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論語《子路·第十三·共三十章》2

論語

《論語》以一個人物,即孔子為中心描繪各種人物形象,這在中國古代典籍中是個首創。這些人物來自十分廣泛的社會階層,包括執政者、貴族、各種等級的官吏、軍隊首領、學者、隱士等。書中寫得最多的是同孔子關係最密切的弟子。

目錄

原文

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

【譯】

孔子說:「自己行為正當,不發命令也辦得通;自己行為不正當,發命令也沒人聽從。」

【注】

《集釋》《後漢書·第五倫傳》:引作雖令不行。

【記】

依然是上面多次說過的倫理政治即氏族首領的「領導藝術」的理論遺蹟,後來就成了傳統格言。

原文

  子曰:「魯衛之政,兄弟也。」

【譯】

孔子說:「魯國的政治和衛國的政治,有如兄弟一般。」

【注】

《朱注》:魯,周公之後;衛,康叔之後。本兄弟之國,而是時衰亂,政亦相似,故夫子嘆之。

【記】

什麼意思?是說兩國政治過去曾差不多一樣好呢?還是現在差不多同樣糟糕呢?還是說兩國的政治應該像兄弟般的和諧合作呢?有多種解說,上朱注乃一種。

原文

  子謂衛公子荊,「善居室。始有,曰:『苟合矣。』少有,曰:『苟完矣。』富有,曰:『苟美矣。』」

【譯】

孔子說:「衛國公子荊會處理家務。剛有一點財產,便說『真足夠了』。稍許多一點,便說『真齊備了』。更增加時,便說『真完美極了』。」

【注】

《正義》:善居室者。《皇疏》:居其家能治不為奢侈,故曰善也。有者,有財也;苟者,誠也,信也。

《集釋》《反身錄》:居室不求華美,其居心平淡可知,真翩翩濁世之佳公子也。世有甫入仕而宅舍一新,宦遊歸而土木未已。……人無百年不壞之身,世無數百年不壞之屋,轉盼成空,究竟何有?昔之畫閣樓台,今為荒丘礫墟者何限?當其金碧輝煌,未嘗不左顧右盼,暢然自快,而今竟安在哉?!千古如斯,良足慨矣。……近世一顯宦,致仕家居,大興土木,躬自督工,椎基砌壁,務極其堅,一椎工未力,即震呵不已。其工且椎且對曰:邑中某宦所修某宅,皆小人充役。當時只嫌不堅,今雖堅完如故,而宅已三易其主,雖堅亦徒然耳。某宦聞之,心灰意沮。

【記】

原文和注都可見中國人的生活態度。「居室」亦可譯作營造房屋、宮室。這也是一個有趣問題,許多遠古文明都留有大規模的石建築遺蹟,獨中國無(長城亦主要是填土築牆)。為什麼?似至今無答。我以為原因可能仍在具有原始人道和原始民主的中國遠古氏族、部落,並無足夠強大的專制力量去奴役百姓大興石建築。等到秦始皇有此力量時,土木建築卻已是久遠傳統而不易改變了。此處讚賞居室不求完美,表達了中國傳統思想:人生易老,世事難長;生活應別有追求,非徒華美居室、物質享受而已。

原文

  子適衛,冉有僕。子曰:「庶矣哉!」

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

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

【譯】

孔子到衛國,冉有趕車。孔子說:「人口真多呀。」

冉有問:「人口夠多了,下步該怎麼辦?」「富裕他們。」

「已經富裕了,又怎麼辦?」「教育他們。」

【注】

《康注》:孔子雖重教化,而以富民為先。管子所謂治國之道,必先富民。此與宋儒徒陳高義,但言餓死事小,失節事大者,亦異矣。宋後之治法,薄為俸祿,而責吏之廉;未嘗養民,而期俗之善。……蓋未富而言教,悖乎公理,紊乎行序也。

【記】

孔子主張「富之,教之」,並且是先「富」後「教」。孟子說:「樂歲終身苦,凶年不免於死亡,此惟救死而恐不贍,奚暇治禮義哉。」(《孟子·梁惠王上》)管子有「凡治國之道,必先富民」,「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這種似乎是常識性的政治觀念,卻常常為後世真假道德主義所忽略或輕視,反而把人們弄糊塗了。從宋明理學強調「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新民、在止於至善」而忘記「庶之,富之」的前提起,一直到「人是要有一點精神的」,「寧要社會主義的草,不要資本主義的苗」,豈不都如此?以生產工具(科技)為核心的經濟發展和以培育人性(心理)為核心的教育發展,本應是人類生存和發展的真正的硬軟兩手,對今日和未來尤其如此。中國近百年來對此兩手都不重視,而集中精力、才智於軍事、政治,這當然有主客觀許多複雜原因。至今始有扭轉,開始經濟掛帥,但教育之仍不受重視,依然如故。今後或可改變。

「庶之,富之」,仍然是居第一、二位。宋明理學高談心性,大講「生生之謂易」,「天地之大德曰生」以及周敦頤不除庭草以存天意等等,都停留在精神、道德層面上,而不知「生生」首先就是「人活着」的問題。我這個「吃飯哲學」一方面被那些奉階級鬥爭為圭臬的左派馬克思主義所抨擊,另一方面也被奉道德形上學為圭臬的新儒家所反對,斥責我是「庸俗化」了馬克思和孔夫子。其實無論是馬克思或孔夫子,都很重視人必須吃飯才能生存(即活)這個簡單事實,庸俗云乎哉!

原文

  子曰:「苟有用我者,期月而已可也,三年有成。」

【譯】

孔子說:「如果有用我的人,一年便可以搞得差不多,三年就會很有成績。」

【注】

《朱注》:期月,謂周一歲之月也。

【記】

看來孔老夫子並非謙謙君子,假作謙讓者。有時仍作廣告,自介紹,豈不同於今日之競選政治?有人懷疑此章非孔子言。其實《論語》全書五百章,其中從思想到風格大有出入差異者甚多。不出於孔子者恐不少,但如《前言》所云,既已歸屬孔子名下兩千年,逐一甄別,不甚必要,亦不大可能。[1]

孔子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魯國陬邑(今山東曲阜)人,祖籍宋國(今河南),中國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學派創始人。孔子開創私人講學之風,倡導仁義禮智信。有弟子三千,其中賢人七十二。曾帶領部分弟子周遊列國十三年,晚年修訂六經(《詩》《書》《禮》《樂》《易》《春秋》)。去世後,其弟子及再傳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語錄和思想記錄下來,整理編成《論語》。該書被奉為儒家經典。[2]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