貢品
貢品 |
中文名稱: 貢品 繁體字: 貢品 出處: 《禹貢·疏》 |
貢品文化是集物質和非物質文化於一體的中國特有的文化遺產,貢者:名、特、優也。貢品多為全國各地或品質優秀、或稀缺珍罕,或享有盛譽,或寓意吉祥的極品和精華。[1]
目錄
參考來源
在歷史演進的過程中逐步形成了貢品文化,包括制度、禮儀、生產技藝、傳承方式、民間傳說故事等。
據《禹貢·疏》載:"貢者,從下獻上之稱,謂以所出之谷,市其土地所生異物,獻其所有,謂之厥貢。"可見,貢賦之物,為一地"所生異物",也就是特產之物。
皇家特供
貢品,也就是古代的「皇家特供」多為各地的稀罕珍貴、久負盛名特產。貢品和貢品文化,作為一種純粹的歷史現象,它離我們似乎夠遙遠的。其實,貢品作為一種歷史現象在生活中的複寫克隆,它離我們的生活很近。
現在許多商家在廣告宣傳時,動輒就說他們的產品歷史悠久曾是「貢品」,特別是古裝影視劇把帝王家的尊榮華貴作為一個看點拿來反覆渲染、展示後,那些被皇帝、娘娘們吃過用過的東西更是備受追捧。當然,這是大眾娛樂的需要,從某個角度來說也給了歷史愛好者們一個窺視古代帝王生活的機會,即使這窺視還夾帶着一絲朝拜意味。
如果自己家鄉的特產曾是古代皇家御用的產品,那一定是同類中最好的,更有一種無法用價值衡量的「帝王霸氣」. 這些染了皇家氣息的產品給背後的勞動者創造者們帶來巨大的商機和財富,甚至能讓其所在的地方經濟受益,可謂是他好我也好的皆大歡喜局面。
然而,在古代卻正好相反----「貢品」給生產者和所在地的百姓們帶來的,惟有淚千行。
《宰相劉羅鍋》裡面有一集,講廣西地方官萬里跋涉只為給皇帝進貢幾筐子荔浦芋頭,然後給即將赴任廣西巡撫的劉羅鍋講述為了「進貢」,搞得當地百姓有多麼的辛苦。
為了使皇帝不再讓廣西繼續進貢荔浦芋頭,劉羅鍋讓夫人找了幾個修仁薯莨和着真芋頭一塊兒蒸,然後請皇上來品嘗「貢品」芋頭。
話說這修仁薯莨,長得和荔浦芋頭是一個模樣,蒸了之後也熟透鬆軟。不過這薯莨是用來染布的,吃的時候是又麻又澀難以下咽。
皇帝如約而至。宴席間,劉墉吃芋頭,皇帝吃薯莨,一個模樣,卻有天壤之別,讓皇帝是洋相百出吃盡了苦頭...
最終,劉墉這一番「欺君之罪」的巧妙策劃下,荔浦芋頭終於退出了「貢品圈」。
這樣的劇情並非是憑空虛構,最能說明這個道理的是歷史中最有名的兩次「貢品特快專遞」——
二是明清時進貢江南鰣魚「白日風塵馳驛路,炎天冰雪護江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