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象湖風景區位於江西省南昌市西郊,是一個風景如畫的旅遊景區。象湖由南江、北江、東江、西江,以及青山湖的水流匯聚而成,其平面圖頗似一頭大象,故得名象湖。而萬壽宮域址,正是位於象湖中的一座小島,總面積約60畝,被人們稱為「祈福島」。島上建築面積約4600平方米的建築群,就是道教聖地的正一派道場——南昌萬壽宮,它就象鑲嵌在整個象湖風景區上的一顆明珠而引人注目,又被稱為景中之聖。象湖風景區集生態保護、遊憩娛樂、旅遊觀光、水上運動及垂釣、宗教文化等多功能於一體,具有中國古典園林風格。[1]

中文名稱: 象湖風景區

地理位置: 江西省南昌城區

氣候類型: 亞熱帶季風

占地面積: 7.81平方公里

開放時間: 全天

門票價格: 免費

著名景點: 南江、北江、東江、西江,以及青山湖

特 點: 「觀賞」與「被觀賞」互為兼容

目錄

地理位置

象湖風景區坐落在江西省南昌城區西南角,面積7.81平方公里,其中一期、二期建設面積3.13平方公里,三期建設面積4.68平方公里。象湖風景區由環湖一條路,西南一座山,湖心一座島,湖中兩條堤,湖濱一片景組成。萬壽塔坐落於象湖妙濟山上,塔上還刻有1萬個不同書體的「壽」字,並點綴1萬盞長明燈,成為象湖景區一處標誌性景觀。此外,該塔是一座仿明代建築風格的樓閣式觀光塔,其平面呈八邊形,塔體沿中軸對稱。塔身由含兩層地宮的台基、五個明層和四個平座層組成,總面積1397平方米,塔高59.9米(含塔剎),含有二零零五年九九重陽節建成之意。 象湖萬壽塔建成後,將與北面的萬壽宮隔水相望,大大豐富象湖的遊覽景觀。同時,萬壽塔也將與繩金塔遙相呼應,成為南昌一個重要的標誌性景觀。

主要景點

南昌市象湖風景區園林建築包括亭、廊、榭、閣、台、樓、殿、塔等多種單體形式,極大地豐富充實了整個景區景點的建築形態,從整體上增強景觀的觀賞性和美感。概括起來,這些建築在景觀營造過程中表現出以下特點:

北線豫章台

北線豫章台是為大型水上運動觀禮而設計建造的。規劃設計和建設過程中,一直對其體量及效果存有疑慮,擔心建築會破壞北線原有的風光帶,因而在設計時,優先考慮既要滿足活動觀禮,又要與總體景觀相協調,故而採用適當尺度的民族建築形式來表現,其主樓採用十字歇山屋頂,兩邊設置的群眾看台分別與主樓連體成「樓台—廊一亭」的格局,看台四周以精緻的花崗岩石欄圍合,主樓高25m,明清皇家建築風格。駐足四望,周邊水景盡收眼底;環湖觀此樓台,感覺穩重而活潑,精緻而不華麗,為整個北線景觀營造出不少古樸氣息和詩情畫意。此景區以東300m岸線拐角處有一重檐六角亭,是靜心駐足的好地方,遊人坐下既可靜看遊船水中漫遊,又可讓人忘卻煩惱,而景亭挺拔的身軀掩映在柳絮春風裡,也是一幅美妙的圖畫。象湖萬壽塔以59.9m矗立於妙濟山之顛,為1300多年來南昌城內新建的第二座寶塔,昭示「太平盛世」之意。塔頂環顧,整個景區一覽無遺,給人以心曠神怡的精神享受。而塔身威武挺拔的身姿,規整優美的輪廓線成為整個景區一個明亮的閃光點,並使整個(妙濟山)萬壽塔景區增添了濃郁的神秘色彩和宗教意味,大大地提高了景區傳統文化品位。荷花池邊的藕香榭,是清式皇家園林建築,是一組廊榭連體,其主榭伸入水中,連廊也半在水中,半倚池岸,臨水側立而開敞,東側一觀景平台,雕花鏤空石欄三面圍合,猶如舟浮於水,平靜而安詳,水中看倒影,一幅極佳的水景圖畫。象湖景區內這些功能性古典園林建築,在給遊人提供良好的觀景視覺的同時,自身也以獨特的藝術造型成為象湖美景的一部分,給人欣賞品位,從建築藝術角度顯示出象湖景區古典園林的獨有魅力。

象湖

象湖在城南地區起着蓄水和泄洪作用,因而原有地形以堤擋圍合的大型水面和魚塘為主,規劃設計是在兼顧其原有水利功能的基礎上進行園林景觀打造。建設者通過大量的現場踏勘,在總體規劃上基本控制了各景區景點的地形、地勢的勾勒,園林建築在按景點建設需要和功能要求的基礎上,從比例、體量、形式諸方面去把握。象湖的單體建築及古建築群儘可能做到與環境緊密結合起來,因地制宜;做到了與基礎地形、地勢、地貌的結合,總體布局依形就勢,並充分利用好地形、環境,恰到好處地表現自我,使之自然的融人環境中。建設過程中,按規劃設計各景點或景觀帶逐一回填造地,或取湖泥堆島,逐步形成北線、東線、西線、短堤、湖心島、長堤、桂花廣場、荷花池、西南山等一期景區基本用地框架。

湖心島

湖心島形似「腎」形,且北高南低,面積2hm2,在環漪閣仿古群的平面布局中,依照島的地形突出環漪閣主樓於北面高地,來寶軒、翰墨林、銘香堂等,依島自身平面曲線和地勢高程,在東、南、西面分別布設並形成院落圍合,東北角南北貫通的坡面上設有四方形重檐「松風亭」,與主閣錯落幾個台級,暢空的木廊從東、南、西三面依形就勢,分別對接來寶軒、翰墨林,銘香堂、松風亭並形成圍合,此外,生活小築餐廚則就勢設於西北坡角僻靜處,整個建築群有主有次,平面布局和高低座次均循其自然,不去刻意填挖。為節省回填資金,西南山回填後自然地勢為北高南底,東西按風水學的說法,堆「青龍」「白虎」二山,萬壽宮建築群的單體及其周邊廣場就是在總體把握坡度及現有位置的情況下就勢建設的。中軸線自南向北,依次為宮門、戲台、真君殿、玉皇殿、玉冊閣,每個建築台明因前後地勢變化而南高北低;中軸兩邊的聖母殿、斗姆殿分別由東、由西朝中軸坐向,並按兩山之間現有寬度,向外移出6m坐落,其台明南高北低;外圍廊也因此在每個單體建築旁設立台級和拐折,其屋面高高低低、錯落迂迴,豐富了整個建築群的平面布局和空間層次。受地形限制及景觀上的考慮,景區內的所有管理用房和經營用房都是利用地勢的高低落差而設置的,因勢而建節省用地和造價,又不破壞自然景色,極為適用而美觀。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