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諸葛憶兵,男,漢族,1959年6月25日生。浙江省溫州市人。1980年7月畢業於溫州市師範專科學校中文科。1980年8月至1984年8月,在浙江省溫州市平陽縣第一中學任教。1984年9月,考入黑龍江大學中文系,師從陶爾夫教授攻讀中國古代文學專業碩士學位。碩士學位論文題目為《賀鑄詞研究》。1987年7月獲得碩士學位,留校任教。為二至四年級本科生及碩士生講授宋元文學。1994年9月,考入南京師範大學中文系,師從郁賢皓教授攻讀中國古代文學專業博士學位,1997年5月通過學位論文答辯,獲博士學位。

目錄

個人簡介

諸葛憶兵,男,漢族,1959年6月25日生。浙江省溫州市人。

學習經歷

1980年7月畢業於溫州市師範專科學校中文科。

1987年7月於黑龍江大學獲得文學碩士學位,留校任教。

1997年10月於南京師範大學獲文學博士學位。

1997年7月,進入北京師範大學歷史系博士後流動站,從事宋史專題研究。

現為中國人民大學國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

主要成就

博士學位論文題目為《徽宗年間詞壇研究》。攻讀博士學位期間,同時為南京師大中文系文科基地班學生講授"宋代文學"專業課。1997年7月,進入北京師範大學歷史系博士後流動站,從事宋史專題研究,課題為《兩宋宰輔制度研究》。同時為四年級本科生及碩士、博士生講授宋史專題課,講有《宋詞創作及文學特徵》、《宋代宰輔制度》、《情愛描寫與詞體興起》等課程。1999年6月出站。現為中國人民大學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導師。曾發表論文六十多篇,出版《宋代女詞人詞傳》(合著)、《宋代宰輔制度研究》、《徽宗詞壇研究》、《巫風源流觀》、《宋詞精品》、《唐詩精品》、《宋代文史考論》、《北宋詞史》(合著)、《李清照趙明誠》等專著多部,主編"文人情侶叢書"一套。

學術成果

論文

1、《周邦彥提舉大晟府考》,《文學遺產》1997年第5期。

2、《北宋末年俗詞創作論略》,《北方論叢》1997年第2期。人大報刊複印資料《中國古 代、近代文學研究》1997年第6期。

3、《門牆肯傍大蘇來--論徽宗年間蘇軾詞的影響》,《湖北大學學報》1997年第5期。

4、《宋戀情詞情感價值的評估》,《中國詩學》第5輯。

5、《<全宋詞>未收曹組的一首詞》,《中國詩學》第5輯。

6、《"花間詞"中的"別調"-毛文錫詞初探》,《求是學刊》1986年第3期。

7、《賀鑄詞風格之多樣性及過度性》,《北方論叢》1988年第2期。

8、《試論賀鑄詞的"新質"》,《求是學刊》1989年第2期。

9、《古籍整理的一大收穫-評鍾振振校注的<東山詞>》,《文教資料》1992年第6期。

10、《心靈的避難所-論晏幾道的戀情詞》,《求是學刊》1993年第4期。

11、《畏天命 敬鬼神-論孔子的天命觀和鬼神觀》,《雲南社會科學》1995年第1期。

12、《宋詞創作中的"以雅相尚"》,《古典文學知識》1995年第3期。

13、《洛蜀黨爭辨析》,《南京師範大學學報》1996年第4期。 人大報刊複印資料《宋遼金元史》1997年第1期。

14、《千古詞壇之圭臬-<詞綜>》,《古典文學知識》1996年第6期。

15、《大晟府提舉官職責考辨》,《江蘇文史研究》,1997年第1期。

16、《李清照個性成因及其表現》,《東嶽論叢》1997年第3期。

《李清照辛棄疾研究論文集》,山東大學出版社1997年11月。

17、《元曲研究領域的送爽清風-讀王星琦<元曲藝術風格研究>》,《藝術百家》1997年第2期。

18、《新的視野 新的開創》,《文學遺產》1996年第6期。

19、《清淡平實,學者生涯-記陶爾夫教授》,《古典文學知識》1997年第5期。

20、《大晟樂考辨三題》,《文獻》1998年第2期。

21、《學者的嚴謹,詩人的氣質-陶爾夫學術研究回顧》,《學習與探索》1998年第2期。

《百年學科沉思錄--二十世紀古代文學研究回顧與前瞻》人民文學出版社1998年9月。

22、《大晟詞風與北宋末年世風》,《文學遺產》1998年第6期。

23、《論宋代后妃與朝政》,《南京師範大學學報》1998年第4期。

24、《迴環往復 以章法取勝》,《古典文學知識》1998年第6期。

25、《宋代宰相制度、職權述略》,《文史知識》1999年第2期

26、《宋代參知政事與宰相之關係初探》,《北京師範大學學報》1999年第1期。人大報刊複印資料《宋遼金元史》2000年第1期。

27、《宋代相權強化原由探析》,《江海學刊》1999年第3期。

28、《老成謀國的南宋宰相--史浩》,《文史知識》1999年第11期。

29、《宋代二府關係之研究》,《文史》2000年第2輯(總第51輯)。

30、《才氣飄逸的蘇門學士晁補之》,《文史知識》2000年第5期。

31、《唐宋詞閱讀的新視野--評沈松勤〈唐宋詞社會文化學研究〉》,《浙江學刊》2000年第5期。

32、《"自度曲"的一點辨說--〈全宋詞〉閱讀札記之一》,《書品》2000年第5期。

33、《大晟府提舉官職權考釋--〈全宋詞〉閱讀札記之二》,《書品》2000年第6期。

34、《曹組失傳詞作與俳諧詞風--〈全宋詞〉閱讀札記之三》,《書品》2001年第1期。

35、《北宋俚俗詞風與歐陽修的創作--〈全宋詞〉閱讀札記之四》,《書品》2001年第2期。

36、《天才,消融於平庸之中--〈全宋詞〉閱讀札記之五》,《書品》2001年第3期。

37、《徽宗年間社會風氣的轉移與軍事題材詞--〈全宋詞〉閱讀札記之六》,《書品》2001年第4期。

38、《婉約詞風的自我變革--〈全宋詞〉閱讀札記之七》,《書品》2001年第5期。

39、《李清照的倜儻"丈夫氣"--〈全宋詞〉閱讀札記之八》,《書品》2001年第6期。

40、《宋代士大夫的境遇與士大夫精神》,《人民大學學報》2001年第1期。

41、《〈詞綜〉編纂意圖及其價值之評價》,《江海學刊》2001年第2期。人大報刊複印資料《中國古代、近代文學研究》2001年第7期。

42、《挑戰傳統文學史研究模式》,《中國教育報》2001年6月7日第7版。

43、《草聖醉僧的人生經歷》,《中國教育報》2001年8月2日第7版。

44、《揭開堯舜之迷》,《中國教育報》2001年10月18日第7版。

45、《論宋代三省制之演變》,《新宋學》第一輯,上海辭書出版社2001年10月。

46、《雛鳳清於老鳳聲--評〈龍榆生先生年譜〉》,《書品》2002年第1期。

47、《南北宋詞異同平議》,《北方論叢》2002年第1期。

人大報刊複印資料《中國古代、近代文學研究》2002年第7期。

48、《水光山色與人親--從〈如夢令〉談李清照個性的形成》,《語文建設》2002年第6期。

49、《有村鎮處有高陽》,《中國教育報》2002年4月11日第7版。

50、《論北宋三司與宰相之關係》,香港《新亞學刊》2002年第2期(總第4期),(香港)教科文出版社出版2002年8月版。

51、《文人詩的抒情傳統與〈夜雨寄北〉》,《語文建設》2002年第10期。

52、《李清照前期行蹤與詞作評述》,《南陽師範學院學報》2002年第3期。

人大報刊複印資料《中國古代、近代文學研究》2002年第12期。

53、《平常人生與繽紛艷情》,《中國教育報》2002年11月7日第7版。

54、《論竇娥形象的內涵及〈竇娥怨〉的創作意圖》,《鄭州大學學報》2003年第1期。

人大報刊複印資料《中國古代、近代文學研究》2003年第5期。

55、《論唐五代北宋詞的雅化進程》,《廣西師範大學學報》2003年第1期。

56、《寒窗敗幾無書史,公路可憐合至此--試論萊州重逢之際李清照與趙明誠的一段感情糾葛》,《求索》2003年第2期。

57、《"採蓮"雜考--兼談"採蓮"類題材唐宋詩詞的閱讀理解》,《文學遺產》2003年第5期。人大報刊複印資料《中國古代、近代文學研究》2003年第12期。

58、《晚清小說期刊緣何繁榮》,《中國教育報》2003年9月25日第7版。

59、《從文化角度探究書法真諦》,《中國教育報》2003年11月6日第7版。

60、《個性的張揚與題材的開拓--論歐陽修詞》,《江蘇行政學院學報》2004年第3期。人大報刊複印資料《中國古代、近代文學研究》2004年第12期。

61、《性愛心理與詞體的興起》,《文學評論》2004年第3期。

62、《辛派詞人論略》,《華中科技大學學報》2004年第5期。人大報刊複印資料《中國古代、近代文學研究》2005年第1期。

63、《遼金文學研究的現狀與未來》,《光明日報》2004年4月7日第2版。

64、《論蘇轍的奉使詩》,《江海學刊》2005年第3期。

65、《李清照〈一剪梅〉作年考辨》,《文藝研究》2005年第6期。

66、《北宋宮廷"賞花釣魚之會"與賦詩活動》,《文學遺產》2006年第1期。

著作

1 、《巫風源流觀》,濟南出版社1998年版。(合著,第一作者)

2 、《宋詞--璀璨的明珠》,團結出版社1998年版。

3 、《宋代女詞人詞傳》,吉林人民出版社1999年1月版。(合著,第二作者)

4、《宋代宰輔制度研究》,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0年7月出版。

5、《徽宗詞壇研究》,北京出版社2001年9月出版。

6、《宋代文史考論》,中華書局2002年11月。

7、《北宋詞史》,黑龍江教育出版社2002年12月。(合著,第二作者)

黑龍江人民出版社2004年11月再版。

8、《李清照與趙明誠》,中華書局2004年4月。

9、《李清照詩詞選》,中華書局2005年1月。

教材

1、《中國古代文學名作選讀》(參編12萬字),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2年3月版。

2、《中國古代文學作品選讀》(一),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3年6月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