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豫园民间艺术

豫园民间艺术

来自 网络 的图片

中国结渊源久远,始于上古,兴于唐宋,盛于明清,在今天,则呈现复兴的泱泱之势。

目录

基本内容

中文名:豫园民间艺术

朝代:唐宋

中国结

中国结的发展

中国人最早的记事就用结绳之法。最早的衣服是没有钮扣的,系衣服多借助于衣带打结之法。中国人自商周开始还形成了佩戴饰物的习惯,而玉器、金银器等名贵饰物就需要用美观的绳结系在衣服上。久而久之,中国人对绳结也提出了美化的要求,以千变万化的结体来表示多种感情或适应不同的载体。于是绳结艺术进入了独立的审美时代。比如古人喜欢用如意结来装饰佩玉,用吉祥结来装饰文人墨客的折扇,用盘长结来装饰帐钩,用双钱结来装饰新房的柜门房门,用同心结来表示海誓山盟的爱情。到了清代,绳结艺术被赋予了更为丰富的民俗性涵义,比如用凤凰结来表示国泰平安,用鲤鱼结来表示年年有余,用方顺结来表示平安无事,用蝴蝶结来表示五彩缤纷、富贵临门等。

进入上世纪九十年代末,在民族复兴的集体渴望下,中国结似乎一夜之间回归民间,以它的喜庆色彩和变化无穷的编结套路再次引起民众的强烈兴趣,而且用于装饰家居、会场和节庆活动舞台都有广阔的空间。于是,在应用的过程中,绳结的内涵越来越丰富,材料和色彩也更加多元化,并一次次融进了民俗学的成份。

豫园中国结艺术家

周艳玲,她以纯手工编结的中国结品质相当高,不仅编得紧实,而且运用材料上也别出心裁,陶、玉、石、金属、景泰蓝等都加盟了中国结。比如中国结与绳编草鞋连在一起称为“步步高”,与绳编红辣椒连在一起称之为“红红火火”,与绳编玉米、大蒜等连在一起就叫作“五谷丰登”,与仿古钱币连在一起就叫“日进斗金”,与印有财神像的红木牌连在一起叫作“招财进宝”……

剪纸

剪纸的发展

剪纸是中国最为流行的民间艺术之一,其历史可追溯到公元六世纪,但也有专家认为它的实际开始时间还要早几百年。原始的剪纸常用于宗教仪式、装饰和造型艺术等方面。因此,它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单。剪纸艺术贴近生活,题材丰富,式样繁多,风格各异,或粗犷古朴、稚拙可爱,或大胆夸张、意趣盎然,或维妙维肖、精美绝伦,使人一睹难忘,爱不释手。

怎样欣赏剪纸

一,刀味与纸感,一幅优秀的剪纸作品必须要强调剪纸应有的风格特征,过于光滑反而会有机械感。留有一定的刀感,或者手工痕迹就可以强化它的特质。法国野兽派鼻祖马蒂斯的剪纸深受东方艺术的影响,其中最大的特点就是形体丰满,粗犷有力,刀感明显。二,玲珑剔透,剪纸的所有形象都应该在玲珑剔透的形式中得以表现,空间感是剪纸的生命线。三,强调装饰,一幅成功的剪纸作品应该强调装饰趣味,构图精巧、画面均衡,形象生动,最好有出乎意料的想象。

豫园剪纸艺术家

邓剑辉是跟着他的父亲学剪纸的,至今也有十几年了。他父亲邓美生在日本横滨大世界表演,他留守在家,等他父亲回国后,他可能也要出国表演。他们父子俩的剪纸有剪有刻,但都是徒手操作,不打草稿,一气呵成,有时几张叠起来剪。所用纸是有足够韧劲的大红纸的植绒纸,不易发脆,层次鲜明。除了传统的图案外,他们还独创了一些人物形象,比如情侣啦、娃娃啦,时尚人物啦,并带有浓厚的卡通味,活泼可爱,夸张适度,很受年轻人喜爱。

剪影

与剪纸同属一个范畴的是剪影了。剪影就是以写实的手法剪出人物的侧面像,用文学语言描述的话,就是一个剪影。

豫园剪影艺术家

田永生从事剪影已有二十七年了,田永生靠一把剪刀走天下,最让他自豪的是二十年前在《庐山恋》热播时上庐山卖过艺,最多一天剪过三百多张,可把他累得抽筋。在豫园里平均一天也要剪几十张。我问他有什么窍门时,他说了三个字:“抓特征。”

绝的是,田永生还会剪双人像、三人像甚至合家四人像,一张张侧面像前后相叠,艺术性较强,这一招就把别的艺人比下去啦。

铜印篆刻

印章

印章是中国特有的历史文化产物,还在商周时期就作为身份凭证和行使职权的工具。战国时期的印章以铜质为主,多为官印,并有龙、虎、龟等各种形状的印钮,被视为吉祥、开运、权利之物。到了汉代,中国印章铸刻进入了一个新阶段,西泠八家之一的奚冈在“冬花盦”一印的印跋中曾对汉印给予了高度评价:“印之宗汉也,如诗之宗唐,字之宗晋。”将汉印与唐诗、晋字相提并论。事实也证明,汉代印章对后世影响非常深远。汉代的印章采用多种材料,有金、银、铜、铁、玉、牙等等,其中铜的应用比较普遍,存世量也最大,对后来篆刻家的示范作用也最明显。当代篆刻家多以玉石、角牙治印,在青铜印章上奏刀已经很少了,所以,豫园的民间艺人以青铜印篆刻出镜就显得尤为精彩。

豫园雕刻艺术家

孙国兴是一位高级工艺师,曾在长江刻字厂学艺,专事金属雕刻,基本功相当扎实,奏刀治印也有三十余年了。

汉代中央政府对官印的使用和铸造极为重视,设有负责制作和掌管的专门机构和一整套等级森严的印制,任用学问渊博的学者来负责领导印模的书写工作,一般是先完成印模,然后由熟练的工匠浇铸成型。

而孙国兴的青铜印则是直接在印材上刻凿,大刀阔斧,立竿见影,金石味更为丰足。在他的店铺上,我看到最大的青铜印边长可达四五厘米,最小的仅为0·8厘米,但也能清晰无误地刻出三四个朱文大篆,而且布局得体,线条流畅,完美地体现了汉印的特有气势,没有扎实的基本功和精准的眼力,根本别想达到这个境界。不少政界首领、社会名流就请他治过铜印,比如荣毅仁、王光英、张爱萍、霍英东、江明荃、陈香梅等,连克林顿和希拉里也饶有兴致地收藏了他的作品。这些年来,他多次怀揣钢凿走向日本、韩国、新加坡等国表演绝技,2000年他还获得了由文化部和中国文联颁发的世界华人艺术家荣誉称号。

除了凿刻青铜印,孙国兴还多次参与了大件头的青铜艺术创作,比如中国历史博物馆建馆八十周年的炎黄九九宝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五十周年的民族宝鼎、中国赠送联合国成立五十周年的世纪宝鼎等,孙国兴的精湛技艺在重大艺术传世之作锤炼中发挥了关键作用。[1]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