訛
訛 |
訛是一個中國漢字,讀音為 é,形聲。從言,化聲。字本作"訛"。本義:謠言。可作動詞、名詞。《史通·自序》等均有相關記載。
基本信息
中文名稱; 訛
拼音; é
部首; 訁
字碼; 基本區 U+8BB9
五筆; ywxn
注音; ㄜˊ
總筆畫; 6
出處; 《詩·小雅·沔水》
基本資料; 五筆86:YWXN 五筆98:YWXN 倉頡:IVOP
筆順編號:453235 四角號碼:34710 Unicode:CJK 統一漢字 U+8BB9
目錄
=漢字釋義=
基本字義 1、 錯誤:~字。~誤(文字、記載錯誤)。~謬。~傳(chuán )。以~傳~。
2、 敲詐,假借某種理由向人強迫索取財物或其他權利:~詐。
3、 謠言:~言(a.詐偽的話,謠言;b.胡言亂語)。
4、 感化,變化:"歲月遷~。"
5、 野火燒。
詳細字義
〈名〉
1、 (形聲。從言,化聲。字本作"訛"。本義:謠言)
2、 同本義 [rumor]
訛,偽言也。--《說文》
民之訛言。--《詩·小雅·沔水》
訛言:"蒼天已死,黃天當立;歲在甲子,天下大吉。"--《三國演義》
京師無故訛言大水至。--《漢書·成帝紀》
5、 差錯 [error]。如:訛舛(差錯;謬誤);訛闕(錯誤殘缺);訛頭(過失,污點,把柄);訛替(錯誤)
訛音鄙句--劉知幾《史通·自序》
〈動〉
1、 訛詐 [black-mail]。如:訛人(訛詐人);訛頭(訛詐的錢財)
2、 改變;感化 [change;move]
式訛爾心。--《詩·小雅·節南山》
歲月遷訛,斯風漸篤。--《通志》
4、 通"吪" ,行動
平秩南訛。--《書·堯典》
或降於阿,或飲於池,或寢或訛。--《詩·小雅·無羊》
漢英互譯
◎ 訛
bluff extort erroneous blackmail mistaken
古籍解釋
康熙字典
《廣韻》五禾切《集韻》《韻會》《正韻》吾禾切,$音囮。《玉篇》與訛同。偽也,謬也,舛也。《詩·小雅》民之訛言,寧莫之懲。《傳》訛,偽也。《說文》《宋書·五行志》引《詩》$作訛言。
又《爾雅·釋詁》言也。《注》世以妖言為訛。《前漢·翟方進傳》民人訛謠。《吳志·孫皓傳》妖訛橫興。
又《爾雅·釋言》化也。《書·堯典》平秩南訛。《傳》訛,化也。《史記·五帝紀》作南訛。《索隱》作南為,謂所當為之事也。《讀書通》又通作偽。《前漢·王莽傳》毎縣則薅,以勸南偽。《師古注》偽,讀曰訛。化也。
又《爾雅·釋詁》動也。《詩·小雅》或寢或訛。《傳》訛,動也。《韓詩》作訛。覺也。
又《集韻》通作吪。《詩·王風》尚寐無吪。《傳》吪,亦動也。本亦作訛。
又獸名。《神異經》西南荒中出訛獸,狀若兔,人面,能言,常欺人,言東而西,言惡而善。肉美,食之言不眞。一名誕。
又蛇名。《埤雅》恩平郡譜,蛇謂之訛。
又火名。《柳宗元·述舊言懷詩》訛火亟生煅。《注》野火也。《山海經》作訛火。
又姓。《唐書·南蠻傳》巂州新安城旁有六姓蠻,三曰訛蠻。《宋史·眞宗紀》夏國監軍訛勃羅。
又《集韻》牛何切,音莪。亦動也。
方言集匯
◎ 粵語:ngo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