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諾曼•梅勒,為美國著名作家也是記者。世人稱其為海明威第二,打過仗,當過導演,也曾經參加過紐約市長的競選。視寫作如命事業,他的作品非常之多,其中1948年以《裸者與死者》為代表作。1968年和1979年憑藉《夜幕下的大軍》和《劊子手之歌》兩度獲得普利策獎。梅勒還成功地將小說的寫作技巧融入到紀實作品中,如今這樣一種寫作手法被許多記者所模仿。無怪乎他被譽為20世紀最偉大的美國作家之一的同時,也被稱為20世紀偉大的記者。

諾曼•梅勒
諾曼•梅勒2.jpg
原圖鏈接 來自中國經濟網
諾曼•梅勒
原文名 Norman Mailer
出生 美國
逝世 2007年11月10日(2007-11-10)(84歲)
國籍 美國
職業 作家
知名作品 《裸者與死者》
《夜幕下的大軍》
《劊子手之歌》

目錄

作品評介

《裸者與死者》是作者的成名作,背景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的太平洋戰場。故事被安排在一個虛構的熱帶小島上,通過兩條平行的線索來展開複雜的情節。前一條線索提供了生動有趣的戰爭情節,後一條線索則深化了作品的主題,使作品的內涵更豐富,更深刻。

這個發生在南太平洋一個小島上的故事讓讀者看到美國軍隊內部官兵之間的關係,看到美國社會的一個縮影。因此《裸者與死者》超出了戰爭文學的範疇,是一部帶有象徵意義的書,主題在於表現獸性與理想在人類心靈中的搏鬥。

書名中的「裸者」,寓意「無遮無掩」、「毫無保障」,也可以理解為「人性已經暴露到赤裸裸的地步」。美國最有爭議、最著名的當代文學家諾曼·梅勒10日在曼哈頓的家中因腎衰竭去世,享年84歲。諾曼·梅勒在美國文壇馳騁近半個世紀,兩次獲得普利策獎,也是好幾屆諾貝爾文學獎的熱門提名。

視寫作為英雄般的事業

梅勒[1]畢生將寫作視為一項英雄般的事業,他不僅苛求自己與同時代的同行競爭,也把自己視為托爾斯泰和陀思妥耶夫斯基式的人物。他的作品從1948 年的代表作《裸者與死者》一直綿延至去世前一個月出版的政論文集《關於上帝》以及年初獻給自己84歲生日禮物的小說《森林城堡》——一部關於童年希特勒的虛構傳記小說。在漫長的創作生涯中,諾曼·梅勒共創作了包括小說、傳記、非虛構小說、詩歌、劇本等在內的30多部作品,曾先後在1968年和1979年憑藉《夜幕下的大軍》和《劊子手之歌》兩度獲得普利策獎。

作為記者,梅勒還成功地將小說的寫作技巧融入到紀實作品中,如今這樣一種寫作手法被許多記者所接受和模仿。無怪乎,諾曼·梅勒在被譽為20世紀最偉大的美國作家之一的同時,也被稱為20世紀偉大的記者。把布什喻為「魔鬼代言人」

近一年來,諾曼·梅勒始終在和病魔作鬥爭,數次進出醫院。而在上個月,始終保持旺盛創作精力的諾曼·梅勒還出版了最後一部政論文集《關於上帝》,把布什比喻為魔鬼代言人。在今年1月諾曼84歲生日時,最後一部小說《森林城堡》也告出版。

  

美國著名作家瓊·迪迪恩在得知諾曼去世之後讚揚諾曼是「美國偉大的良心」,法國總統薩科齊則表示,「美國文學巨人的隕落」。

  

諾曼·梅勒生平

*1923年1月31日出生於美國新澤西州。

*1939年,進入哈佛大學。

*1944年,剛剛完婚的諾曼·梅勒應召入伍奔赴菲律賓戰場。

*1948年,出版代表作《裸者與死者》。

*1955年,創辦了著名的《村聲》。

*1967年出版的小說《夜幕下的大軍》,獲得普利策獎和美國國家文學獎。

*1980年,諾曼·梅勒劊子手之歌》第二次獲得普利策獎。

  

六次結婚 酗酒吸毒

縱觀其人生軌跡,梅勒是美國爭議最多的作家之一,他曾六次結婚、生子無數;他曾負債纍纍、酗酒吸毒,還在一次酒後刺傷妻子;他曾多次猛烈攻擊政界要人、女明星,但卻出面幫助殺人犯開脫罪責。但是,梅勒也是二戰以後美國最重要的作家。他在美國文壇活躍了足足60年,被視為「美國最偉大的當代作家」。

  

文壇「硬漢」屹立60年

1948年,梅勒憑小說《裸者與死者》在世界文壇聲名鵲起,後來,他又推出被視為「新新聞主義」的代表作《夜裡的軍隊》,一系列傑作的問世奠定了他在美國文壇的領袖地位。由於他曾推出《硬漢不跳舞》等一系列「硬漢小說」,加上狂放不羈的個性和備受爭議的生活軌跡,美國文學界也曾稱他為「海明威第二」。

 

梅勒畢生將寫作視為一項英雄般的事業,直到去世之前一個月仍筆耕不輟。就在今年年初,他還推出一部關於童年希特勒的虛構傳記小說《森林城堡》,作為自己 84歲生日的獻禮。在漫長的創作生涯中,梅勒共創作了包括小說、傳記、紀實小說、詩歌、劇本等在內的30多部作品,曾先後在1968年和1979年憑藉《夜幕下的大軍》和《劊子手之歌》兩度獲得普利策獎。

  

偉大記者 屢屢創新

梅勒還是一名優秀的記者。作為記者,他成功地將小說的寫作技巧融入到紀實作品中,如今這樣一種寫作手法被許多記者所接受和模仿。因此,在被譽為20世紀最偉大的美國作家之一的同時,他也被稱為20世紀「最偉大的記者」之一。

有文學評論家指出,梅勒的作品中體現出「深刻的洞察力、飽滿的激情和獨特的原創性」。新聞學大師、普利策評委特立斯曾這樣評價梅勒:「他是一個全才,可以做一切他想做的事——拍電影、寫作、演戲、介入政治。他從來都不考慮進入某個領域會受到何種限制。他會到處遊走,到處嘗試。」

"他可以做一切想做的事——拍電影、寫作、演戲、介入政治。"新聞學大師、普利策評委蓋伊·特立斯對梅勒高度評價,"他從來都不考慮進入某個領域會受到何限制。他會到處遊走,到處嘗試。他是一個勇往直前的人,一個了不起的人,一個充滿自信和樂觀精神的人。" 本報綜合報道美國著名作家、兩屆普利策文學獎得主諾曼·梅勒因病於10日在紐約一家醫院去世,享年84歲。消息傳出,各國媒體紛紛表示悼念。有評論稱,這位統治美國文壇60載,有"美國最偉大的在世作家"、"美國文學界良心"之稱的作家的去世是美國文壇的巨大損失。

11日,諾曼·梅勒的傳記作者J·邁克爾·列儂對外宣布,84歲的梅勒因急性腎衰竭於10日在紐約西奈山醫院辭世。 消息傳出,美國文壇到處一片嗟嘆之聲。"他是一位偉大的美國作家。"美國著名女作家、《奇想之年》的作者瓊·蒂蒂安聞說。

從1948年憑藉小說《裸者與死者》在文壇聲名鵲起,到"新新聞主義"代表作《夜裡的軍隊》等傑作的問世,這位兩度普利策文學獎得主總是因為作品中所體現的洞察力、激情和原創性而獲得好評。

諾曼·梅勒參政的熱情之大,也許會讓真正的政治家咋舌。幾乎每一場政治運動中,都能看到他的身影。

他身上貼滿了各種標籤:運動迷、隨筆作家、記者、文學批評家、詩人、政客、導演和社會活動家。英國《獨立報》評論說,用好鬥而又多產形容梅勒最貼切不過。他一生總共創作了40部小說。

又一個"海明威"

1948年,在巴黎深造的梅勒發表成名作《裸者與死者》。這部小說迅速成為暢銷書,美國文壇驚呼又一個海明威、麥爾維爾問世,之後不久梅勒載譽回國。

作為戰後一代作家中的"教父",梅勒還是"新新聞主義"運動的先驅。新新聞運動用將虛構、客觀記敘、主觀評論混於一體的自由風格的報道形式打破了傳統新聞報道的模式。而有關華盛頓和平大遊行的《夜間的軍隊》就是梅勒的代表之作。

1968年,梅勒憑藉《夜間的軍隊》獲得普利策獎和美國國家圖書獎。發表於1979年的《劊子手之歌》是梅勒的又一篇鴻篇巨製,為他贏得了1980年的普利策獎文學類獎項。

好鬥奢侈的浪子

世界媒體在報道諾曼·梅勒逝世的消息時,普遍用了"好鬥"一詞。他曾說過,"好好干一架我才能繼續寫作"。多年來,梅勒給世人留下的印象是好鬥的浪子,過着奢侈的生活。他酗酒、愛打架、抽大麻,結婚6次,留下9個孩子。梅勒的個人生活像他所生活的時代一般喧鬧。

梅勒[2]一生中多次觸犯法律,不是酗酒,就是當眾鬧事。不過,唯一一次入獄是上世紀60年代末在反對越戰的抗議活動中被捕。

1968年,在導演電影《梅德斯通》時,這位自稱"俱樂部資深拳擊手"的導演大怒之下揮動老拳打向一位男演員,導致對方下巴脫落。而在另一場混戰中,他把另一名男演員的耳朵咬破了。

諾曼·梅勒(Norman Mailer) , 1923年生於美國新澤西州,美國猶太裔著名作家,國際筆會美國分會主席,美國「全國文學藝術院」院士,「美國文學藝術研究院」院士。迄今已創作了多部小說、戲劇、詩歌、電影劇本和散文。

梅勒的代表作有《裸者與死者》、《夜間的軍隊》、《劊子手之歌》等,作品直接反映美國的社會問題和政治問題,曾獲普利策小說獎等多項獎。梅勒是當代美國文壇的一位風格獨特的作家,不少作品剖析了美國社會中的病態現象,在文體上也敢於作大膽的探索。但作品中不免有一些不健康的成份,如過分渲染了變態心理和變態情慾等。

1948年,梅勒在巴黎寫出了成名作《裸者與死者》,有關於戰爭的現實描寫,也有反思和探索,以其本人的二戰經歷為基礎創作而成。

1955年,梅勒與人合作創辦了主要在紐約發行的報紙《村聲》(The Village Voice)。

1959年的小說《我的廣告》,是一部散文和未完成小說等等文章的雜集,似乎是不加掩飾地流露他的內在,其特殊的文體和姿態引起了年輕一代作家的共鳴。他的新聞報道得到很高評價,他報道過1967年10月在華盛頓的反戰抗議(他參加了抗議並因此入獄),也寫過美國兩黨的總統競選,以及美國的登月計劃。他的作品中批評美國的權力結構造成了集權,新聞報道筆法生動。曾於1968年(《夜間的軍隊》 The Armies of the Night)和1980年(《劊子手之歌》(The Executioner's Song)兩獲普利策獎。

  

1969年,競選紐約市長失利。

2005年,獲得美國國家圖書基金會的美國文學傑出貢獻獎(Distinguished Contribution to American Letters)。

2007年1月,美國蘭登書屋出版了諾曼•梅勒的小說新作《森林城堡》(The Castle in the Forest)。

他於2007年11月10日去世(也就是我編輯詞條的今天),死於腎衰竭,84歲。

在眾多的以第二次世界大戰為題的小說中,諾曼·梅勒的《裸者與死者》(The Naked and the Dead)是出類拔萃的一部。小說的深度在於它不是簡單地記敘了一場曠日持久的攻堅戰,而是以戰爭為背景來反映更為深廣的社會和歷史主題。

 

《裸者與死者》是諾曼·梅勒的成名作,背景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的太平洋戰場。故事被安排在一個虛構的熱帶小島上,通過兩條平行的線索來展開複雜的情節。前一條線索提供了生動有趣的戰爭情節,後一條線索則深化了作品的主題,使作品的內涵更豐富,更深刻。

這個發生在南太平洋一個小島上的故事讓讀者看到美國軍隊內部官兵之間的關係,看到美國社會的一個縮影。因此《裸者與死者》超出了戰爭文學的範疇,是一部帶有象徵意義的書,主題在於表現獸性與理想在人類心靈中的搏鬥。書名中的「裸者」,寓意「無遮無掩」、「毫無保障」,也可以理解為「人性已經暴露到赤裸裸的地步」。

《裸者與死者》屬於美國文學創作主流的現實主義和社會批判小說,但也具有濃烈的自然主義色彩。諾曼·梅勒以軍隊生活中的恐怖相壓力,集中反映了社會生活對美國人的威脅和壓迫,以軍隊的森嚴等級象徵戰後的美國社會等級,以戰爭的荒唐代表整個社會存在的不合理性,在卡明斯和赫思的對立上,作者以高超的手法對戰爭的歷史和哲學含義,甚至對整個人生和社會的存在及意義進行發掘。最後赫恩被摧垮,權力打倒理智,獸性戰勝人性。這一結局代表了作者對未來的悲觀看法,梅勒似乎以此來告誡美國公眾,要警惕法西斯主義在這個國家的復甦和蔓延,除非人們有足夠的力量扼止它,否則必將帶來嚴重惡果。這種有刺激性的主題衝破了以往戰爭小說的創作思想,或許這正是《裸者與死者》格外受到公眾歡迎的一個原因。小說的創作手法也是十分成功的。語言是士兵們熟悉的粗獷的「戰壕語言」,毫無做作之感。藝術上作者採用多斯·派索斯「時間機器」的手法,自然的插入和倒敘使作品的層次豐富鮮明,結構嚴謹有序,使人產生一種強烈的藝術整體感。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