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豹蛙

中文學名: 豹蛙
別 稱: 斑綠蛙、北美豹蛙、美洲豹蛙或草蛙
二名法: Rana pipiens
界: 動物界
門: 脊索動物門 Chordata
綱: 兩棲綱 Amphibia
目: 無尾目 Anura
科: 蛙科 Ranidae
屬: 蛙屬 Rana
種: 豹蛙 R. pipiens
分布區域: 從加拿大西北部的艾伯塔省到
美國內華達州的南部。

豹蛙,蛙科(Ranidae, 即赤蛙科),學名為Rana pipiens。豹蛙原產智利,又名「達爾文的青蛙」,現產於北美洲,常用於教學或作實驗材料,由於身上的斑點花紋非常象豹子,因而得名。在1978年之前一直較為常見,1978年之後淡出公眾視線,現在可能已經滅絕。在動物保護意識日益加強的今天,豹蛙也加入到滅絕動物的行列了。[1]

目錄

形態特徵

豹蛙體長5~13公分(2~5吋),灰色、綠色或褐色,縱長的背脊顏色略淡。背部有深色斑點,斑點邊緣顏色稍淡。叫聲由喉部發出的鼾聲和呼嚕聲組成。外貌與其親緣種類南方豹蛙(R. utricularia)、平原豹蛙(R. blairi)、里奧格蘭德豹蛙(R. berlandieri)及美洲狗魚蛙(R. palustris)相似。

從加拿大西北部的艾伯塔省到美國內華達州的南部,曾廣泛分布着一種奇特的蛙類──豹蛙。豹蛙的體長在0.05~0.13 m,美國品種呈綠色,加拿大種呈褐色,身上長着黑色斑點,通常黑色的斑點外圍環繞着一條白色的紋線,由於身上的斑點花紋非常象豹子,因而得名。

生活習性

豹蛙生活於沼澤地、低草地及池塘,常遠離水域。豹蛙的蝌蚪吃水藻和其他水生植物,有時也吃死蝌蚪或其他更小的無脊椎動物。成年豹蛙吃它們能夠捕捉到的東西,包括昆蟲、無脊椎動物或小的脊椎動物,如老鼠和魚。豹蛙的適應性非常強,食物來源也比較充足。豹蛙生活在森林地面的樹葉上,其親代撫育方式與眾不同——雄蛙將洞穴中的受精卵放進自己的聲囊,8天之後孵化出蝌蚪。當感覺到新孵化的蝌蚪在聲囊中扭動時,雄蛙便把它們放入溪流中,讓它們「自謀生路」。在溪流中,它們將完成從小蝌蚪到青蛙的蛻變。

主要價值

英國班斯大學和美國阿爾發賽爾公司的研究人員從豹蛙的卵細胞中發現了一種可以識別和殺死腦腫瘤的細胞分子。這種分子有可能為全球腦瘤患者開出第一個治療藥方。該研究結果發表在近日出版的《分子生物學》雜誌上。

這種被稱為兩棲酶的分子是從豹蛙卵細胞中分離出來的。豹蛙酶又稱抗瘤酶P30蛋白等,屬於核糖核酸酶A超家族成員。它的核糖核酸酶活性低,細胞毒性較強,對體內多種腫瘤有很強的的殺傷作用。豹蛙酶可以識別包裹着腫瘤細胞的糖衣,並黏附在其表面,然後侵入腫瘤細胞內部,使其RNA失去活性,從而導致腫瘤細胞死亡。儘管這種酶可以用來對付多種癌細胞,但它最有希望被用來治療腦腫瘤,因為它在尋找和摧毀腦腫瘤細胞方面具有高度的專一性。

兩棲酶實際上是一種核糖核酸酶,在試驗室中很容易合成。核糖核酸酶普遍存在於自然環境和人體中,他們通過講解細胞內的核糖核酸而殺死細胞負責整理RNA中那些自由漂移的部分,它是通過黏附到分子上並把那些自由漂移的部分切成更小碎片的方法來完成這項任務的。在細胞中那些需要RNA發揮關鍵作用的地方,抑制劑分子將阻止核糖核酸酶工作。但由於兩棲酶是一種兩棲動物的核糖核酸酶,它可以避開哺乳動物的抑制劑分子,攻擊癌細胞。作為治療手段,兩棲酶最有可能被注射到需要治療的部位。由於它只識別和攻擊腫瘤細胞,因此對其它細胞不會有副作用。

滅絕原因

其一,豹蛙的棲息地乾旱少雨,只有春季降水才多一點,水資源非常寶貴,人類為了飲用和澆灌,想方設法保護春季雨水。由於人為地改變了雨水的聚集和儲存,在很大程度上使豹蛙失去了繁殖的基本條件。

其二,當地居民為了獲取較高的經濟利益,在豹蛙的棲息地引進了牛蛙和鮭,但它們恰恰是豹蛙的天敵。它們不但吃豹蛙的卵,甚至也吃成年的豹蛙。1960年中期,豹蛙的數量開始急劇減少。1979年以後,豹蛙就非常罕見了。終於有一天,豹蛙忽然神秘的從人類的眼皮下消失了。豹蛙是北美洲在現代滅絕的惟一蛙類。

在這灘熙熙攘攘的死水中,豹蛙就是小號的牛蛙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