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让心出家(游宇)

让心出家
圖片來自免费素材网

《让心出家》中国当代作家游宇写的散文。

目录

作品欣赏

让心出家

虽已立秋,但溽热的炎夏似乎依然遥远得不见尽头。

不见尽头的还有难耐的焦躁、无言的苦闷和对未来生活的深深迷惘。

于是,背负行囊,来到杭州,期冀江南的桂子和吴地的荷风掠过闻莺的柳浪,平静早已深深堕入尘世的浮躁心灵。

满眼的青山和碧水,如五柳先生的桃源,画轴般悬挂在心的世外,繁复而简约,悠远而近切。在韵味绵长的淳朴中把自己放逐成闲云野鹤的村夫野老,粗衣竹杖芒鞋,着一叶扁舟,饮一壶浊酒,出没于无常的风波,任一蓑濛濛烟雨,打湿寂寥的往事尘埃,蓦然落定成一方阻挡诱惑的小小屏障,让纷纷攘攘喧嚣不已的世界瞬时沉寂。

而一次缘起清凉的邂逅,无意中将这种沉寂推向了极致。

在虎跑寺浓荫匝地的恍惚中,我看到了弘一法师在幽暗的禅灯梦影里的拈花微笑,那一缕幽暗的禅灯梦影曾经让多少迷途者幡然醒悟!

站在法师的精舍外,逼仄小屋的一角,一张简陋的窄窄小床让人无法相信那里曾安卧过一个在多个文化领域都有极高造诣的大师:两张本色长凳,一块边缘残破的木板,八根竹竿撑起一顶破旧的蚊帐,迎面有四个大小不一的补丁。解说的文字表明,这确是大师的卧榻无疑了。此刻,它静静地沉浸在泛黄岁月的回忆里,安然自若地诉说大师曾经的故事,让你在这个物欲横流的尘世里唏嘘不已……

原名为李叔同的弘一法师,出身于天津盐商巨贾之家。一生极富传奇的人生角色变化,为中国近现代文化史增添了一道空灵澄净神秘的色彩。在每一个行走的阶段,他的才华都像夏夜的流星晶莹明亮。天资聪颖的他,敏而好学,过目不忘:四岁学书法,八岁熟读《诗经》、《四书》、《孝经》并师从书法篆刻大家学习篆刻,十四岁文采初露。他的一生经历了四次大的变化:由富家翩翩公子变为留学生;由留学生成为教师;由教师成为道士;最后由道士成为和尚。而和尚的身份让他的灵魂得到了彻底的自由:以戒为师,用最简单的生活方式身体力行地完成自己对佛法的至诚弘扬,劝导芸芸众生博爱、向善、惜福……

他说,人的痛苦往往来自于对物质的过度欲求。作为“二十文章惊海内”的文人,他集诗、词、书画、篆刻、音乐、戏剧、文学于一身,在多个领域,开中华灿烂文化艺术之先河,他是真正意义上的艺术大师。无论在哪个方面的成就,后人都难望其项背。一帧信手涂鸦的写意画、一首临风而就的咏物诗、几方刀法精到的篆刻,都可保证他拥有锦衣玉食、豪宅香车。

可是,尘世的纷扰已使大师倦怠。人到中年的他,因为顿悟佛法的精妙,遂抛却豪门深宅,离妻别子,净身出户,断绝一切人间贪念,遁入空门。于是,在晨钟暮鼓的袅袅余音中,于青灯黄卷里痴迷地流连,而把物质需求降低至最少。你看,那一双黄鞋,伴随大师颠簸十六年,一柄洋伞,为他遮挡了二十五年的雨雪风霜……

看过大师的一张背影照:举着一柄黑伞,一身黑布长衲,下摆已褴褛不齐,赤脚,穿过午后的烈日,顺光里太阳下的影子已缩成一团,正安详地行走。前面的华丽高楼和大师的背影比照,丝丝缕缕地彰显了一种慈悲、朴素、无欲的原美。

站在著名画家范曾绘就的弘一大师的肖像前,大师宁静、宽容、慈悲的面容让我心如止水。那么个才华盖世的天才,听从内心的召唤,彻底告别他曾经拥有的尘世一切,该是何等的洒脱!对物质的无欲无求,却使他在以后二十多年的时间里得以心无旁骛地钻研、弘扬佛法,从而让自己的精神世界史无前例地丰盈!

于虎跑寺高高的台阶眺望,不远处,又一幢高楼拔地而起。物质正以不可遏制的速度无限蔓延,挤压我们的生活空间和精神空间。痛苦、焦躁、抑郁、迷惘已成了我们这个时代的精神病症。

如何构建我们内心的和谐?

恐怕只有降低我们对物质期望这一条路。

都像弘一法师出家,既不可能,也违背人性。但是,至少,我们面对这个物欲横流的世界时,可以少一些欲求。

让心出家。如何?

一阵凉风吹来,我感到了秋意的降临。

那一缕禅灯梦影摇曳在心的深处。

[1]

作者简介

游宇,原名胡安同,上世纪六十年代末生于河南固始,固始县国机励志学校语文教师。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