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语孟
读语孟 |
作品名称:读语孟 创作年代:南宋 文学体裁:诗 词 作者:辛弃疾 |
读语孟是南宋爱国词人辛弃疾的作品之一。
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有《稼轩长短句》十二卷。出生在济南,成长期正值中原沦陷,北方人民的灾难给他留下深刻印象。[1]
目录
正文
道言不死真成妄,佛语无生更转诬。
要识死生真道理,须凭邹鲁圣人儒。[2]
【注释】
①语孟:即指孔子的《论语》和孟子的《孟子》,用以代称儒家的孔孟之学。 此二首为稼轩自我明志语,说明稼轩在哲学思想和人生态度上虽受佛老影响,但毕竟仍以儒学为宗。
②“道言”句:谓道家(道教)“不死”之说纯属虚妄。不死:道教妄言炼丹服药及诸多练功之术,可使人长生不死。
③“佛语”句:谓佛家(佛教)“无生”之说也系谎骗之言。无生:佛教谓万物的实体无生无灾。唐代王维《登辨觉寺》:“空居法云外,观世得无生。”
④“要识”二句:谓欲识人世生死之理,犹需儒家孔孟之学。鲁:指孔子。孔子,春秋末年思想家,鲁国陬邑人(今山东曲阜)。邹:指孟子。孟子,战国时思想家,邹(今山东邹县东南人)。
作者简介
辛弃疾(1140年5月28日-1207年10月3日),原字坦夫,后改字幼安,中年后别号稼轩,山东东路济南府历城县(今山东省济南市历城区)人。南宋官员、将领、文学家,豪放派词人,有“词中之龙”之称。与苏轼合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辛弃疾出生时,中原已为金兵所占。21岁参加抗金义军,不久归南宋。历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东安抚使等职。一生力主抗金。曾上《美芹十论》与《九议》,条陈战守之策。其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当时执政者的屈辱求和颇多谴责;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题材广阔又善化用前人典故入词,风格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媚之处。由于辛弃疾的抗金主张与当政的主和派政见不合,后被弹劾落职,退隐江西带湖。[3]
隐居生活
1178年决定在信州(今江西上饶)定居。1181年冬,41岁的辛弃疾因受-被免职,归隐上饶。淳熙十五年(1188)冬,其友陈亮从故乡浙江永康专程拜访辛弃疾,两人于铅山长歌互答,称第二次鹅湖之会——辛陈之晤(见后文“名士相会”);鹅湖之会后又陆续出山两次做官。
1203年,主张北伐的韩侂胄起用主战派人士,已六十四岁的辛弃疾被任为绍兴知府兼浙东安抚使,年迈的词人精神为之一振。辛弃疾先后被起用为绍兴知府、镇江知府等职。第二年,他晋见宋宁宗,慷慨激昂地说了一番金国“必乱必亡”(《建炎以来朝野杂记》乙集),并亲自到前线镇江任职。
宋宁宗开禧元年(公元1205年),辛弃疾任镇江知府,时年六十五岁,登临北固亭,感叹对自己报国无门的失望,凭高望远,抚今追昔,于是写下了《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这篇传唱千古之作。但他又一次受到了沉重打击,在一些谏官的攻击下-离职,辛弃疾怀着满腔忧愤回瓢泉。1207年秋,68岁的辛弃疾,身染重病,朝廷再次起用他,任他为枢密都承旨,令他速到临安(杭州)赴任。诏令到铅山,辛弃疾已病重卧床不起,只得上奏请辞。开禧三年秋天,农历九月初十,爱国词人辛弃疾带着忧愤的心情和爱国之心离开人世,享年68岁。据说他临终时还大呼“杀贼!杀贼!”(《康熙济南府志·人物志》)。后赠少师,谥号忠敏。[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