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詩式》,中國古代詩歌理論專著。唐僧皎然撰。有5卷本與1卷本。《唐宋叢書》、《學海類編》、《歷代詩話》所收,都只有1卷,至「辨體有一十九字」而止,「中序」以後缺。惟清末陸心源《十萬卷樓叢書》所收,為5卷足本。

本書收編於《世界百科名著大辭典》。

目錄

內容簡介

詩式,即是詩的法則。全書標舉論詩宗旨,也品評了具體的作品。其精華部分,在於理論。它接觸到詩歌的風格、意境、內容形式的關係、復古變通等問題。首先,在詩歌原則上,確認了詩的崇高地位,以為「夫詩者,眾妙之華實,六經之菁英」,提出了詩體論與詩德論,以見詩道之所以可尊。詩體論有19字,其中屬于思想內容的貞、忠、節、志、德、誡、悲、怨、意,所以為「六經之菁英」;屬於藝術風格的高、逸、氣、情、思、閒、達、力、靜、遠,所以為「眾妙之華實」。所謂詩德,即是詩的準則。有七德,其中高古、典麗、風流、精神,都是屬於風格的範疇。為了闡明「眾妙」之所以為妙,又提出了「四不」、「四深」、「二要」、「二廢」、「四離」、「六至」等口訣,對各種藝術問題作了闡述,把露、疏、苦澀、怒張、迂遠、輕浮、虛誕、緩慢、詭怪、僻、弱等等擯斥於藝術美之外。提出最高藝術標準:「真於情性,尚於作用,不顧詞彩,而風流自然」,「但見情性,不睹文字」。為了達到上述要求,提出了詩歌創作中的取境問題。「境」,就是意境。認為「詩人之思初發,取境偏高,則一首舉體便高;取境偏逸,則一首舉體便逸。」又以為:「靜,非如松風不動,林狖未鳴,乃謂意中之靜。遠,非如渺渺望水,杳杳看山,乃謂意中之遠。」這樣闡說意境,在中國古典詩論中為第一家。至於如何取境,主張要站得高,看得遠。特別強調詩人神思的作用,並指出神思是長期思想醞釀的結果。在詩歌的內容與形式關係問題上,主張二者並重,在繼承與創新的問題上,主張「變」,主張自立新意, 「無有依傍」要復古而能「通於變」。

本書文字簡約,其精蘊往往含而未申,啟而不發,所以後人探討者眾多。同時,它的這種形式,也直接影響了嚴羽等人。

作者介紹

皎然,中唐時代詩僧,本名謝清晝,又稱晝,謝靈運14代孫。湖州長城(今浙江長興)人。生卒年不詳。主要活動於大曆、貞元年間。童年即隨法侶,一生居吳興東溪草堂,與當時文人顏真卿、韋應物、李陽冰、顧況等互有唱和,時號「江東名僧」。論詩著作除《詩式》外,還有《詩議》、《評論》等。

相關信息

《世界百科名著大辭典》為書籍文獻[1]的綜合性、科學性和知識性的工具書。選收自然科學、技術科學、綜合性科學、社會和人文科學、文學藝術的各個學科,以及宗教的名著和重要典籍。收書以專著為主,少數是全集、選集,以及在科學上有開創性的論文[2],公認的有很高價值的單篇文學作品。以具有大專以上文化程度的人為主要對象。

視頻

詩式 相關視頻

像他們的樂隊名字一樣,他們說唱的歌詞很重視詩式的表現技法
乾社講堂:歷代詩話和選本中的王安石詩

參考文獻

  1. 文獻的定義是什麼,有途網,2020-06-19
  2. 專著和學術論文,豆丁網,2017-1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