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諸福棠(zhufutang) 兒童學家,教育家

諸福棠
兒童學家,教育家
出生 1899年11月28日
國籍 中國
別名 zhufutang
職業 兒童學家,教育家
知名於 美國紐約州立大學醫學博士學位
知名作品 《實用兒科學》
《北京市兒童醫院名譽院長》

諸福棠中國兒科學的奠基人,畢生致力於兒童保健兒童營養兒科醫療工作,培養了幾代兒科醫務人員。素以勤奮、刻苦、嚴謹、謙虛、大公無私著稱。他最突出的學術成就是用胎盤球蛋白預防麻疹,又領頭研究麻疹減毒活疫苗。他主編了中國第一部大型兒科教科書《實用兒科學》,這是兒科保健、醫療、教學、科研中的一本重要參考書。他與吳瑞萍、鄧金鍌將他們建立的私立兒童醫院獻給國家。

目錄

經歷

1899年11月28日 出生於江蘇省無錫縣東亭鄉揚亭村。[1]

1910年 考入上海南洋公學(交通大學前身)小學部。

1917年 從南洋公學中學畢業。1918年 夏考入南京金陵大學預科,插入二年級就讀。

1919年 考入北京協和醫學院預科。1922年 升入北京協和醫學院本科。

1927年 畢業於北京協和醫學院,獲美國紐約州立大學醫學博士學位。畢業後留校任住院醫師。

1931—1933年 赴美國哈佛大學醫學院兒科進修。

1934—1941年 回協和醫院任講師,並晉升助理教授,歷任襄教授、兒科主任。

1942年 邀集吳瑞萍、鄧金鍌合辦北平私立兒童醫院,親任院長。

1945年 應北京大學醫學院之聘任兒科教授兼科主任。

1951—1955年 在北京主持籌建一座現代化的兒童醫院。北京兒童醫院落成,任首任院長。

1952年 與吳瑞萍、鄧金鍌將私立北京兒童醫院無償交給國家。

1956年 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首批生物學部委員。

1958年 任中國醫學科學院兒科研究所所長。

1972年 任兒童醫院革命委員會主任。

1979年 任北京市兒童醫院院長。

1981年 任北京市兒童醫院名譽院長。

1990年 患喉癌,後又患腦栓塞。

1994年1月23日 因吸入性肺炎逝世於北京。

生平

[2]

諸福棠,1899年11月28日出生於江蘇省無錫縣東亭鄉楊亭村。祖父是以正直聞名鄉里的儒醫,父親一生辦教育,當過私塾教師、小學教員、小學校長。姑母諸希賢是終身未嫁的教育家,對他樹立"放棄家產,外出求學,獨立謀生,為國為民"的理想,有着很大影響。

諸福棠五六歲隨長輩讀古書,8歲起正式上小學。1910年11歲時離家去上海,考入南洋公學(交通大學前身)小學部,繼而升人中學部。他體弱多病,在南洋公學幾年曾患腳氣病、白喉、傷寒、菌痢等病,他因此決心學醫,以濟世救人。1917年中學畢業以後及1918年夏兩次因病耽誤升學考試。1918年暑期病癒後到南京考入金陵大學預科,插入二年級就讀。1919年考取北京協和醫學院預科,1922年升人本科。曾師從美國兒科泰斗豪慈教授。1925年"五卅"慘案,他與協和醫學院學生一道參加了遊行示威。也積極參加一些課外活動,主編過《協和校刊》 ,參與組織"丙寅醫學社",在日報上辦介紹衛生知識的周刊等。

他於1924年暑假期間回鄉結婚。夫人朱定一當時尚在無錫的師範學習,一年後畢業來北京又學習產科2年。為了幫助丈夫完成學業,她終生操持家務。1982年,朱定一因患肝癌去世。

1927年諸福棠從協和醫學院畢業,獲美國紐約州立大學醫學博士學位,並以全班第一名的成績獲文海獎。畢業後留校工作。在協和任職期間對維生素A、維生素C、肺結核、手足搐搦症等進行過研究。諸福棠在醫療工作之外還從事教學和研究。他任住院醫師時,先後在《中華醫學雜誌》和《美國醫學科學雜誌》上發表《乳酸牛奶餵養嬰兒》、手足搐搦症在香山慈幼院兒童的年齡、性別和季節分布等學術論文。1931年赴美國波士頓哈佛大學醫學院兒科進修,以精湛的醫術和良好的醫療效果贏得人們的尊敬。在美期間他首創用胎盤球蛋白預防麻疹。進修前後,又在美國各地遍訪醫學名家,旋赴英、德、法、奧、丹麥等國拜訪權威學者,參觀著名大學、研究院、兒科醫院。回協和醫學院後任講師,1936年升襄教授、副教授,又任兒科主任,是為協和醫院任臨床科主任的第一位中國人。

1937年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後諸福棠繼續在協和醫學院工作。在此期間,他立志寫一本適合國情的兒科學專著,與幾位同道一同編著,1943年完成《實用兒科學》 。

太平洋戰爭爆發不久,協和醫學院和醫院被日軍關閉。1942年春,諸福棠邀集吳瑞萍、鄧金鍌合辦北平私立兒童醫院,親任院長。抗日戰爭勝利後,諸福棠應聘擔任北京大學醫學院兒科教授兼科主任。他創辦的私立兒童醫院也遷到府前街新址,規模擴大,人員增加,他的學生胡亞美、江載芳等陸續來院工作。

1952年6月1日諸福棠等把私立兒童醫院無償交給國家,北京市副市長吳晗作為代表接收該院。該院被接收後改名為北京市第二兒童醫院,諸福棠繼續任院長。1951年秋,諸福棠接受北京市市長彭真的囑託,主持籌備建立一座現代化的兒童醫院。1955年"六一"兒童節,有600張病床、設備完善、各科俱全的新建北京兒童醫院舉辦落成典禮,諸福棠被任命為首任院長。後來北京市相繼建立幾個區級兒童醫院,全國各省市也新建各自的兒童醫院,對此他都積極給予支持。1956年,諸福棠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首批生物學部委員(現稱院士)。1958年諸福棠任中國醫學科學院兒科研究所所長。以後北京市兒童醫院還先後建立了北京市兒童保健所、北京兒科研究所,該院並成為首都醫學院兒科系的教學醫院。60年代他參與研究麻疹減毒活疫苗、麻疹人工自動免疫等。文化大革命期間,他被稱為"反動學術權威",受到迫害,1972年美國總統尼克松訪華,參觀北京兒童醫院時,他忽然成為兒童醫院"革命委員會主任"。

30年代,他首先發起組建中華醫學會兒科學會,擔任多年的學會主任委員和《中華兒科雜誌》總編輯。

1989年,諸福棠90壽辰時,北京市兒童醫院原擬舉行全院慶祝大會,但他拒絕了。醫院尊重他的意見只買了一個大蛋糕和一個花籃,全院各科都派代表到他家中祝賀。1987年他獲全國兒童少年先進工作者獎狀、獎品和"熱愛兒童"榮譽獎章。1988年,他主編的新版第四版《實用兒科學》獲全國優秀科技圖書一等獎。1990年他獲中國福利會婦幼事業"樟樹獎"。

1990年他患喉癌,手術後體力日衰,聽力亦減退。後又因患腦栓塞而右側肢體麻痹。1992年又患糖尿病和黃斑萎縮變性。他在病中仍不忘各方面工作的進展。1994年1月23日因吸人性肺炎在北京逝世 。

貢獻

預防麻疹

諸福棠早在醫學院學習時就對科學研究有着濃厚的興趣。在協和醫學院任客座教授的美國兒科專家豪慈教授來華講學時,宣講兒童保健方面的知識,以及防治兒童疾病的重要性,諸福棠聽了非常振奮。幾個月後,豪慈教授因慢性腎炎並發心力衰竭逝世於北平。由此諸福棠更覺人生苦短,更需發奮。1931~1933年,諸福棠在美國哈佛大學醫學院進行研究時,注意到大西洋上葡萄牙的法魯島流行麻疹時,約有1/3患兒喪生,而許多患過麻疹的婦女的初生嬰兒卻安然無恙。他設想是否患過麻疹的母親體內的抗體通過胎盤傳遞給胎兒。他收集健康產婦的胎盤,以2%的鹽水製備胎盤浸出液,用不同濃度的硫酸鎂溶液沉澱得出兩種不同的球蛋白,即優球蛋白和假球蛋白,後者溶於生理鹽水就是含有抗體的球蛋白。他用兔做試驗,證明該生理鹽水溶液含有白喉抗毒素的成分。他又在猩紅熱病人的皮疹區內進行「轉白試驗」,證明該溶液也含有猩紅熱抗毒素的成分。他得到麥康教授的支持,在以後一些日子裡廢寢忘食地進行研究。每隔一二日他親自提着消毒小桶,送到與他所工作的兒童醫院位於同一條街的哈佛婦產醫院,請他們留下健康產婦的胎盤,又親自提回來,從中提取假球蛋白。經過反覆多次的試驗研究終獲成功,製成了大量胎盤球蛋白,給接觸過麻疹的患兒在潛伏期早期作肌內注射後進行觀察,最後證實這些孩子都獲得了被動免疫或減輕症狀,不致並發肺炎而危及生命。諸福棠將實驗成果寫成論文投寄給《美國小兒疾病雜誌》和《傳染病雜誌》 ,論文尚未發表, 《時代周刊》的記者聞訊後,立即前去採訪,在報道中稱讚這一研究成果是「小兒福音」。諸福棠回國後,將胎盤球蛋白廣泛用於處於潛伏期的麻疹接觸者,獲得良好的效果。1956年諸福棠代表中國去丹麥參加第八屆國際兒科學會,美國著名兒科教授A.Karaitz把他介紹給與會者說:這就是發明胎盤球蛋白的諸福棠教授。中國免疫學家謝少文稱用胎盤球蛋白預防麻疹是應用免疫學的一個巨大發現。60年代初期,麻疹減毒活疫苗在國際上迅速發展,中國研究工作者接踵而起,進行疫苗製造、臨床應用及流行學觀察。諸福棠也參加了臨床研究工作,與全國的病毒、生物製品及兒童保健工作者一起,用中國自製的疫苗到託兒所、幼兒園和小學進行接種,並觀察其臨床反應、免疫作用和流行學效果,作出總結。在1964年北京召開的國際科學討論會上,他代表七個研究單位作了以「麻疹人工自動免疫的研究」為題的學術報告。1965年他參加下鄉醫療隊在北京郊區順義縣進行工作時,大力提倡將麻疹減毒活疫苗為廣大農村兒童接種。翌年春季,該地區麻疹便不再流行。以後,減毒活疫苗被推廣到全國城鄉各地,麻疹的發病率大為降低,死亡率也得到控制。

編著大型兒科書

諸福棠曾目睹中國醫療衛生事業的落後,當時一切醫療常規都要依靠外國,參考書籍也都是來自國外。他在1937年立下志願,一定要編寫一本切合中國具體情況的兒科學書籍,於是立即動筆。白天他忙於繁重的醫療工作,每當夜深人靜便伏案寫作。到1942年,整整六易寒暑,終於完成一部80萬字的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兒科巨著《實用兒科學》 ,並把文稿無償地交給中華醫學會出版。宋慶齡在上海見到此書後,立即把它寄往解放區有關部門廣為翻印,該書對解放區兒童的醫療工作也起到了重要作用。《實用兒科學》於1957年、1965年、1973年、1985年、1995年先後5次修訂。為了集思廣益、精益求精,諸福棠請了全國各地有經驗的兒科醫師參加修訂工作。初版時該書有80萬字,到第四版已增加到400萬字,作者由10人增加至100餘人。每版都要重印刷二三次才能滿足醫務人員和許多孩子的家長的需求。1973年第三版共印刷了25萬冊之多。為了增加新內容,諸福棠在辦公室和家裡的書桌上,總有一二本老版書以備隨時修改,其中幾乎每一頁的邊角、行間都有他新增的字跡,或者夾有紙條作出大段的修改,他還要求編輯組人員也要注意隨時加入適合國情的新材料,有時他還將所見到的新資料寄給外地負責編寫的兒科同道作為參考。他只要在新出版的書籍或雜誌中看到了新課題和新的有效的診治經驗,就立刻摘錄下來,為修訂新版作準備,以期趕上科學發展的新水平。

諸福棠寫真

參考資料

  1. 諸福棠,全球百科
  2. 諸福棠,全球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