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知評價論
認知評價論是中國的文化術語。
目前,世界上只有兩種文字,一種是方塊文字,如漢字[1]、日文和韓文,還有歷史上曾經出現過的西夏文[2]、契丹文,喃字等;另外一種是字母文字,主要包括拉丁字母文字、阿拉伯字母文字、粟特字母文字等。
目錄
名詞解釋
認知評價論由德西和萊恩(Deci&Ryan)在1975年提出的,又稱為自我決定論,是指人對客觀事件、事物的看法和評判。 他認為控制行為的外部強化無視個人的自我決定,促使人們把自己的行為認知為是由外部所決定的,因此導致內在動機的降低,使本來具有內在興趣的活動必須依靠外在獎勵才能維持的行為。正如文學作家錢鍾書所言:「內在的不足才藉助外在的多餘。」外部強化對於本身具有固有興奮性的活動不僅是多餘的,而且是有害的。?
認知評價理論提出了「內在激勵」的概念,也稱為內在激勵理論。其中認知評價是關鍵因素,即人們對於情景因素是支持行為或控制行為的一種心理評價。
認知評價理論認為過分強調外在的激勵因素會導致內在激勵因素的萎縮。當員工是出於喜歡某種工作而非常投入地工作,如果管理者對他的工作業績過分看重,並對工作結果進行獎勵,可能會導致員工工作動機下降。因為對工作業績進行獎勵可以會使員工感到自己是為了物質利益而工作,而不是為了自己的愛好和興趣,覺得自己喪失了對自己行為的控制。而且依靠內在動機促使員工工作可以確保員工工作比較穩定和持久地保持較高的質量;而外在激勵因素促使員工工作是剛性的,一旦減少外在的激勵因素,員工工作動機可能會大大下降。
認知評價理論的內容
認知評價理論認為:雖然人們可以分別被內在、外在因素激勵,但這兩個因素並不是毫無影響的。當對某種工作結果進行外部獎勵時,那種因喜歡做這種工作而產生的內在激勵作用便會降低,因為這會使人們感到他們不是自覺的人,是為了外部因素而工作,為了獎勵而工作,覺得自己喪失了對自身行為的控制。
認知評價理論解釋了為什麼在組織中對出色的工作績效進行獎勵有時反而會使工作動機降低。
認知評價理認為激勵因素可以分為兩類:
①內在激勵因素:即工作目的就在於工作本身,人是為了工作而工作。
②外在激勵因素:即工作目的不在於工作本身,而在於獲得外部的獎賞,工作只是獲得獎賞的工具。
認知評價理論認為,過分強調外在的激勵因素會導致內在激勵因素的萎縮。當員工是出於喜歡某種工作而非常投入地工作,並對工作結果進行獎勵,可能會導致員工工作動機下降。對工作業績進行獎勵可以會使員工感到自己是為了物質利益而工作,而不是為了自己的愛好和興趣,從而導致員工工作動機的下降。
認知評價理論強調外在獎酬對內在激勵的負面作用,反對將酬勞與績效完全掛鈎。這種理論只適用於那些外在獎酬對員工工作動機比較重要,而工作本身又有一定內在激勵作用的工作。
認知評價理論的適用情形
這種理論適用那些外在獎酬對員工工作動機比較重要,而工作本身又有一定內在激勵作用的工作。而大部分的底層工作都不太能提供內在性的激勵,只有部分專業性與管理性的工作才有這種作用。
參考文獻
- ↑ 日文是怎麼來的,日本人是如何把漢文,改換成他們自己文字的,搜狐,2021-03-15
- ↑ 與漢文同宗同源的西夏文,國人看它如天書,俄羅斯人卻如數家珍,搜狐,2022-1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