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家橋鎮
譚家橋鎮隸屬安徽省黃山市黃山區,地處黃山區東部,近黃山風景區,是進入黃山風景區的東部門戶和二級旅遊服務基地。鎮中心位置為東經118°27′,北緯30°17′,鎮域面積157.19平方千米,人口8049人(2017)。2014年,譚家橋鎮實現稅收收入6723.9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13414元。鎮政府駐於譚家橋鎮。
譚家橋鎮境內有石門峽、普仁灘、黃帝源等人文自然景觀,是中國名茶"黃山毛峰"的原產地。[1]
目錄
建制沿革
唐天寶十一年(752年),始建太平縣(現黃山區)時便屬其管轄,隸屬寧國府。
唐永泰元年(765年),廢太平縣,轄地還歸涇縣,譚家橋區域隨之歸涇縣管轄。
唐大曆年間(766~779年),恢復太平縣。宋、元、明、清以及後來譚家橋區域一直屬太平縣管轄。
民國二十八年(1939年),屬三潭鄉。
1949年,太平縣人民政府成立,譚家橋區域屬第一區公所管轄,始稱民主鄉。
1956年後,稱中墩鄉。
1966年4月,改為譚家橋公社。
1983年4月,改稱譚家橋鄉。
1992年3月,撤鄉建鎮,名為譚家橋鎮。
區劃沿革
鎮境行政區劃始見明代的《嘉慶寧國府志》,為二里,稱道泰鄉二里,宋及元沿之。
明清期間,道一里"過道二里迤南三十里,至箬嶺與歙縣交界,村居有譚家橋、梓里、西坦、文雅街等處"。此時,羅村屬道二里。
民國二十年(1931年)8月,境內設保甲。
民國二十八年(1939年),設三譚鄉,境內有中墩、西文、長源、羅村4保。
民國三十三年(1934年),三譚鄉轄中墩、西文、長源、羅村、虹岑、洞金6保。
1971年,境內轄留東、西文、中墩、新洪、長源、羅村6個村(生產大隊),49個村民組(生產隊)。
2008年,留東村和西文村合併為東黃山村, 長源村和羅村村合併為長羅村 。
區劃詳情
2014年,境內轄東黃山、長羅、中墩、新洪4村,共49個村民組。[2]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譚家橋鎮位於黃山市東部,皖南山區腹地,近黃山風景區。鎮中心位置為東徑118°27′,北緯30°17′,鎮域面積157.19平方千米。
氣候
譚家橋鎮屬副熱帶季風溫潤氣候,四季分明。境內年平均氣溫16.3°C,年平均無霜期230天,年均降水量在1600~1700毫米間。
地質
境內地層屬寒武紀,岩石為黑色板狀灰質岩及石灰岩,含石煤、磷結核及海綿骨針化石。西部與著名的黃山岩體相連,以花崗岩為主。
地貌
鎮境內地貌屬皖南山區中部的高中山、低山丘陵和山間盆谷區。地勢落差很大,南高北低,平均海拔480米左右,有陡懸式中山、低山陡坡、谷地等類型。 土地類型多樣,山、丘、田、地、河、湖俱全,結構呈明顯地域性:林地主要集中在境內高山地區,耕地主要分布在麻川河兩岸盆谷區,水域以留東村的瑩湖和麻川I河為主。
土壤
境內土壤呈垂直狀分布,基本分為黃紅壤、黃壤兩大類。石灰岩土隨土壤母質而定,主要分布在低山、丘陵區,粗骨土分布在受侵蝕嚴重坡度大的低山丘陵區或河流旁。河谷盆地則分布有坡洪積、洪沖積母質發育的水稻土和小面積的潮土。
水文
境內主要河流為麻川河,其支流有:布水峰水、桃樹坑水、迄溪橋水等。[3]
自然資源
動物資源
境內國家一、二級保護野生動物種類較多,有豹、麂、黃山短尾猴、麋鹿、五步龍太鯢、穿山甲等。此外有麻雀、竹雞等禽類,魚、蝦、螺、蟹等水生動物以及蜂、 蝶、蜻蜓、蟋蚌、螳螂、蟬等昆蟲類動物。
植物資源
境內植物種類繁多,盛產木竹、糧油、茶葉、中藥材,是中國十大名茶之一--"黃山毛峰"的原產地。有珍稀樹種銀杏、紅豆杉。
礦產資源
境內礦產主要為石煤。石煤層貯存於下寒武紀荷塘組中。
西文、留東和羅村三個村的石煤層含量最為豐富,加上石灰石儲量大,這三個村盛產石灰。此外,長源村還蘊含金礦,西文村南山還富含瓷土。
人口
全鎮人口以漢族為主。2006年,全鎮人口約8002人,農業人口總數7247人。 2010年,譚家橋鎮常住人口6730人 。2014年,人口8000餘人。
總人口8049人(2017)。[4]
交通
譚家橋鎮交通便利、區位優越。鎮位於黃山東大門,地處安徽省"兩山一湖"黃金旅遊線上,205國道、103省道、合銅黃高速和即將建設的蕪黃高速在此交匯。
與城區(甘棠)相距27公里,與黃山南大門(湯口)相距18公里,與黃山機場和黃山火車站僅相距78公里。
經濟發展
綜述
2014年,譚家橋鎮實現稅收收入6747萬元,同比增長15.45%;固定資產投資9.9億元,同比增長25%;農村經濟總收入9.41億元,同比增長18.74 %;農民人均純收入12582元,同比增長14%;旅遊接待114萬人次、總收入5.95億元,同比增長11%以上。
第一產業
境內糧食種植以水稻為主,兼有旱雜糧,旱雜糧有麥類、玉米、薯類、蕎麥、高粱和豆類。
油菜是鎮境主要油料作物之一, 另有少量芝麻、花生種植。
養殖業以雞、鴨、鵝等家禽為主,兼有少量飼養鴿、番鴨等。引進的新品種有四季鵝,肉鴿為美國乳王鴿,特種雞有七彩山雞、來航雞、白九克雞、嶺南雞,形成一定規模飼養,提高商品率,增加經濟效益。
2014年,譚家橋鎮繼續推進農業開發。油茶種植基地初具規模,新增油茶種植面積900畝,來龍山茶林文博園建成使用。實施茶葉沼氣液利用、太陽能殺蟲燈等產業扶持項目,促進茶農人均增收1063元,實現茶葉產值2615萬元,同比增長13.9%,被列為全區茶葉發展重點鄉鎮。流轉東黃山村竹里組、長羅村稱溝灣組土地438.6畝。推動特種養殖產業發展,大鯢繁育科技園投資60餘萬元,完成娃娃魚生態繁殖池擴建,養殖規模擴大至1萬尾。
第二產業
境內工業歷史悠久,羅村就有古代紙槽遺址。1952年以前,境內多為個體手工業和作坊。1953年開始對手工業實行改造,組建手工業合作社,由此產生集體工業。1958年至20世紀80年代,社隊企業、鄉鎮企業得到快速發展。20世紀末始,隨着鎮村、集體企業改制和外來企業的落戶,境內個私工業再度占據主導地位。
20世紀80年代至2006年,境內工業涉及建材業、造紙業、礦產業、紡織業、加工業等。 2014年,年產60萬件矯形及骨折康復用品工業項目入駐工業園區並建成投產;豐大山泉水廠項目初步簽訂框架協議。
第三產業
2014年,東黃山旅遊度假區萵居餐廳、光明書院、婚紗攝影基地建成運營。
2015年,以富城新村為重心,新田、聶家山等自然村為補充,發展農家樂和民宿等鄉村特色游,推出了石門峽景區娃娃魚、泰國鱷魚、中華鱘觀賞,三姐人家農家樂、梅花鹿養殖基地等旅遊新產品。2015年1至6月份,全鎮接待遊客39萬餘人次,實現旅遊收入2.67億元。[5]
社會事業
教育事業
轄區內有安徽工業大學成人教育學院黃山教育培訓中心、譚家橋中學、長源小學、
中心小學、西文小學等中小學校以及多所註冊幼兒園。2014年,譚家橋鎮投資100餘萬元,實施長源小學擴建、中心小學和幼兒園升級改造項目,新建計算機室,實現"班班通"工程,中心幼兒園位列全區鄉鎮幼兒園分類評比第一名。
文化事業
2012年,譚家橋鎮投資300餘萬元建設了集鎮文體廣場、鎮電子閱覽室、村無線廣播網絡。
2014年,鎮政府投資200餘萬元,實施箬嶺古道綜合整治、問余亭重建、王氏宗祠和花戲樓維修,建成5個農民體育健身廣場。
醫療事業
20世紀70年代,設大隊合作醫療室6個(集體經營),每大隊1個,各有2名赤腳醫生,負責給村民(社員)防病治病。到80年代初,大隊合作醫療室因失去集體經濟的保障而陸續停辦。
2000年後,村衛生室重新設立。到2005年,西文村、新洪村、長源村、羅村村設有衛生室。村衛生室具備基本的醫療條件,業務工作人員經過培訓上崗,都持有鄉村醫生執業證書。其中,新洪村衛生室於2006年8月達到規範衛生室的標準。
2012年,譚家橋鎮政府投資60萬元啟動了鎮衛生院改擴建工程,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參保率達99.7%。[6]
主要景點
石門峽景區
石門峽是黃山東部臥雲峰與布水峰之間的一道神秘大峽谷,峽谷縱深10公里,溪長10公里,是黃山的主要景觀之一。景區總面積271.16公頃,林地面積222.05公頃。峽谷縱深10公里,溪長10公里,是黃山風景區東部生態旅遊的入口。同時石門峽還是一個紅色旅遊的革命勝地,是紅軍北上抗日先遣隊的譚家橋戰鬥發生地,現谷口等地仍存有紅軍指揮台、戰壕、指揮部的遺址。
箬嶺千年古道
箬嶺古道位於譚家橋鎮東黃山村至歙縣許村段,是古時連接徽州和安慶兩府的重要官道。
徽(州)安(慶)古道又稱箬嶺千年古道,始建於隋朝,是當地郡守徵調民眾開闢的通往沿江、中原的戰略要道。古官道全程由青石板鋪就,由黃山東大門譚家橋鎮東黃山村直達歙縣許村鎮。沿途植被垂直分布顯著,峰巒疊幛。古道邊沿途設有古涼亭供行人車馬歇腳。人文景觀有汪公廟。
中國工農紅軍北上抗日先遣隊紀念館
中國工農紅軍北上抗日先遣隊紀念館地位於黃山東麓譚家橋鎮,地處"黃山--太平湖--九華山"黃金旅遊線上,東與旌德縣交接,南同歙縣、績溪相連,西與黃山風景區毗鄰,
205國道,103省道和京台高速穿境而過,交通便利。
紀念館於2010年7月對外試營業,對外門票價為45元。
黃帝源
景區貫穿黃山軒轅峰至光明頂之下人煙罕至的雲海之中,可及的景區有:天台、鼎湖景區,紫芝源大峽谷景區,溶洞群景區和古文化遺蹟群。主要景點有數十處。
普仁灘風景區
普仁灘風景區位於103省道旁,距黃山市區65公里,黃山風景區15公里,翡翠谷風景區10公里。景區面積10公頃。採用"二漂合一"遊覽模式。景區內建有具江南團體風格的樓群女兒莊、農家樂式茶樓、老媽燒烤樓、民族歌舞表演、篝火晚會等參與性的遊樂場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