象鼻兰
象鼻兰(Nothodoritis zhejiangensis Z.H.Tsi),为兰科象鼻兰属下的一个种。矮生植物,产浙江(临安、宁波等地)。生于海拔350—900米的山地林中或林缘树枝上。 象鼻兰,是兰科象鼻兰属中国特有种植物,是安徽近年发现的继银缕梅、大别山五针松、[[霍山石斛]、毛柄小勾儿茶、长序榆之后,第六个国家级极小种群保护物种。
目录
形态特征
矮生植物,斜立或悬垂,冬季落叶。 茎长约3毫米,被叶鞘所包,具多数粗1.2-1.5毫米、稍扁的气根。 叶常1-3枚,扁平,质地薄,倒卵形或倒卵状长圆形,长2-6.8厘米,宽1.2-2.1厘米,先端钝并且一侧稍钩转,基部收窄并且具1个关节,其下扩大为鞘,两面绿色,背面或边缘通常具细密的暗紫色斑点,叶脉明显,细密而平行。 花序单生于茎的基部,不分枝,长8-13厘米;花序柄和花序轴纤细,粗约1厘米,淡绿色,基部具1-2枚筒状膜质鞘;总状花序长5-8厘米,具8-19朵花;花苞片黄绿色,狭披针形,长2-3毫米,先端渐尖;花质地薄,无香气;花梗和子房纤细,长约1厘米;萼片和花瓣白色,内面具紫色横纹,具3条脉;中萼片卵状椭圆形,凹的,围抱蕊柱,长6毫米,宽3毫米,先端钝,基部稍收狭;侧萼片歪斜的宽倒卵形,长6毫米,宽约6毫米,先端斜截形,基部收狭为短爪;花瓣倒卵形,长5毫米,宽2.5毫米,先端钝,基部具爪;唇瓣3裂;侧裂片狭长,直立,长约7毫米,除先端紫色外,其余白色,上部分离,其余部分合生而下延呈凹槽状;中裂片狭长,舟状,与侧裂片几乎交成直角向外伸展,长8毫米,宽1.2毫米,先端尖并且稍下弯,略凹缺,两侧面白色,内面深紫色,基部具囊;囊白色,近半球形,长约2毫米,在囊口处具1枚白色的附属物;附属物直立,长方形,凹槽状,长2.5毫米,宽1.2毫米;蕊柱长5毫米,粗1.2毫米,两侧淡黄色,近基部具1枚长约1.2毫米的黄绿色附属物;柱头位于蕊柱基部上方;蕊喙狭长,似象鼻,几乎平伸,先端钩转而稍2裂,上面浅白色,背面浅紫色;药帽淡黄色,前端收狭为三角形;粘盘柄狭长,长5.5毫米,宽约0.5毫米,向基部收狭;粘盘近圆形,宽0.7毫米。 蒴果椭圆形,长8毫米,粗约4毫米。 花期6月,果期7-8月。[1]
产地分布及生境
象鼻兰是1989年由兰花专家吉占和先生发表的新种,它属于兰科象鼻兰属。本属中仅此一种,分布于我国浙江临安天日山、安徽和宁波等地,生于海拔350—900米的山地林中或林缘树枝上,非常珍稀。 [2]
多图
物种鉴别
象鼻兰从花粉团的特征来看很似五唇兰属DoritisLindl.植物,不同在于本种的唇瓣无爪,无萼囊,柱头具附属物,蕊喙细长。另外花瓣和蕊柱的形状又近于蝴蝶兰属PhalaenopsisBl.的P.lowiiRchb.f.然而本种的4个花粉团彼此分开而不同。
价值
我国特有的珍稀兰科植物象鼻兰,在全国种群数量不超过7000株。观赏价值高,也非常珍稀,已被列入中国物种红色名录,被定为濒危物种(EN)。象鼻兰的4个花粉团彼此分开,萼片和花瓣白色,具紫色横纹,唇瓣无爪,无萼囊,柱头具附属物,蕊喙细长,似象鼻,因而得该名。
繁殖
由中科院华南植物园段俊、曾宋君等科研人员完成的“象鼻兰的种苗试管繁殖方法”获得国家发明专利授权 。此前浙江天目山人工辅助授粉繁育象鼻兰已经获得成功,华南植物园“试管育儿”也宣告成功。胡一民介绍,张建基近几年将暴风雨吹落枝条上的象鼻兰小苗,移栽在翡翠谷的香樟、柿树、黄连木上,已经获得成功。胡一民将几株象鼻兰引种到合肥进行树皮悬挂栽培,也经受了极端低温和持续高温干旱考验,有望在合肥扎根、生长并开花。“位于合肥大杨店的国家林业高科技中心,也开始进行象鼻兰组培育苗尝试。[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