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拾贰·颜渊篇》下
论语
《论语》以一个人物,即孔子为中心描绘各种人物形象,这在中国古代典籍中是个首创。这些人物来自十分广泛的社会阶层,包括执政者、贵族、各种等级的官吏、军队首领、学者、隐士等。书中写得最多的是同孔子关系最密切的弟子。
目录
拾贰 颜渊篇
本篇共计24章。其中着名的文句有:“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死生有命,富贵在天”;“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本篇中,孔子的几位弟子向他问怎样才是仁。这几段,是研究者们经常引用的。孔子还谈到怎样算是君子等问题。
原文
子曰:“片言可以折狱者[1],其由也与?”子路无宿诺[2]。
子曰:“听讼,吾犹人也。必也使无讼乎!”
【注释】
[1]片言句:打官司有原告、被告两方,根据其中一方的话来判决案件,称为片言可以折狱。[2]宿诺:未审理前,事先对某方承诺。
译文
孔子说:“只听了单方面的供词就可以判决案件的,大概只有仲由吧。”子路从不对某方承诺。
孔子说:“审理诉讼案件,我同别人也是一样的。重要的是必须使诉讼的案件根本不发生!”
圣人的智慧
这是孔子对断案的看法。孔子认为断案要不掺杂私心。他赞扬子路能根据一方的语言判决案件,且决不偏心,在审案前从不对某方承诺。孔子还提出法治的根本方法是不发生案件,即提倡道德教化取代诉讼。
“法”的古体为灋,灋即“法兽”,是传说中的神兽,据《论衡》和《淮南子·修务篇》的说法,它身形大者如牛,小者如羊,样貌类似麒麟,全身长着浓密黝黑的毛发,双目明亮有神,额上通常有一只独角,故又称独角兽。它性中正、辨是非,见到别人在争斗,就会用角去触那个不正直的人;听到别人在争论,就去咬那个不讲理的人。所以自古以来,法律就意味着公正裁决。
宋朝的包拯很会审案,且执法如山,铁面无私。他在庐州府做官时,有亲戚犯了法,被人告到官府。包拯依法处理,照样打了他一顿板子。后来“包青天”、“包公”成了清廉正直官吏的代名词。
历来法儒两家一直有“法治”与“德治”之争,孔子认为德治才是根本,《伊索寓言》里太阳和风的故事可以为孔子的德治思想提供例证:北风和太阳争论谁的威力大。他们议定,谁能剥去行人的衣裳,就算谁赢。北风开始猛烈地刮,行人把衣裳裹紧,北风就刮得更猛。后来,行人冷得厉害,又加了更多衣裳。北风终于刮累了,就让位给太阳。太阳先温和地晒,行人脱掉了添加的衣裳;太阳越晒越猛,行人热得难受,就把衣裳脱光,跳到附近的河里洗澡去了。如果风代表的是“法治”,那么太阳就是孔子所说的“德治”,最终德治占上风。
原文
子张问政。子曰:“居之无倦,行之以忠。”
译文
子张问如何治理政事。孔子说:“居于官位不懈怠,执行君令要忠实。”
圣人的智慧
此章表明孔子主张施政要有责任感,即在位不要疲倦懈怠,执行政令要忠心。
曾经读过这样一篇文章:一个美国小孩摔倒了,坐在地上哭起来,他妈妈走过去,对他说:麦克!起来!你这样懦弱,长大后怎么保护妈妈!同样一件事:一个日本小孩摔倒了,也在地上哭起来,他妈妈走过去,对他说:唉!起来!你还是不是男人,如果是男人,就自己爬起来!也有这样一件事:一个中国小孩撞在桌腿上,摔倒了,同样坐在地上哭起来,母亲赶紧跑过去,将小孩扶起来,嘴里一边说:桌子把你碰疼了吧,看我打这桌子,打桌子…孩子却哭得更厉害了。
着名演员陈道明曾说:“一个男人,他一生的责任心,对工作,对社会,对家庭,对子女的责任心,才是真正的男人的德行。”其实责任感和担当感,对每个人而言都是必需的。没有责任感的父母不配为人父母;没有责任感的子女不配为人子女;没有责任感的老师忝为人师,没有责任感的学生学业上很难取得成绩;没有责任感的干部不配当干部,没有责任感的职工不是合格的职工……
原文
子曰:“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
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
译文
孔子说:“君子广泛地学习古代的文件典籍,又以礼来约束自己,也就可以不离经叛道了。”
孔子说:“君子成全别人的好事,而不助长别人的恶处。小人则与此相反。”
圣人的智慧
此章说明君子和小人的区别在于:君子成全别人的好事,不促成别人的坏事,而小人则正好相反。
成人之美,即我们常说的君子风范、绅士风度,是种最难得的气度和胸怀。听过这样一个故事:唐朝有个叫谢原的人,精通辞赋,善作歌词。一天,他去张穆王家做客,饮酒畅谈之余,张让他的小妾谈氏在帘后弹唱。谢原仔细一听,正是自己作的词。张穆王见谢原听得出神,就叫谈氏出来拜见,二人一见如故。次日,谢原奉上新词八首,谈氏一一谱曲弹唱,两人甚是默契。日久生情,谢原只有请求张穆王成全。张穆王大笑着说:“其实我早有此意了。虽然我也喜欢她,但你俩天生一对。一个作词,一个谱曲,一个吹拉,一个弹唱,这不是天造地设的一对吗?”谢原为报答张穆王的大度,把此事作成词,谈氏谱成曲,四处传唱。张穆王成人之美的美名马上传播开来,很多有识之士都来投靠他。
原文
季康子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政者正也,子帅以正[1],孰敢不正。”
季康子患盗,问于孔子。孔子对曰:“苟子之不欲,虽赏之不窃。”
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2],何如?”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3]。”
【注释】
[1]帅:带头。[2]就:趋向。[3]偃:倒。
译文
季康子问孔子如何治理国家。孔子回答说:“政就是正的意思。您本人带头走正路,那么还有谁敢不走正道呢?”
季康子担忧盗窃,问孔子怎么办。孔子回答说:“假如你自己不贪图财利,即使奖励偷窃,也没有人偷盗。”
季康子问孔子如何治理政事,说:“如果杀掉无道的人来成全有道的人,怎么样?”孔子说:“您治理政事,哪里用得着杀戮的手段呢?您只要想行善,老百姓也会跟着行善。在位者的品德好比风,在下的人的品德好比草,风吹到草上,草就必定跟着倒。”
圣人的智慧
季康子向孔子请教执政的问题。孔子告诉他,执政者的表率作用非常重要,而且他的爱好、意愿都会对百姓产生影响。孔子还打了个生动的比方,执政者的作风好比风,老百姓的作风好比草。风向哪边吹,草就向哪边倒。所以只要执政者正直向善,百姓也自然如此,根本用不着用杀戮来惩戒。
宋朝时陈州大旱三年,颗粒无收,朝廷派了刘衙内的儿子刘得中和女婿杨金吾前往陈州开仓放粮,救济灾民。临行前,刘衙内嘱咐二人大捞一把,把米价翻番,并往米里掺些泥土糠秕。到了陈州,杨、刘二人依照刘衙内的旨意,营私舞弊,私下把粮价抬高,并在米里掺入糠秕和土块,买粮的百姓都十分气愤。有个敢说话的灾民见这些贪官假公肥私,便痛斥他们贪赃枉法。刘、杨二人仗势欺人,把他给打死了,这激起众人的愤怒,大家联合起来上告申冤,一直告到包拯那儿。包拯微服私访陈州,查清了刘、杨二人的罪行,把他们依法处死了。可见这是上梁不正下梁歪的后果。
《伊索寓言》里有这样一个故事,母蟹对小蟹说:“你不要老横爬,为什么不能直着走?”小蟹答道:“妈妈,请您亲自教教我怎样直走,我会照着您的样子走。”可是母蟹根本不会直走。身教重于言教,无论是执政者、教育者,自己必须正直地生活,才能去教导别人。
原文
子张问:“士何如,斯可谓之达矣[1]?”子曰:“何哉,尔所谓达者?”子张对曰:“在邦必闻,在家必闻。”子曰:“是闻也[2],非达也。夫达也者,质直而好义[3],察言而观色,虑以下人[4]。在邦必达,在家必达。夫闻也者,色取仁而行违[5],居之不疑,在邦必闻,在家必闻。”
【注释】
[1]达:通达。[2]闻:闻名。[3]质直而好义:品质正直,爱好正义。[4]下人:甘居人下。[5]色:表面上。
译文
子张问:“士怎样才可以叫做通达?”孔子说:“你说的通达是什么意思?”子张答道:“在国君的朝廷里必定有名望,在大夫的封地里也必定有名声。”孔子说:“这只是虚假的名声,不是通达。所谓达,那是要品质正直,遵从礼义,善于揣摩别人的话语,观察别人的脸色,经常想着谦恭待人。这样的人,就可以在国君的朝廷和大夫的封地里通达。至于有虚假名声的人,只是外表上装出仁的样子,而行动上却正是违背了仁,自己还以仁人自居而不羞愧。但他无论在国君的朝廷里还是大夫的封地里都必定会有名声。”
圣人的智慧
此章孔子辨别了“闻”与“达”二词的区别。“闻”是声名在外的名望,而要做到“达”则需要品质正直,遇事讲理,善于分析别人的言语,观察别人的眼色,从思想上愿意对别人退让。这种人无论做国家的官还是在大夫家都会事事通行。
据说爱因斯坦成名以后,比利时国王曾邀请他到王宫去做客。为了表示诚意和尊重,国王按约定的时间派宫廷小汽车到火车站去接他。火车到站了,乘客们纷纷走出站台,司机到处寻找这位大科学家,他想:如此享誉全球的大人物,一定是一位衣冠楚楚有风度的教授。可是,直到旅客们全散尽了,他也没有找到心目中那个伟大的影子。无奈,司机只好空车而回。他对国王说:“教授今天没来。”国王和王后非常疑惑。半小时后,爱因斯坦步行来到王宫。只见他穿着满是灰尘的破雨衣,脚上是一双旧皮鞋。这就是声名赫赫却淡泊名利的爱因斯坦。
诸葛亮在其草庐上书:“淡泊以明志,宁静而致远。”他在《出师表》也说自己是“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世人皆爱追名逐利,又有几人能淡泊如诸葛亮、爱因斯坦呢。
有一个寓意深刻的故事:从前有个爱幻想的年轻人,他听说名利是个年轻漂亮的姑娘,谁能找到她谁就是天下最幸福的人,所以他发誓,就算花上一辈子也要找到她。
他首先到哲理书中去寻找名利,却发现书中对名利始终持批评否定态度。他又向宗教里去找名利,但宗教宣称,名利要在人死后才能得到,活着时就应舍弃。他又向大千世界去寻找,用了许多年,找了许多地方,可每次都得到同样的答复:“名利?是的,她来过这里。不过那是很久以前的事情。她后来又走了。”后来这个年轻人老了,但他还在寻找名利。最后,他来到世界的尽头,那儿有个黑暗的山洞。老人进了山洞。等眼睛适应了黑暗后,他发现山洞里有个又老又丑的妇人。一个声音告诉他,这个妇人就是名利。
虽然非常失望,但他还是凑到她跟前问她:“我一直在到处找你,开始时我还是个年轻人,现在我已经老了。许多人都像我一样盼望着你。可为什么你总是躲着我们呢?求求你了,走出这个山洞,和我一起回到世界上去吧。”名利没有回答他。老人天天来劝说名利,可是毫无作用。当老人明白名利从未离开过她隐身的这个山洞后,他说:“既然你不肯跟我走,那我就一个人回去了。但在走之前,我有个要求:你得给我一个口信,我把它转达给世上的人,好证明我确实找到过你。”这时,名利——这个又老又丑的妇人,抬起头来,盯着老人的眼睛,一字一顿地说:“告诉他们,我年轻而且漂亮。”
原文
樊迟问仁。子曰:“爱人。”问知[1]。子曰:“知人。”樊迟未达[2],子曰:“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樊迟退,见子夏曰:“乡[3]也吾见于夫子而问知,子曰‘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何谓也?”子夏曰:“富哉言乎!舜有天下,选于众,举皋陶[4],不仁者远矣。汤有天下,选于众,举伊尹[5],不仁者远矣。”
【注释】
[1]知:通“智”。[2]达:通晓。[3]乡:今作“向”,刚才。[4]皋陶(gāo yáo):舜的法官。[5]伊尹:汤的宰相,辅佐汤灭夏兴商。
译文
樊迟问什么是仁。孔子说:“爱人。”樊迟问什么是智,孔子说:“了解人。”樊迟还不明白。孔子说:“选拔正直的人,罢黜邪恶的人,这样就能使邪者归正。”樊迟退出来,见到子夏说:“刚才我见到老师,问他什么是智,他说‘选拔正直的人,罢黜邪恶的人,这样就能使邪者归正’。这是什么意思?”子夏说:“这话说得多么深刻呀!舜有天下,在众人中挑选人才,把皋陶选拔出来,不仁的人就被疏远了。汤有了天下,在众人中挑选人才,把伊尹选拔出来,不仁的人就被疏远了。”
圣人的智慧
孔子告诉樊迟“仁者爱人”,“智者知人”,具体的做法是“举直错诸枉”,即把正直人提拔出来,使其在邪恶人之上,这样的话,孔子在《为政》中对哀公也说过。这里,孔子还列举了舜提拔皋陶,汤提拔伊尹的故事,来论证“举直错诸枉”的确能使坏人难以存在,社会更加安定。
“仁者爱人”是孔子思想也是儒家学说的最高道德概念,是儒学所主张的爱的方式。仁就是人,仁心就是爱人之心,所以仁者首先要有一颗善良博爱的心,学会爱人,这样才能“爱人者人恒爱之”。
老子也说“知人者智”,真正的智者要有一双善于察人的眼睛,不被表面现象所迷惑,看得透“贤”与“不肖”,这样才能知人善用。
原文
子贡问友。子曰:“忠告而善道之[1],不可则止,毋自辱也。”
【注释】
[1]道:今作“导”,引导。
论语《拾贰·颜渊篇》原文及解读
译文
子贡问怎样对待朋友。孔子说:“忠诚地劝告他,恰当地引导他,如果不听也就罢了,不要自取其辱。”
圣人的智慧
朋友犯了错误怎么办。孔子说:忠心地劝告他,好好地引导他,他不听从,也就罢了,不要自取其辱。这是明哲保身原则在交友上的具体应用。
传说当初钱币被铸成外圆内方的形状,就是加进了孔子的处世理念:做人内心一定要方正,但处世不得不圆通。不管真假与否,圆通的确是高妙的处世哲学,如竹就因“中虚外直,圆通有节”被誉为君子风范的代表。古人中也有不达此理的读书人,以为可以无限制地忠诚,或不顾朋友的感受,放言而谈。前者是“愚忠”,后者就称为“以讦为直”——过于直率了。在人与人的交往中,太固执己见,有棱有角,必将碰得头破血流;过分耍滑头、反复善变,又将遭到众叛亲离。所以,处世既要圆中有方,也要方外有圆。
原文
曾子曰:“君子以文会友[1],以友辅仁[2]。”
【注释】
[1]会:聚会。[2]辅:辅助。
译文
曾子说:“君子以文章学问来结交朋友,依靠朋友帮助自己培养仁德。”
圣人的智慧
此章是着名的孔门交友之道。君子以文章学问来聚会朋友,用朋友来帮助自己培养仁德。现在社会上许多人以权势、利益来交友,交友之目的多为互相利用。古人云“以财交者,财尽则交绝;以色交者,华落而爱渝”(《战国策》),“以权利合者,权利尽而交疏”(《史记》)。当代政治家谢觉哉就曾批评过这种现象:“三朋四友,吃喝玩乐,这叫做‘酒肉朋友’。朋友相聚,不谈工作,不谈学习,不谈政治,只谈个人之间私利私愤的事,这叫做‘群居终日,言不乃义’。”
古人言“须交有道之友,莫结无义之人”。正人君子交友应以志同道合为基础,互相促进,共同进步,而不要维系在权势、利益关系上。[1]
孔子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祖籍宋国(今河南),中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开创私人讲学之风,倡导仁义礼智信。有弟子三千,其中贤人七十二。曾带领部分弟子周游列国十三年,晚年修订六经(《诗》《书》《礼》《乐》《易》《春秋》)。去世后,其弟子及再传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语录和思想记录下来,整理编成《论语》。该书被奉为儒家经典。[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