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季氏旅於泰山章》
論語
《論語》以一個人物,即孔子為中心描繪各種人物形象,這在中國古代典籍中是個首創。這些人物來自十分廣泛的社會階層,包括執政者、貴族、各種等級的官吏、軍隊首領、學者、隱士等。書中寫得最多的是同孔子關係最密切的弟子。
目錄
原文
季氏旅於泰山。子謂冉有曰:「女弗能救與?」對曰:「不能。」子曰:「嗚呼!曾謂泰山不如林放乎?」
解讀
傳統中國,尤其秦漢以前,祭山川自然神是重要的生活內容。禮俗隨時代而更化,古人祭山川,今人燒頭香。今讀古書,不必糾結於禮俗本身,但求體會其精神。
據禮,泰山在魯國,諸侯可祭。季氏是大夫,祭泰山便僭竊了。孔子的學生冉有在季氏手下,孔子希望冉有能勸阻季氏,而冉有告知勸不動。故孔子發感嘆: 林放尚且知禮,難道泰山神還不如林放,會接受季氏拜祭嗎?
試想自己的老闆就像瘟神,很無奈吧?如此,也許能體會到孔子的心情了。[1]
孔子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魯國陬邑(今山東曲阜)人,祖籍宋國(今河南),中國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學派創始人。孔子開創私人講學之風,倡導仁義禮智信。有弟子三千,其中賢人七十二。曾帶領部分弟子周遊列國十三年,晚年修訂六經(《詩》《書》《禮》《樂》《易》《春秋》)。去世後,其弟子及再傳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語錄和思想記錄下來,整理編成《論語》。該書被奉為儒家經典。[2]
參考來源
- ↑ [https://www.vrrw.net/wx/26666.html 論語《季氏旅於泰山章》原文及解讀 ]
- ↑ 孔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