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角蒸面(劉艷榮)
作品欣賞
豆角蒸面
豆角蒸面(燜面)上了世界麵食大賽。母親看過電視說豆角蒸面好,它可是咱家的大功臣呢,你們小的時候夏天開始缺糧,用豆角做蒸面,可以多放豆角,做一鍋豆角蒸面,就省出幾個饃饃的面,另外,做蒸面時,麥面里可以摻上粗糧面,做出的蒸面一樣好吃,等等。母親一下說出了蒸面的許多好處,原來豆角蒸面在我家有如此深的內涵,在我記憶中不過是小時候家裡的家常便飯。
小時候在農村,夏季豆角蒸面經常是餐桌上的主角。見證了從種豆到開花再到豆角掛滿棚架,吃豆角蒸面的日子就開始了。我們姐妹坐在院內涼棚下摘豆角,母親則忙着和面,擀麵,切面。豆角在大鐵鍋中翻炒,院內飄着煙火和炒菜的氣息。土灶內的柴火燒得很旺,映着母親臉頰上的汗水。當把面鋪到鍋內炒好的豆角上,蓋上大木鍋蓋,灶膛就不再加柴,火勢就漸漸變小。功夫不大空氣中就彌散出蒸面的香味。揭開鍋蓋時母親將剁好的大蒜放入鍋中開始翻炒,蒸面的香味就更濃了。大鐵盤盛着蒸面上桌,桌上的配角一定是加了香菜、小蔥等的涼拌黃瓜,還有父親喜歡吃的涼拌青椒絲。一家人圍着大木桌吃飯,其樂融融。記憶中夏天的蒸面里多為青豆角,初秋的蒸面中多是飽滿的白色的豆角。問過母親才知道,我家豆角是分期種的,這樣整個夏季到秋天就可以接上茬。豆角蒸面曾經豐富了我們的餐桌,填飽了我們的胃,伴着我們慢慢成長。
我家居住的地方周圍都是少數民族,他們平日少食蔬菜,像豆角蒸面這樣的飯就更不會做了。因此我家的豆角蒸面在當時很有名氣,左鄰右舍都吃過我家的蒸面,且讚不絕口。平日我家的蒸面都是素蒸面。偶爾家裡來了客人,母親會用掛在涼棚下的干肉做蒸面,在沒有電更沒有冰箱之類的年代,即使在農村,夏天沒有肉是很正常的事。此話說給兒子聽,兒子大驚,媽媽,天天沒有肉你們咋吃飯呢。呵呵,兒子,曾經的生活你不懂。至於說我家的蒸面里是否摻和了粗糧面,那時的我真的不知道,母親的述說中多有感慨,且有些許愧疚,認為委屈了我們的成長。而我的記憶中只有夏日坐在涼棚下吃豆角蒸面的美好記憶。在縣城上高中的大哥會在飯桌上給我們講外面的世界,父親會在下雨天不能下地的時候親自下廚,演示他高超的切面水平。鄰居家來我家吃蒸面時會給我們帶來他家的好吃的,幾塊奶酪、一盆酸奶,或是一塊烤的黃燦燦的饢,這些都是我家不擅長的。分享也是一種快樂和美好。
我們在漸漸長大,父母在慢慢變老,我家餐桌上的豆角蒸面內容也在發生變化,羊肉、牛肉、豬肉、排骨都成了豆角蒸面的成員。父親在吃我做的豆角蒸面時經常夸,說三丫頭做的蒸面好,學啥像啥。所謂的好,不過是蒸面的內容豐富了,想當年的蒸面是保證吃飽的必須。偶爾父親說,今天的蒸面不錯但是面有點不好,感嘆父親的味蕾。因為省事省力買了機制壓面,不想父親品出了味道。學會做飯後就怕擀麵,這不但是技術活且是辛苦的。母親說年輕時擀麵擀得手掌疼。再想想我家除了吃蒸面外,經常做湯麵和打滷面,我們過生日時,母親還為我們做長壽麵。記住了吃麵的美好,覺面的味道就是媽媽的味道,卻從未想過父母的辛苦。物質的豐富使我們學會了便捷,慢慢也就失去了很多,餐桌變得豐盛,卻再也找不到小時候吃父母為我們做一頓美食的感覺。
飲食文化爭奇鬥豔,家常便飯開始走出尋常百姓家。豆角蒸面也登上世界麵食大賽的舞台,從平凡到華麗麗登台亮相。大千世界,百味人生,惟願經歷過大賽的豆角蒸面,仍能保持一份本真的味道。[1]
作者簡介
劉艷榮,漢族,現供職於新疆阿勒泰地區布爾津縣財政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