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經《載見》原文及賞析
載見辟王①,初次朝見周天王,
曰求厥章②。要求車服合典章
龍旂陽陽③,交龍大旗真漂亮,
和鈴央央④。旗鈴和着車鈴響。
鞗革有鶬⑤,皮製籠頭銅飾光,
休有烈光⑥。美麗輝煌好派場。
率見昭考⑦,率領謁見武王廟,
以孝以享⑧,盡孝獻祭請安享,
以介眉壽⑨,祈求眾人長壽考,
永言保之⑩。永遠保佑子孫好。
思皇多祜(11),君王多福萬事佳,
烈文辟公(12),有功有德的諸侯,
綏以多福(13),安享太平又得福,
俾緝熙於純嘏(14)。使國家光明更偉大。[1]
目錄
詩經《載見》原文及賞析
[注釋] ①辟:國君。②曰:語助詞。求厥章:孔穎達以為是指諸侯「內修諸己,自求禮儀車服文章,使不失法度」。厥,其。章,文章,指禮樂法度。③龍旂:「交龍為旂。」(《詩毛氏傳疏》)即繪有兩龍蟠結的旗子。 陽陽:色彩鮮明的樣子。④和鈴:《毛傳》說「和在軾前,鈴在旗上」,和亦鈴。央央:鈴聲。⑤鞗(tiao)革:皮製的銅飾馬籠頭。有鶬(qiang):即鶬鶬,《鄭箋》釋為「金飾貌」。⑥休:美。烈:明亮。⑦昭考:指周武王。周制,王七廟,太祖居中,在東三廟為昭,在西三廟為穆。武王廟當東為昭。⑧享:獻祭。⑨介:求。⑩言:語助詞。(11)思:語助詞。皇:君主,指成王。祜:福。(12)烈:功業。文:文德。辟公:指諸侯。(13)綏:安。(14)俾:使。緝熙:光明。純嘏:陳奐說「純、嘏,皆大也。」
[賞析] 《毛詩正義》說本詩是「諸侯始見武王廟之樂歌也」,這是根據《詩序》「諸侯始見乎武王廟」而來。關於諸侯始見武王廟在何年,舊說頗不同,要而言之,約有三說:唐孔穎達說:「周公居攝七年而歸政成王。成王即政,諸侯來朝,於是乎率之以祭武王之廟,詩人述其事而為此歌焉。」(《毛詩正義》)明郝敬說本詩是成王剛即位,「初見諸侯,率之以祭武王廟之樂歌也。」(《毛詩原解》)陳奐說:「成王之世,武王廟為禰廟(父廟)。武王主喪畢(指成王除喪服)入禰廟,而諸侯於是乎見之。此其樂歌也。」(《詩毛氏傳疏》)如果把本詩頭句「載見」釋為「始見」,則以後一說為勝。因為孔說把諸侯始見成王時間推得過遲,於情理難合,前人已有辯說;郝敬說亦難從,因為成王初即位時曾發生嚴重內亂,短時間不大可能舉行如此大典。因此,按照古代禮制,三年之喪,二十五月而畢推算,本詩可能作於成王三年左右。
本篇共十四句:前六句敘述諸侯第一次朝見周成王的隆重儀式。詩人着重描述諸侯儀仗之盛,因為是首次覲見,諸侯們要求自己的車服禮儀完全符合周王朝的法度。他們去覲見時,打着繪有兩龍蟠結圖案的大旗,在陽光的照耀下,閃閃發光,色彩明麗;旗杆頂端掛着九個響鈴(參見《詩毛氏傳疏》),隨着大旗的飄動,發出悅耳的聲音,與車子行進時車鈴聲相應和,組成了一支和諧的樂曲。那駕車的高頭大馬,套着皮製的馬籠頭,末端鑲着銅飾,亮得耀眼,威武壯美,氣勢非凡。孔穎達說本詩「《序》唯言始見於武王之廟,不言始見成王者,以作者美其助祭,不美其朝王,主意於見廟,故《序》特言之」(《毛詩正義》。後八句寫成王率領眾諸侯助祭。後半寫法與前半不同,詩人沒有描寫祭祀武王的龐大場面,而重心放在敘述祭祀求壽求福上。詩人先祝頌成王由此得到長壽多福,子孫永保;再希望諸侯們也由此得福享受太平,最後以長句收束,頌揚王朝在先王的保佑下更加光明偉大。方玉潤引《詩經傳說彙纂》說:「成王新即政,率是百辟見於昭廟,以隆孝享。一以顯耆定(達到安定)之大烈彌光;一以彰萬國之歡心如一。」揭示了周成王首次接見諸侯並舉行祭祀武王大典的政治目的,供閱讀本詩參考。
本篇用韻複雜,前六句句句用韻,一韻到底;七、九、十等三句一韻,第十句韻腳在「保」字上;八句與前六句同韻,在結構上使詩前後兩部分相鈎連,組成一個有機整體;後四句又改用間隔韻,十一句與末句相押,十二、十三句不押韻。譯文保留了原詩的押韻形式。[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