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論語《為政以德》

論語

治國最有效的手段、維持社會秩序的最強大的力量,不是行政命令,不是法律的懲罰,而是德。

目錄

原文

[二·一] 子曰:「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共之。」

鑑賞

這裡的「共」同「拱」。孔子主張以德治國,他認為統治者的個人行為和治國的大小舉措都應當合乎道德,這樣,就會像北極星那樣,居於一定的方位,群星都環繞在它的周圍運行。

與地球相對而言,北極星的位置是不變動的,但是天空無數星球卻有條不紊地圍繞着它運行,孔子仰望這一天象,心想人間的統治秩序如能這樣就好了。他用北極星的隱喻表達一種無為而治的政治主張。他希望用北極星的隱喻,告訴統治者不要自作聰明,拋棄禮制,胡作非為。無為而治是孔子的一貫的政治理想,他曾說過:「無為而治者,其舜也與?夫何為哉?恭己正南面而已矣。」(《衛靈公》)這兩種說法如出一轍,都反映了孔子反對君主個人予智予雄、惟我獨尊、任性妄為、專制獨裁的作風。

北極星沒有依靠任何有形的力量來強使群星以自己為中心分布、旋轉,同樣,治國者的權威也不能依靠有形的物質力量,如武力或權力來加強,而應當靠無形的崇高的精神來維護。孔子始終認為,行政的壓服和法律的強迫不能使人民心悅誠服,只有德行才能真正地感化人、教育人,才能獲得他們的由衷的信任和支持。有一次魯國的執政季康子在同孔子討論政治問題的時候說,如果殺死無道的人,以促使人民走正確的道路,這樣做好不好?孔子當即批評他說,您治理國家何必殺人呢?您如果想做善事,老百姓也是會效法您做善事的(《顏淵》)。在他看來,治國最有效的手段、維持社會秩序的最強大的力量,不是行政命令,不是法律的懲罰,而是德。

我們需要注意的是,孔子所說的德不限於倫理道德的範圍,而是指高尚的精神、卓越的人格,是人的內在的品性,而不只是外在的行為準則。孔子曾經以良馬為譬說明何為德。他說:「驥不稱其力,稱其德也。」(《憲問》)顯然,良馬無仁義孝悌等倫理道德可言,這裡德與「力」(即才能)對言,當指致使良馬日行千里的那種不畏險阻、堅忍不拔、勇往直前的非凡的精神力量。「為政以德」不僅要求統治者個人處理家庭關係、君臣關係以及在個人的生活中要遵循道德準則,還包括為國家和政府確立精神基礎和價值導向,就是以崇高的精神價值,即用仁、義、禮、智、信等價值觀念教育全體官吏和全體人民,要用以民為本的政治觀念和富民、惠民等政策來作為政府的施政綱領。此外,統治者還要在處理政務中以自己的卓越的精神品質和人格魅力向全體人民顯示一種人格典範。這種德實際上就是現代政治語彙中的「軟實力」的概念,在孔子看來,重視軟實力的作用,為政以德,治國者就占領了道義的制高點,就能不言而信,不怒而威,不令而行,具有首領、領袖的風範,自有臣服、統率萬眾的偉大力量,社會也就能長治久安,一個國家才能形成巨大的向心力和凝聚力,因此也才會具有向外界傳輸精神和道德能量的輻射力。因此,我們可以說孔子是世界上最早強調一個國家的軟實力強於硬實力的思想家。[1]

孔子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魯國陬邑(今山東曲阜)人,祖籍宋國(今河南),中國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學派創始人。孔子開創私人講學之風,倡導仁義禮智信。有弟子三千,其中賢人七十二。曾帶領部分弟子周遊列國十三年,晚年修訂六經(《詩》《書》《禮》《樂》《易》《春秋》)。去世後,其弟子及再傳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語錄和思想記錄下來,整理編成《論語》。該書被奉為儒家經典。[2]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