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恶紫之夺朱章》
论语
《论语》以一个人物,即孔子为中心描绘各种人物形象,这在中国古代典籍中是个首创。这些人物来自十分广泛的社会阶层,包括执政者、贵族、各种等级的官吏、军队首领、学者、隐士等。书中写得最多的是同孔子关系最密切的弟子。
目录
原文
子曰:“恶紫之夺朱也,恶郑声之乱雅乐也,恶利口之覆邦家者。”
解读
世上以假乱真者之所以容易让人受骗,原因在于相似,所谓“亡国之主似智,亡国之臣似忠”。
更为甚者,虚假的、不好的东西,往往容易占得优势,所谓“劣币淘汰良币”。最终使得真实的、好的东西无法恢复,如同紫色覆盖了红色以后,红色无法再复原。
既如此,则不免令人沮丧,仿佛人的种种努力总是很难取得应有的结果,好事难存,坏事易行。不过,唯此,人的努力才显其意义与价值。人间的美好恰恰依靠真、善、美的持续累积,假、恶、丑的不断摒弃。[1]
孔子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祖籍宋国(今河南),中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开创私人讲学之风,倡导仁义礼智信。有弟子三千,其中贤人七十二。曾带领部分弟子周游列国十三年,晚年修订六经(《诗》《书》《礼》《乐》《易》《春秋》)。去世后,其弟子及再传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语录和思想记录下来,整理编成《论语》。该书被奉为儒家经典。[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