詐謀
目錄
1 解釋.2 出處.
解釋
詭計;壞主意。
出處
1、《左傳·定公九年》:「 陽虎 欲勤 齊 師也, 齊 師罷,大臣必多死亡,己於是乎奮其詐謀。」2、《後漢書·祭遵傳》:「 囂挾奸久矣。今若按甲引時,則使其詐謀益深。」3、《三國演義》第四二回:「 李典 曰:『此恐是 諸葛亮 之詐謀,不可輕進。』」 操曰:「張飛一勇之夫,豈有詐謀!」4、清 劉大櫆 《書<戰國策>後》:「下逮七國,詐謀劇而傾危之士起。」5、康有為 《<禮運注>敘》:「則人無所用其私,何必為權術詐謀以害信義 [1] 。」
示例
很多人說古人講究規矩,太過於古板,不懂變通,實際上並不是這樣,古人是既講究原則性,又講究靈活性,在原則性的基礎上,最大程度的發揮靈活性,使自己的行為既顯得彬彬有禮,又能完美的欺騙對手,達成自己的目的,這一方面晉文公在城濮之戰當中的退避三舍可以說是一個經典案例。晉文公重耳曾經流亡到了宋國和楚國,宋國和楚國都對晉文公十分的禮貌,楚王在酒席上還曾經問晉文公說:「我待你也算不錯,如果您以後回國當了國君,您會怎麼報答我呢?」重耳想了想道:「金銀珠寶,都不是您所缺乏的,我實在是想不出來還能夠給您什麼東西。但是,萬一以後晉國和楚國不得不刀兵相見的話,我願意先退避三舍來表達對您的感謝」楚王聽了這話倒是也沒什麼不滿的,但是楚王的大將子玉聽了卻非常生氣,他對楚王說:「您接濟了重耳,他不思報答,還想着以後跟您刀兵相見,我希望您能今天就把這個未來的禍害除掉!」但是楚王並沒有聽從子玉的話,他還是非常禮貌的將晉文公送走了。不料數年之後,重耳回國,真的當了晉國的國君。而這時候,同樣是晉文公的恩人的兩個國家宋國和楚國發生了矛盾。宋國只是一個小國,如何抵擋得住當時的巨無霸楚國呢?於是宋國向昔日的重耳儒如今的晉文公求救,希望晉文公能夠幫助他們。晉文公一開始聽到這個消息也很猶豫,畢竟他幫宋國是對楚國忘恩負義,幫楚國是對宋國忘恩負義,怎麼做都要使得他失信於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