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读书与做人(王华)

读书与做人
图片来自免费素材图片网

《读书与做人》中国当代作家王华写的散文。

目录

作品欣赏

读书与做人

书写了给人看,人读了书又写书,写了书再给更多的人读。文化就是这么传承、也是这么发展的。一个民族文化的繁荣,靠的是包括写书在内的这样一些创造性的脑力和精神劳动。旨在丰富和充实文化传承,其中最主要,也最常见的方式,就是书籍的生产和传播。中国最早的书,是刻在兽骨上的,后来是竹简,是木刻板,是铅活字,再后来是今天的电脑键盘,是数字化。

花开花谢,往来古今,许多写书的人不在了,而他的书仍在,仍有人在读。许多写书的人和读书的人并不相遇,但他们的心仍跨越时空地在交流。这就是出版的功劳。出一本对人有好处的书,使世代的读书人受益,对写书人和出书人来说,都是“不朽之盛事”。这就是最大的积德行善。因此,我不仅对写书的人怀有敬意也对出书的人怀有敬意。

读书不仅在于长知识,还有比长知识更为重要的,我以为是在学做人。人写书不是仅仅在于传授知识,当然传授知识是很重要的。事实上,所有的写书人都是在写自己。“我注六经”和六经注我”是辩证的。我们读书,读到了最后,就是读人。任何一个写书人,归根结底,写到了最后,莫不是总写自己的抱负,胸襟和情怀。他总是有寄托,不然,他为何要写书?

最近看了两本好书,一本是贾植芳先生的《老人老话》,另一本是黄永玉的《比我老的老头》,书中所述的人和事,令我感动。两位作者年事已高,但语言生动,个性鲜明,情真意切,为我们描述了一些中国文化界艺术界让人感叹的人物和遭遇。这些人的性情不同,但都是有教养、有情意、有学识、有才华的人。他们经历了旧社会的战乱和苦难,又在解放后的历次运动中饱受磨难,他们中的不少人在很年轻时就崭露头角、事业有成,之后受苦、受屈辱、被埋没,一些能活到改革开放的人在老年又发出异彩。他们知识渊博、才华横溢,而又富不骄、贫能安、荣辱不惊。

看到这些人和事,真是自惭形秽,我们这些出生在五十年代末的人,小小年纪就开始“闹革命”,连孔子孟子是怎么回事还不明白,就批判孔孟之道;才读了一点点书,就要去砸碎旧世界……虽然文革后又上了学,从事了专业技术和文化宣传工作,但这能算是知识分子吗?我们对中国和世界历史文化知识的缺少,情感和情趣教育的缺乏也许是终身遗憾并影响后代的。

这些年人们的生活发生了很大变化,常听到议论当了什么官、赚了多少钱、买了什么车、住了多大房……好像这是人生价值的全部体现和所有追求,而人品、教养、情操、学识都不值一提了。

最近在提加强青少年的道德品质教育,靠空话、套话的教育能够奏效吗?当孩子们从书本上学到的是一套,而在现实生活中看到大人们说的做的是另一套,这种教育的后果会是怎样的呢?在被贪污腐败、弄虚作假污染的社会环境中,在人们为物质生活的追求互相攀比疲于奔命而缺少爱心真情的世风中,孩们能够呼吸到健康成长的新鲜空气吗?文革”时我们做过荒唐事,可以说那时我们年幼无知,而当时一些成年人的作为要打分是不及格的。若干年以后,再看今天的历史,我们这些成年人是否会感到荒唐,是否会愧疚呢?

看看这些令人景仰的文化界、艺术界的前辈,看看这些已经逝去和仍然健在的人,不能和他比知识才华和成就,只是看看他们是怎样对待生活对待名利、对待金钱、对待朋友、对待亲人的。比起他们,我们的路还长,难道不应该学点什么,做点什么吗!

正因如此,我们读《史记)读出了司马迁,读《离骚》读出了屈原,读《岳阳楼记》读出了范仲淹,读《阿Q正传》读《狂人日记》、读《孔乙已》、读《祝福》读出了鲁迅。我们读司马迁、读屈原,读范仲淹,读鲁迅,读出了世道人心,读出了悲天悯人,读出了光明正大。在中国的文学理念中,从来都把书和人联系起来讲,什么叫“文如其人”,什么“道德义章”,都是讲:书即人,人即书。

这是否有些绝对了?也许有那么一点。的确存在一种文字人品不相符甚至相背谬的,那是一些假人在写假书。我们此时讲的,将这些排除在外了。我们认定要读那些言行一致的,不读那些欺世盗名的书。我们更要坚持这样的信念读书除了长知识,更是要学会做人。[1]

作者简介

王华,原名王庆路,男、汉族,山东淄博桓台县荆家镇人。。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