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子張·第十九·共二十五章》2
論語
《論語》以一個人物,即孔子為中心描繪各種人物形象,這在中國古代典籍中是個首創。這些人物來自十分廣泛的社會階層,包括執政者、貴族、各種等級的官吏、軍隊首領、學者、隱士等。書中寫得最多的是同孔子關係最密切的弟子。
目錄
原文
子夏曰:「博學而篤志,切問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譯】
子夏說:「廣泛學習,堅定志向,誠懇提問,認真思考,『仁』就在其中了。」
【注】
《朱注》:四者皆學問思辨之事耳,未及乎力行而為仁也。然從事於此,則心不外馳,而所存自熟,故曰仁在其中矣。……蘇氏曰:博學而志不篤,則大而無成;泛問遠思,則勞而無功。
【記】
「切」,亦作「急切」解。如皇侃《義疏》等,今從劉開《論語補註》:切問者,乃「切切偲偲」的「切」,「謂懇到也」。朱注提出「仁」本有關實踐、力行,此處似未着重,確不同於孔子之回答,卻又為之辯解,有趣。
原文
《論語》以一個人物,即孔子為中心描繪各種人物形象,這在中國古代典籍中是個首創。這些人物來自十分廣泛的社會階層,包括執政者、貴族、各種等級的官吏、軍隊首領、學者、隱士等。書中寫得最多的是同孔子關係最密切的弟子。 子夏曰:「百工居肆以成其事,君子學以致其道。」
【譯】
子夏說:「各行各業的工匠在製作場地完成他們的工作,君子應該努力學習以完成他的事業。」
【注】
《集釋》《皇疏》:……居肆者,其居常所作物器之處也。言百工由日日居其常業之處,則其業乃成也。致,至也。君子由學以至於道,如工居肆以成事也。
【記】
各有分工。「君子」而不學,徒然耗費糧食,豈不有愧於百工?其後,多有儒者痛自貶斥,常言愧對勞作之人(民),此亦毛澤東搞下鄉勞動以求思想改造,而知識分子大體接受之傳統張本。但此章本義恰相反,指與「百工」不同,「君子」應努力完成治國平天下之大業。
== 原文 ==
子夏曰:「小人之過也必文。」
【譯】
子夏說:「小人犯了過錯,總要掩飾。」
【注】
《正義》孔曰:文飾其過,不言情實。……不欲改過,故於人之責之也,則為文飾之言以自解說,若為無過者然。
【記】
「文過飾非」,已成成語。
== 原文 ==
子夏曰:「君子有三變:望之儼然,即之也溫,聽其言也厲。」
【譯】
子夏說:「君子有各種變化:看來很嚴肅,接近他卻溫和,聽他講的話準確犀利。」
【注】
《朱注》:儼然者,貌之莊。溫者,色之和。厲者,辭之確。
【記】
「即之也溫」與「其言也厲」適足互補。否則,或將拒人千里,或將被狎昵侮辱。
== 原文 ==
子夏曰:「君子信而後勞其民;未信,則以為厲己也。信而後諫;未信,則以為謗己也。」
【譯】
子夏說:「君子得到老百姓信任後,才去使喚他們。沒得到信任,老百姓會認為是傷害自己。得到國君信任後,才去進行勸告。沒得到信任,國君會認為是毀謗自己。」
【注】
《集釋》《集解》王曰:厲,猶病也。
【記】
上句對民,下句對君,強調信任的重要。[1]
孔子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魯國陬邑(今山東曲阜)人,祖籍宋國(今河南),中國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學派創始人。孔子開創私人講學之風,倡導仁義禮智信。有弟子三千,其中賢人七十二。曾帶領部分弟子周遊列國十三年,晚年修訂六經(《詩》《書》《禮》《樂》《易》《春秋》)。去世後,其弟子及再傳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語錄和思想記錄下來,整理編成《論語》。該書被奉為儒家經典。[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