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巴蒂斯特·貝西埃爾
讓-巴蒂斯特·貝西埃爾 |
---|
伊斯特利亞公爵 出生 1768 逝世 1813年 性質 法蘭西帝國元帥
|
讓-巴蒂斯特·貝西埃爾(Jean Baptiste Bessières,1768年8月6日-1813年5月1日),法國軍人、拿破崙麾下的元帥、帝國近衛軍司令,獲封伊斯特利亞公爵。
目錄
簡介
簡歷 貝西埃爾出生於法國南部卡赫爾斯地區(Cahors)附近,他曾擔任過一段時間路易十六的憲政警衛隊上尉和參加對西班牙戰爭,在東比利牛斯軍團和摩澤爾軍團服役時表現勇敢。1796年任拿破崙遠征意大利時的警衛隊長。1798年4月升任上校,參加拿破崙的埃及遠征軍,在阿克雷包圍戰(Siege of Acre)和阿布基爾戰役作戰十分英勇,贏得榮譽。和拿破崙回到歐洲,作為近衛團騎兵第二指揮官參加了馬侖哥之戰。 1802年9月升少將。1804年被授於法國元帥,任命為最有名的帝國騎兵衛隊上將 (1805, 1806和1807年)。1805年率9,000名衛隊在奧斯特利茨(Austerlitz)向俄國近衛騎兵展開白刃戰,而獲大鷹榮譽勛位。1809年獲封伊斯特利亞公爵(duke of Istria),榮譽世襲(1856年廢除)。 1813年5月1日被炮彈擊中身亡。[1]
早年
1768年8月6日出生于吉耶訥卡赫爾斯地區附近的普賴薩克,是一個外科醫生之子。1791年他加入路易十六的立憲自衛軍,服役於東比利牛斯軍團22獵騎兵團(精於射擊的騎兵部隊)任軍士。
晉升
不久獲得獵兵上尉軍銜,於1792年8月10日遇到暴動,大批瑞士護軍被殺,他大難不死。後在比利牛斯軍團中當兵。1793年重新升任軍官。1794年升騎兵上尉。1796年6月任拿破崙私人衛隊指揮官。9月4日參加羅維利圖之戰後升少校。1797年1月14日,在里沃利戰役中任拿破崙的衛隊長,表現出色。這支衛隊名為「嚮導者」,不僅擔任警衛,而且常使用在具有決定意義的方向和時機。1798年4月升任上校,並隨拿破倫參加埃及遠征,並在1799年3月19日—5月20日的阿卡包圍戰和7月25日的阿布基爾戰役中因其高超的騎兵指揮才能聞名。1800年任近衛團騎兵指揮官。6月14日參加了馬倫哥戰役,指揮騎兵的最後一次決定性攻擊,不久任「半島衛隊」准將司令,時年32歲。1802年9月升少將。1804年5月14日被封為帝國元帥和帝國騎兵衛隊司令,時年36歲。1805年12月2日率近衛軍(6000人)參加了奧斯特里茨戰役,成功地阻擊了俄國的近衛騎兵,使俄軍最精銳的近衛軍幾乎全軍覆沒,其指揮官瑞普烈親王也當了俘虜。1806年10月14日和勒費弗爾元帥一起指揮近衛軍(12000人)參加耶拿戰役,在最後的反擊中將普軍霍恩洛厄軍團擊潰,並席捲了趕來增援的布呂歇爾軍團。1807年2月7—8日的埃勞戰役中,率近衛軍不斷打退哥薩克騎兵的反衝擊,當俄軍在一天激戰後陣線動搖時發動了決定性的攻擊,近衛軍慷慨激昂地衝上前去,同俄軍拼刺刀,他們滿腔怒火、所向無敵,最後擊敗了俄軍。6月14日率近衛軍作為預備隊參加弗里德蘭戰役。曾短期任駐符騰堡大使。1808年他被任命為駐西班牙薩拉芒卡省的一個師(有18000人)的師長;當他到任時,庫埃斯塔將軍已經占領伐利亞多利德和布爾果斯之間的陣地,威脅了馬德里和法國之間的交通線。7月14日在西班牙蒙塔馬塔戰役中,貝西埃爾向用11000名步兵和1500名騎兵—打敗了卡斯塔諾斯和布萊克將軍指揮的28000名西軍,西軍損失7000餘人,而法軍僅有70餘人戰死、300餘人受傷。曾任第二軍軍長,但不久被蘇爾特元帥代替,改而指揮騎兵。1809年第三次法奧戰爭中任騎兵預備軍軍長(9000人)。1809年5月20日—21日參加阿斯佩恩-艾斯林戰役。7月5—6日的瓦格拉姆之戰中,親自率領重騎兵師衝鋒並首先突破奧軍防線,為戰勝敵人建立了殊勛,但自己也在激戰中負傷。1810年指揮帝國衛隊駐守巴黎,在英軍的伐耳赫倫遠征失敗後,拿破崙任命貝西埃爾為駐比利時的法軍司令,以接替貝爾納多特。後到西班牙戰場,在馬塞納元帥指揮下參加了1811年5月3—5日的豐特斯.德奧尼奧羅之戰。[2]
陣亡
1812年9月7日博羅季諾戰役中,說服拿破崙不動用最後的預備隊—近衛軍,此舉遭人非議,認為喪失了消滅俄軍的戰機,但在10月—12月從莫斯科撤退時,這支唯一完整的精銳擔任後衛掩護,功不可沒。隨後作為近衛騎兵軍軍長參加德國戰役。1813年5月1日呂岑之戰前夕,作為法軍中路縱隊的前衛剛剛渡過薩勒河,在薩克森的里帕赫峽谷就與俄普聯軍的前哨遭遇,這本來是一場小戰鬥,但戰鬥剛開始,貝西埃爾就被一顆炮彈擊中,不幸身亡,年僅45歲。他陣亡的消息被認為在一段時期內不宜向全軍宣布,由此可見他在兵士中享有多麼大的威望。
歷史評價
貝西埃爾是一位可靠、精力旺盛的將軍;對拿破崙忠心耿耿。他雖然僅有一次成功地獨立指揮作戰的經歷,但無疑是那個年代最好的騎兵指揮官之一。[3]
參考文獻
- ↑ 讓-巴普蒂斯·貝西埃爾,百度百科
- ↑ 讓-巴普蒂斯·貝西埃爾,百度百科
- ↑ 讓-巴普蒂斯·貝西埃爾,百度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