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許光達故居

中文名;許光達故居

地理位置;湖南省長沙縣黃興鎮桂花村

建築歷史;清朝光緒年間

許光達故居:位於湖南長沙縣黃興鎮桂花村,建於清光緒三十四年(1908)。故居原有兩進,共有房屋14間,上進倒於1954年的洪水中。

2020年3月,被中共湖南省委宣傳部命名為第五批湖南省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目錄

主要景觀

故居大廳內掛了9幅許光達的生活照片,兩間臥室存有床、衣櫃等實物,一間廚房擺放了傳統的蝴蝶灶,另一間擺放農具的房間有紡車、蓑衣和拌桶等。許光達是傑出的無產階級軍事家,1955年被授予大將軍銜。許光達在1955年得知將被授予大將軍銜時,主動寫信給毛澤東主席要求降銜,因此十名大將中只有他是五級。

為紀念許光達戎馬一生的豐功偉績,弘揚其謙虛寬厚的革命情懷,除恢復了故居原有建築物、整治周邊環境及新建有許光達事跡陳列館外,在故居前還新增添一處"讓銜碑",碑高2.5米,寬約5米,重30噸,為一面旗幟外形的花崗岩麻石材質,碑上方嵌有許光達大將的石雕像,內嵌許光達上書毛澤東主席主動要求降銜的書信。碑文由著名書法家李鐸將軍篆寫。許光達故居及旁邊的陳列室已成為愛國主義教育基地。[1]


建築結構

故居占地面積1、62畝,兩進,二十一間房,磚木結構,青瓦腳,土磚牆,木格窗,木框大門,杉木前廊檐柱(左邊一根用楠竹代替)。1908年11月19日,許光達誕生於進門廳屋前房,並在此度過了童年和學生時代。2005年3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國家副主席曾慶紅考察長沙縣時提出修復許光達故居為革命紀念地。遵照指示,長沙市把其故居的原有14間民居土房按原樣修復。

所獲榮譽

2020年3月,被中共湖南省委宣傳部命名為第五批湖南省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人物簡介

許光達 (1908.11.19~1969.6.3) 原名許德華,湖南省長沙縣東山市蘿蔔沖人。中國人民解放軍十大將之一,中國人民解放軍高級將領,軍事家。 許光達1925年5月在長沙師範學校讀書時加入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同年 9月,轉入中國共產黨。1926年春入黃埔軍校第5期學習,後來編入炮兵科(中央軍事政治學校武漢分校)。1927年5月編入中央獨立師,參加了武漢衛戍司令葉挺將軍領導的反擊軍閥夏斗寅叛軍的作戰。7月,在國民革命軍第4軍炮兵營任見習排長。8月,在江西寧都加入南昌起義部隊。曾任11軍25師75團排長、代理連長,參加了會昌和三河壩等戰鬥。後在國民黨軍中做兵運工作。1928年6月20日與鄒靖華結婚。1929年10月,被中共中央派往洪湖革命根據地,1930年2月,參與組建中國工農紅軍第6軍,先後任軍參謀長,第17師政治委員和師長等職。參與開闢了以洪湖為中心的湘鄂西蘇區,多次率部參加反"圍剿"作戰。1932年春身負重傷,後赴蘇聯治療。在蘇聯期間,曾入國際列寧學院和東方勞動者共產主義大學學習。 抗日戰爭爆發後回國,歷任抗日軍政大學訓練部部長、教育長、第三分校校長,從事馬克思主義軍事理論研究,培養抗日軍政幹部。1941年 1月,任中共中央革命軍事委員會參謀部部長,兼延安交通司令、防空司令、衛戍司令。後任八路軍第120師獨立第2旅旅長兼晉綏軍區第 2軍分區司令員,在五寨、神池、保德、偏關一帶,領導軍民開展游擊戰,鞏固和擴大抗日根據地。 解放戰爭初期,任晉綏軍區第3縱隊司令員。1947年8月,率3縱隊西渡黃河,改屬西北野戰軍(後為第一野戰軍),參加了沙家店、延(川)清(澗)、宜川等戰役。1949年1月,任軍長。7月任第2兵團司令員,在圍殲國民黨軍胡宗南部主力的扶眉戰役中,率部迂迴敵後,斷敵退路,為保證戰役全勝起了重要作用。繼而揮師西進,攻破蘭州南山敵軍主陣地,搶占黃河大橋,與第19兵團全殲城中守敵,解放蘭州。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受命組建裝甲兵。1950年6月,任裝甲兵司令員,領導組建了裝甲兵的機關、部隊、院校、基地和科研機構。在裝甲兵建設中,強調"沒有技術就沒有裝甲部隊",要求政治工作與軍事技術工作相結合、軍事訓練與實戰需要相結合,注意研究外國先進軍事科學技術,重視幹部的培養和對知識分子的使用。曾先後兼任坦克學校校長和裝甲兵學院院長。 1955年9月被授予大將軍銜,獲一級八一勳章、一級獨立自由勳章、一級解放勳章。是第一、二、三屆國防委員會委員,1956年,被選為中共第八屆中央委員。1959年9月任國防部副部長。在"文化大革命"中遭受迫害,1969年6月3日在北京逝世。[2]

參考資料

  1. 許光達:人如明鏡 清白傳家 , 人民網 2018-04-17
  2. 「鐵甲司令」許光達鐵血護黨 , 中國新聞網 2019年08月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