示与言语有关;从"青"为声符,不兼义。隶变以后楷书写成"请"。汉字简化时将"言"旁简化为"讠"。
"请"的原义是谒见、拜访。拜见时必定有所陈述,故"请"从言。例如《史记·魏公子列传》:"公子往,数请之,朱亥故不复谢。"这是说公子几次去拜访他,朱亥故意不回拜。
拜见又往往要问安、问好,于是"请"又有了问的意思。请安,即是问安。拜访即有请求对方相见之意,也引申为请求。由此又用作敬辞,表示希望某人做某事。例如"请坐"。"请"还延伸成求对方允许自己做某事。例如"主动请缨"。去见,也常常是为了邀请、聘请,所以"请"也指邀约。如成语"不请自来"。
已知较早的战国文字"请"的用例,或读为"靖",或用为人名,与秦汉篆隶"请"是否有直接关系,尚难遽断。[1]
古籍释义
说文解字
【卷三】【言部】七井切(qǐng)
谒也。从言青声。
说文解字注
谒也。周礼春朝秋觐,汉改为春朝秋请。
从言,青声。七井切,又才性切,十一部。
广韵
疾盈切,平清从 ‖ 生声耕部(qíng)
请,受也。又在性、七井二切。
七静切,上静清 ‖ 生声耕部(qǐng)
请,乞也。求也。问也。谒也。七静切。又疾盈、疾姓二切。二。
疾政切,去劲从 ‖ 生声耕部(qìng)
请,延请。亦朝请,汉官名,张禹首为之。又秦盈、亲井二切。
康熙字典
【酉集上】【言部】 请;康熙笔画:15;部外笔画:8
(qǐng)《唐韵》七井切。《集韵》《韵会》此静切。《正韵》七静切,并清上声。
《说文》:谒也。《广雅》:求也。《玉篇》:乞也,问也。《增韵》:祈也,扣也。《书·汤诰》:以与尔有众请命。《左传·僖十年》:余得请於帝矣。《礼·曲礼》:请业则起,请益则起。
又《王制》:墓地不请。《仪礼·士昏礼》:摈者出,请事入告。《前汉·张汤传》:造请诸公,不避寒暑。师古注:请,谒问也。
又《尔雅·释诂》:告也。《礼·昏义》:纳徵请期。注:请昏姻之期日也。
又《韵会》:汉请室,请罪之室也。《前汉·贾谊传》:造请室而请罪耳。
(qīng)又《集韵》亲盈切。《正韵》七情切,并音清。亦谒也,祈也。又受也。
又《类篇》:《前汉·贾谊传》:请室,亦读平声。
(qìng)又《广韵》疾政切。《集韵》《韵会》《正韵》疾正切,并情去声。《说文》:义同。又《广韵》:延请。
又《正韵》:汉制春曰朝,秋曰请,如古诸侯聘礼也。《史记·吴王濞传》:使人为秋请。《前汉·宣帝纪》:时会朝请。
又《韵会》:朝请,汉官名。张禹首为之。《唐书·百官志》:从五品上曰朝请大夫,正七品上曰朝请郎。
(qíng)又《广韵》疾盈切。《集韵》慈盈切,并音情。《类篇》:受言也。
又《韵会》:《礼·昏义》请期,徐音情。《周礼·秋官·条狼氏》注:大夫受命以出,馀事莫不复请。刘音情。
又《转注古音》:《史记》《礼书》请文俱尽。注:徐广云:古情字多假借作请,诸子中多有之。《荀子·成相篇》:听之经,明其请。注:请当为情。听狱之经,在明其情。
字形书法
字形对比
书写提示 "讠"2画,㇊(横折提)一笔写成。"月"的第一笔撇改竖。"讠"窄"青"宽,顶部"讠"低,底部"青"低。"讠",㇊(横折提)从横中线起笔。"青","龶"的三横长短不一,下横最长,从"讠"侧起笔,在横中线上侧;"月",首笔竖在竖中线,㇆(横折钩)的横段在横中线下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