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子罕·第九·共三十一章》5
論語
《論語》以一個人物,即孔子為中心描繪各種人物形象,這在中國古代典籍中是個首創。這些人物來自十分廣泛的社會階層,包括執政者、貴族、各種等級的官吏、軍隊首領、學者、隱士等。書中寫得最多的是同孔子關係最密切的弟子。
目錄
原文
子謂顏淵曰:「惜乎!吾見其進也,未見其止也。」
【譯】
孔子評論顏回說:「真可惜啊!我只見他不斷前進,從沒看他停止過。」
【注】
《朱注》:顏子既死而孔子惜之,言其方進而未已也。
原文
《論語》以一個人物,即孔子為中心描繪各種人物形象,這在中國古代典籍中是個首創。這些人物來自十分廣泛的社會階層,包括執政者、貴族、各種等級的官吏、軍隊首領、學者、隱士等。書中寫得最多的是同孔子關係最密切的弟子。 子曰:「苗而不秀者有矣夫!秀而不實者有矣夫!」
【譯】
孔子說:「禾苗存活了,卻未能成長結穗,有的吧。成長結穗了,卻未能凝漿結實,有的吧。」
【注】
《朱注》:谷之始生曰苗,吐華曰秀,成谷曰實。蓋學而不至於成,有如此者,是以君子貴自勉也。
【記】
不韌性堅持,便常如此。常見年輕人稍有成就即沾沾自喜甚至驕傲自大,很快便不再長進,終於無成。無果實的花朵,絢爛惑人,一時而已。
用苗之秀實即生命之成長來喻人生、學問,甚好。中國畫論、文論、詩畫亦常用骨、肉、血、氣等身體詞彙來描述論理,蓋均與生命有關。中國重生命,重感性,這個生氣盎然的「一個世界」觀,幾乎無處不在。大小宇宙、醫學、書畫、人格、氣節、審美、道德……均生命之體現。所以「神」、「氣」、「韻」、「骨」概念到處可用,普及於文、史、哲、醫家、術數,此固中國文化之特徵。
== 原文 ==
子曰:「後生可畏,焉知來者之不如今也?四十、五十而無聞焉,斯亦不足畏也已。」
【譯】
孔子說:「年輕人是可敬畏呀,怎麼能認為後來的不如今天的人呢?一個人到了四十歲五十歲還不明白道理,那也就不值得敬畏了。」
【注】
《集釋》林春溥《四書拾遺》王陽明曰:無聞是不聞道,非無聲聞也。
【記】
可見輕視年輕人似由來久遠,孔子反對。但孟子之「三達尊」,至今仍有影響。很多解釋作「四十五十還沒成名」,不從。采王陽明說,勉勵進德修業、時不我待也。
== 原文 ==
子曰:「法語之言,能無從乎?改之為貴。巽與之言,能無說乎?繹之為貴。說而不繹,從而不改,吾未如之何也已矣。」
【譯】
孔子說:「符合禮制規矩的話,怎麼能不聽從呢?改正錯誤才可貴。符合自己心意的話,怎麼能不高興呢?分析一番才可貴。盲目高興,不加分析;表面接受,實際不改,那我也就沒辦法了。」
【注】
《集釋》湛若水《四書訓測困勉錄引》:說而不繹,猶不說也,而甚於不說。從而不改,猶不從也,而甚於不從。何也?不說不從者,即錮蔽日甚,然此念一轉,其奮發猶可望。亦從亦說,只是不繹不改,全是頑皮心性,如何着手?
【記】
愛聽好話而難改過錯,古今同病。孔子總講具體問題,而不空談性理,這才能真正塑建人性。
== 原文 ==
子曰:「主忠信,毋友不如己者,過則勿憚改。」
【譯】
孔子說:「以忠誠信實為主,沒有不如自己的朋友。有了過失,不怕去改正。」
【注】
《正義》:慎所主、友,有過務改,皆所以為益。[1]
孔子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魯國陬邑(今山東曲阜)人,祖籍宋國(今河南),中國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學派創始人。孔子開創私人講學之風,倡導仁義禮智信。有弟子三千,其中賢人七十二。曾帶領部分弟子周遊列國十三年,晚年修訂六經(《詩》《書》《禮》《樂》《易》《春秋》)。去世後,其弟子及再傳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語錄和思想記錄下來,整理編成《論語》。該書被奉為儒家經典。[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