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论语《子路·第十三·共三十章》6

论语

《论语》以一个人物,即孔子为中心描绘各种人物形象,这在中国古代典籍中是个首创。这些人物来自十分广泛的社会阶层,包括执政者、贵族、各种等级的官吏、军队首领、学者、隐士等。书中写得最多的是同孔子关系最密切的弟子。

目录

原文

子曰:“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

【译】

孔子说:“君子庄严而不骄傲,小人骄傲而不庄严。”

【注】

《康注》:泰,安坦也。骄,放肆也。

【记】

有另解、另译。本译仍取A≠A±解,即强调无过无不及的“度”。这是孔学的一贯思想。

原文

  子曰:“刚、毅、木、讷,近仁。”

【译】

孔子说:“刚强,坚韧,朴实,寡言,接近于仁了。”

【注】

《朱注》杨氏曰:刚毅则不屈于物欲,木讷则不至于外驰,故近仁。

《康注》:刚者无欲,毅者果敢,木者朴行,讷者谨言。四者皆能力行,与巧言令色相反者,故近仁。盖圣人爱质重之人,而恶浮华佻伪如此,盖华者不实也。《汉书》称周勃木强敦厚、尹齐木强少文。惟厚重质朴者,乃可任道。

【记】

再一次突出少言语。与摩登时代一任语言夸巧、主宰一切恰是两种境界。

原文

  子路问曰:“何如斯可谓之士矣?”子曰:“切切偲偲,怡怡如也,可谓士矣。朋友切切偲偲,兄弟怡怡。”

【译】

子路问道:“怎么样便可以叫作知识分子?”孔子说:“相互督促帮助,和睦愉快相处,可以叫知识分子了。朋友之间要督促,兄弟之间重和睦。”

【注】

《朱注》胡氏曰:切切,恳到也。偲偲,详勉也。怡怡,和悦也。……兄弟有贼恩之祸,朋友有善柔之损,故又别而言之。

【记】

“士”如何表现在日常生活的伦理关系中?为何只提兄弟、朋友两伦?可能因为其他三伦(君臣、父子、夫妇)为所有人所应遵守,而“兄弟”、“朋友”二伦中,个体独立性和自主性较强,可能才更显示“士”之不同于常人所在。朋友之所以更重批评督促,因为朋友经常是由于气味相投而成交,便容易或言不及义,或阿私偏袒,或纯酒肉交;兄弟之所以更重和睦,因为自然血缘,关系亲密,言行直率,反易因细小事故而吵架成仇。均经验谈。可见孔门讲述人伦秩序,不只重外在的社会关系或生活位置,更重与责任感相关联的内在情感—心理的形成。朋友与兄弟,便有彼此不可替代的不同的情感关系或情理结构。

原文

  子曰:“善人教民七年,亦可以即戎矣。”

【译】

孔子说:“好人教导老百姓七年,也就可以去应付战争了。”

【注】

《正义》包曰:即,就也。戎,兵也。

原文

  子曰:“以不教民战,是谓弃之。”

【译】

孔子说:“不对人民进行军事训练,叫作抛弃他们。”

【注】

《正义》马曰:言用不习之民,使之攻战,必破败,是谓弃之。

【记】

上注解作“用未经训练的人民去作战”,不从。总之,这两章都讲练兵习武之必要。孔夫子并非书呆子,只讲修养、文化之类,大不同于后世腐儒。[1]

孔子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祖籍宋国(今河南),中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开创私人讲学之风,倡导仁义礼智信。有弟子三千,其中贤人七十二。曾带领部分弟子周游列国十三年,晚年修订六经(《诗》《书》《礼》《乐》《易》《春秋》)。去世后,其弟子及再传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语录和思想记录下来,整理编成《论语》。该书被奉为儒家经典。[2]

参考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