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調元鎮位於四川省德陽市羅江區城北,距羅江城區10公里,與羅江區的金山鎮略坪鎮萬安鎮及綿陽市安州區的寶林鎮、綿陽市安州區的清泉鎮接壤。原名文星鎮,2006年4月更名為調元鎮,因清代才子李調元"叔侄一門四進士,弟兄兩院三翰林"而得名。[1]

目錄

鎮情概況

全鎮面積36.45平方千米,轄9個行政村91個村民小組,1個居委會,總人口12179人(2017)。2007年全鎮國內生產總值完成11025萬元,工業總產值完成10206萬元,工業增加值完成2579萬元,農村經濟總收入完成15878.25萬元, 2007年農民人均純收入實現4321元。

工業農業

農業

2007年,全鎮農村經濟總收入完成15878.25萬元,比上年同期增長16.56% 。推廣優質稻13179畝,推廣拋秧、旱育秧10200畝,推廣優質油菜12101畝,組織農業技術培訓會12次,培訓農戶11000餘人次,發放技術資料8500份;建立百花拋秧示範片1550畝、優質稻示範片100畝、果樹地間種矮杆經濟作物示範片200畝,花園村多經示範片150畝;2007年春季完成植樹造林98760株,血防植樹2300畝,完成退耕還林補植200畝,秋季植樹22600株,封山育林完成66.8公頃,完成幼林撫育4000畝,完成退耕還林政策兌現補助39.10萬元;紮實抓好了農民工培訓,全鎮共舉辦技術引導性和農民工培訓18期,共培訓3035人,其中職業技能培訓1010人,經培訓轉移輸出省外務工998人,發證80人;全鎮養萬隻雞農戶3戶,千隻鴨農戶15戶,百頭豬農戶10戶;加強了對全鎮現有36萬餘株果樹的規範化管理,培育農民增收新的增長點。為改善全鎮農業基礎條件,籌措資金50餘萬元分別進行堰塘防滲26口,堰塘掏淤15口;其中在中國成都成達工程公司的資助下,投資18萬元,在百花村新建15千瓦電力提灌站一處;全鎮共技改電力提灌站10處。2007年,全鎮第二次農業普查工作順利完成,水利普查前期準備工作就緒。

工業

2007年,全鎮工業總產值完成10206萬元,比上年增收33.86%;工業增加值完成2579萬元,比上年增收41.43%;工業銷售產值完成9844萬元,比上年增收42.97%;工業利潤完成194萬元,比上年增收73.58%;工業入庫稅金完成112萬元,比上年增長51.61%;文星糧油加工廠技改投入370萬元,購置安裝了成套治污設備。2007年完成招商引資任務4112萬元,流轉土地520畝。[2]

基礎設施

全鎮基礎設施建設取得較好的成績。籌措資金完成10千米的組道水泥路面建設。完成光纖電視入戶300戶,全鎮12個行政村光纖電視達1700戶。調元派出所建設工程順利完成;調元衛生院改擴建工程順利竣工並投入使用。全鎮新建沼氣池400口,改廁400戶,10個村實施了人畜安全飲水工程,85%的農戶飲上了安全潔淨的水。先後爭取並實施了雙堰村、團堆村、酒埡村市級土地整理項目;積極協調配合完成了百花、花園、紅安等三個村的省級土地整理項目,全鎮農業生產基礎條件得到了改善。

文化旅遊

2007年,該鎮以旅遊為突破口,積極推進第三產業較快發展。根據鶺鴒古鎮調元文化旅遊開發理念規劃藍本,一是籌措資金170萬元實施了鶺鴒古鎮的仿古打造,形成了有吉祥文化特色的古鎮風貌,具體完成了蓮花街立面仿古、烽火台、仿古城牆修建、濘水河堤改造、李調元故里牌坊建設等工程; 二是籌措資金對調元文化旅遊景點沿線的環境進行了整治;三是籌措資金完善了醒園仿古打造,提升了調元文化品位;四是鶺鴒寺被德陽市確定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五是成功舉辦了李調元故里文化節系列活動。2007年,到該鎮觀光旅遊的人數比上年增長了20%以上。

醒園

醒園位於四川德陽市羅江區北調元鎮,清乾隆八年(1743年),羅江進士李化楠建。乾隆三十四年(1769年)、乾隆五十年(1785年),李化楠之子李調元兩度擴建。醒園是調元人民為紀念先賢,於一九九二年,由調元鎮人民政府於壘水河畔重建而成。占地4000平方米的醒園,現有臨江閣、坐花閣、大觀台、洗墨池半畝地、清溪草堂、木香亭等,建李化楠、李調元父子石雕像兩尊,設文物陳列廊、史料展覽廳、調元詩碑廊,使之成為集文物保護、文史展覽、文史研究、文化娛樂於一體的旅遊勝地。

鶺鴒寺

鶺鴒寺位於四川省德陽市羅江區北十五公里的調元鎮,觀音場北2公里。始建於康熙,現存主體為嘉慶時所建,主體建築有大殿、奎星殿、土地廟、吟書亭,1994年維修大殿。新建魁星殿、吟書亭、遊覽道、廂房、彩繪壁畫等,1995年底正式開放。1997年完善了山門和圍牆建設。 現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觀音岩

觀音岩石刻,位於現德陽市羅江區城區東北8公里濘水東岸,調元鎮文星場東6公里,是由清朝乾隆三十二年德陽市羅江區令楊周冕倡議修建,李調元曾對其進行修復,文化大革命時期受到破壞,直到1992年調元政府才再次投入資金進行開發重建。景區內有千手觀音、白衣觀音、送子觀音、彌勒佛等摩崖石刻造像,韋駝雕塑,二十四孝浮雕等。[3]

社會事業

計生工作

2007年,全鎮人口出生132人,死亡87人,人口自然增長率2.99‰,計生節育率90%,"三結合"工作,落實新增戶10戶,聯繫戶18戶,帶幫戶26戶。繼續開展"婚育新風進萬家"活動,書寫標語38幅,發放宣傳資料2810份,免費實施計劃生育手術160例,按照《計生法》和《四川省計劃生育條例》徵收社會撫養費14萬元,落實國家計劃生育獎勵扶助政策和獨生子女父母獎勵金共發141800元。

精神文明工作

積極開展了"三優一學"創建活動;深入開展評選遵紀守法光榮戶、五好家庭戶、文明戶的"三戶"創評活動,共評出遵紀守法戶2178戶,占總戶數的42.3%,五好家庭戶1621戶,占總戶數的31.48%,文明戶1078戶,占總戶數的20.94%。認真組織各單位開展創市、縣級文明單位、文明村組活動,全鎮共有9個單位(村)申請鞏固文明單位,2個申請新創文明單位,數量有所增加,質量有較大提高。[4]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