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論語《憲問·第十四》7

論語

《論語》以一個人物,即孔子為中心描繪各種人物形象,這在中國古代典籍中是個首創。這些人物來自十分廣泛的社會階層,包括執政者、貴族、各種等級的官吏、軍隊首領、學者、隱士等。書中寫得最多的是同孔子關係最密切的弟子。

目錄

原文

子曰:「不逆詐,不億不信,抑亦先覺者,是賢乎!」

【譯】

孔子說:「不事先懷疑別人欺詐,不預先估計別人對我不信任,但臨事卻能感覺到,這不就是有賢德嗎?」

【注】

《朱注》:逆,未至而迎之也。億,未見而意之也。詐,謂人欺己。不信,謂人疑己。……楊氏曰:君子於誠而已,然未有誠而不明者。故雖不逆詐,不億不信,而常先覺也。

【記】

這大概就是「仁者」自然有智慧吧?

原文

  微生畝謂孔子曰:「丘何為是棲棲者與?無乃為佞乎?」孔子曰:「非敢為佞也,疾固也。」

【譯】

微生畝對孔子說:「孔丘,為什麼老這樣忙忙碌碌到處奔波?這豈不是想憑口舌取勝嗎?」孔子說:「我不是敢逞口舌,而是恨頑固不化。」

【注】

《朱注》:微生,……名夫子而辭甚倨,蓋有齒德而隱者。……聖人之於達尊,禮恭而言直如此。

【記】

從口氣看,微生畝大概是個老頑固的前輩,但孔子仍針鋒相對地回答了他,沒有讓步。

原文

  子曰:「驥不稱其力,稱其德也。」

【譯】

孔子說:「千里馬不是稱呼它的氣力,而是稱呼它的品質。」

【注】

《正義》鄭曰:德者,調良之謂。……驥馬調良,能有其德,故為善馬。

【記】

何謂「調良」?是否指訓練呢?千里馬也須調教訓練,並非全憑自然氣質。

原文

或曰:「以德報怨,何如?」子曰:「何以報德?以直報怨,以德報德。」

【譯】

有人說:「用恩德來回報仇怨,怎麼樣?」孔子說:「那又如何回報恩德?該用公正來回報怨恨,用恩德回報恩德。」

【注】

《康注》:孔子之道不遠人,因人情之至,順人理之公,令人人可行而已……孔子非不能為高言也,藉有高深,亦不過一二人能行之,而非人能共行,亦必不能為大道,孔子即不言之矣。耶氏過仁,亦以德報怨,或以此尊之,然實不能行。

【記】

這是重要的孔門思想,是儒學不同於那種「報怨以德」(老子)、「捨身飼虎」(佛經)、「愛敵如友」、「右臉被打,送上左臉」(《聖經》)等教義所在。也正是實用理性的充分表現。既不濫施感情,泛說博愛(這很難做到),也不否認人情,一切以利害為準則(如法家),而是理性滲入情感中,情感以理性為原則。在這裡,儒家的社會性公德(正義、公平)與宗教性私德(濟世救人)又是合在一起的。

原文

  子曰:「莫我知也夫!」子貢曰:「何為其莫知子也?」

子曰:「不怨天,不尤人,下學而上達。知我者其天乎!」

【譯】

孔子說:「沒有人會理解我了!」子貢說:「為什麼會沒人理解你?」

孔子說:「不埋怨老天,不怪罪別人,下學人事而上達真理。知道我的,只有天了。」

【注】

《集釋》《皇疏》:下學,學人事。上達,達天命。……朱柏廬《毋欺錄》:下學而上達,上達即在下學中,所以聖賢立教,只就下學說,才以上達立教,便誤後學,便是害道病根。

【記】

孔子也有不知道(即不使用)自己的埋怨,與前面所講豈不矛盾?這正好描述出一個真實的孔子面目。懷才不遇而抑鬱感嘆,乃人之常情,雖孔子亦何能免?孔子雖然沒有怨天尤人,但也確乎滿腹牢騷,在《論語》中可以多次看到。足見孔子乃普通人一個,並非宋明理學家所描繪的那種超凡入聖、修養「到家」的「至聖」傀儡。[1]

孔子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魯國陬邑(今山東曲阜)人,祖籍宋國(今河南),中國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學派創始人。孔子開創私人講學之風,倡導仁義禮智信。有弟子三千,其中賢人七十二。曾帶領部分弟子周遊列國十三年,晚年修訂六經(《詩》《書》《禮》《樂》《易》《春秋》)。去世後,其弟子及再傳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語錄和思想記錄下來,整理編成《論語》。該書被奉為儒家經典。[2]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