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貝多芬的尋找(鄭敏詩歌)

貝多芬的尋找是詩人鄭敏寫得一首現代詩歌。

目錄

作品原文

  --記貝多芬《第九交響樂第三樂章》

  作者:鄭敏

  "啊,不要這些噪音!"貝多芬這樣說*

  尋找,尋找,他的心靈在尋找

  聾了的音樂被壓在

  深深的底層

  它要衝出冷酷的岩層

  它要把整個被禁錮的心靈

  爆發出來,在太陽下

  在懸崖下,在大海上

  要探入億萬人的心窩裡


  陽光在樹梢盤旋

  要伸入

  幽深的黑色湖底

  月光在天空顫抖

  要進入

  昏沉的熟睡的軀體

  黑暗塞滿他的耳朵

  聾了的心靈在尋找,尋找

  尋找一個噴吐的山口

  無能的器樂捶打着聾啞的門

  沒有能解放

  桎梏的熔岩,熔岩

  要傾吐,要噴發,要那

  赤紅的液柱

  從黑暗的靈魂的地殼下噴出。

  曾經,土地讓樂器生長

  像春筍,要把人類的期望

  一句句對命運申訴

  然而,不!

  "不要這些噪音!"

  這不過是教堂外的風聲

  並沒有吹到人們心靈深處

  是墓石後的呼喊

  沒有能震撼踏着墓草的腳步!

  那遠山上的悶雷

  沒有帶來大雨傾盆

  他仍然尋找,尋找,尋找……


  用什麼能擁抱億萬人們?

  伸出多瑙河的手臂

  點燃北斗的眼睛

  用像海蚌一樣閉合的堅硬的嘴唇

  申訴他對人們的愛,對黑暗的恨

  對未來的祈求,對血腥的憤怒。

  找到了,找到了:


  只有歌聲,只有字,字,字

  用電光織成心靈的錦緞

  傾斜在人們的耳朵里

  聽覺的大廳充滿了歡樂

  《歡樂頌》的洪流流過每一顆心

  只有歌聲能

  引出高山下的血漿

  解放了的火柱,將深淵拋在後面

  無法阻攔的火的河流

  琥珀色的長河映着白雪

  吞噬了綠樹和村莊

  把肥沃的灰塵灑滿土地

  赤馬的火蹄在綠野上奔馳

  在時間裡消耗了自己

  死了,寂靜了

  剩下長得大大的嘴的火山

  朝着天空,等待

  等待

  寂靜的,溫柔的藍天

  在幾個世紀後

  看見在一次誕生的

  鬱鬱蔥蔥的林海

  雪山下,埋藏的是

  聾了的音樂,

  聾了的樂聖的呼喊

  他的尋找,找到了等待。


  *註:貝多芬在完全聾後寫出他的最偉大的《第九交響曲》。當音樂進入第三樂章時,據貝多芬說,他覺得任何樂器都不能表達他心中的激情,因為讓一位男中音唱到:"不要這些噪音了!"並接着用合唱唱出席勒的《歡樂頌》。在聲樂開始以前,貝多芬用弦樂奏出一個充滿徘徊、尋找的旋律,仿佛貝多芬在尋找一個更能表達他的因為耳聾而痛苦的心靈的途徑。

作者簡介

鄭敏(1920年-),福建閩侯人,畢業於美國布朗大學,詩人。[1]

她是「九葉」詩派中一位重要女詩人,代表作有《心象》《尋覓集》《詩與哲學是近鄰》等,曾獲得「百年新詩貢獻獎——創作成就獎」「玉潤四會-首屆女性詩歌獎」終身成就獎。[2]

1943年畢業於西南聯大哲學系。1952年在美國布朗大學研究院獲英國文學碩士學位。回國後曾在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工作。1960年後在北京師範大學外語系講授英美文學至今。1949年出版《詩集:1942--1947》,成為「九葉」詩派中一位重要女詩人。

鄭敏是在馮至的引領下與哲學也與里爾克的詩結下一生的情緣。她嗜讀里爾克的詩,特別是對里爾克的名作《豹》更是情有獨鍾。她與里爾克一樣,總是從日常事物引發對宇宙與生命的思索,並將其凝定於靜態而又靈動的意境裡。

每一個畫面都仿佛是一幅靜物寫生,而在雕塑般的意象中凝結着詩人澄明的智慧與靜默的哲思,建國前寫的《金黃的稻束》就是這樣的作品。[3]

2017年8月15日,由全國詩歌報刊網絡聯盟、中國詩歌萬里行組委會、青海寶玉陳文化發展有限公司聯合主辦的「寶玉陳杯·百年新詩貢獻獎」在京揭曉,鄭敏獲得「百年新詩貢獻獎——創作成就獎」。

2018年12月19日,鄭敏獲得」玉潤四會-首屆女性詩歌獎「終身成就獎。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