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來自 搜狐網 的圖片

穀賤傷農是一個名詞術語。

中國文字是歷史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1]。也是至今通行的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世界上還沒有任何一種文字像漢字這樣經久不衰。 從甲骨文發展到今天的漢字,已經有數千年的歷史。文字的發展經過了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隸書[2]、草書、楷書、行書等書體演變。

目錄

名詞解釋

「穀賤傷農」是指糧食獲得豐收不僅不能使農民從中獲益,反而還會因為糧食價格的下降而導致收入降低。造成這種現象的根本原因在於農產品往往是缺乏需求價格彈性的商品。

穀賤傷農的原理

穀賤傷農是一種流傳已久的說法,它描述的是這樣一種經濟現象:在豐收的年份,農民的收入卻反而減少了。這種現象實際上可用農產品的需求彈性原理加以解釋。

作為穀物的農產品往往是缺乏需求彈性的,如圖所示,農產品的市場需求曲線比較陡峭。當農業豐收時,農產品的供給曲線向右移動到S1的位置,在缺乏需求彈性條件下,農產品價格會大幅度下降,即農產品均衡價格的下降幅度大於農產品均衡數量的增加幅度,最後導致農民的總收入減少,總收入的減少量相當於矩形OP0E0Q0和OP1E1Q1的面積之差。相反,在歉收的年份,農產品的減少會導致農產品價格大幅上升,使農民的總收入增加。

「穀賤傷農」是經濟學的一個經典問題。農民糧食收割後到底能賣多少錢取決於兩個因素:產量和糧價,是二者的乘積。但這兩個變量並不是獨立的,而是相互關聯的,其關聯性由一條向下傾斜的對糧食的需求線來決定。也就是說,價格越低,需求量越大;價格越高,需求量越小。另外還要注意的是,糧食需求線缺少彈性,也就是說,需求量對價格的變化不是很敏感。當糧價下跌時,對糧食的需求量會增加,但增加得不是很多。其基本的道理在於,糧食是一種必需品,對糧食的需求最主要的是由對糧食的生理需求所決定的。此外,當今對大部分人來說,糧食方面的花費在全部花費中所占比例已很小了,並且還會越來越小,這也導致人們對糧價的變化反應不敏感。

認識到糧食市場的這一特性後,就不難理解下面的現象:當糧食大幅增產後,農民為了賣掉手中的糧食,只能競相降價。但是由於糧食需求缺少彈性,只有在農民大幅降低糧價後才能將手中的糧食賣出,這就意味着,在糧食豐收時往往糧價要大幅下跌。如果出現糧價下跌的百分比超過糧食增產的百分比,則就出現增產不增收甚至減收的狀況,這就是「穀賤傷農」。 由於糧食是最基本的生活資料,絕大多數國家重視本國糧食生產,尤其是具有一定人口規模的國家,採取了各種為保證糧食安全、保護農民利益的干預糧食市場的支農政策。美國就是這樣,但總的說來,效果並不理想。一是費用很高,要維持糧價,政府就要按保護價收購在市場上賣不掉的糧食,為此納稅人要支付相當大的糧食庫存費用。二是由於對農民的補貼是按產量來進行的,結果大農場主得到的補貼最多,但他們並不是農村中的窮人,而真正需要補貼的小農場主因產量低反而得到的補貼少。最嚴重的是,減緩了農業生產的調整,使得投入到農業的勞動力和其他生產要素沒有及時按價格信號轉移到其他部門。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