贤母宝璧记
剧目介绍
越剧《贤母宝璧记》顾锡东编剧。写北宋初名臣吕蒙正少年时,父亲吕桂堂出外做官八年未归,母亲胡秋英持家甚俭,教子甚严,当吕蒙正14岁中秀才榜首后,胡秋英毅然携儿去找她不放心的做官丈夫。原来,性格坚韧的胡秋英当年对那自命名士风流的吕桂220堂管束甚严,每生冲突皆因岳父胡天松、恩师王溥的干预,吕桂堂不得不以挥霍妻钱为耻,接受管束,足不出户发愤读书。其后吕桂堂中试出外做官时十分感激贤内助,接受胡桂英所赠宝璧,发誓做到璧不离身,守身如玉。在婢仆如云、豪华非凡的杭州通判府中,谁也料不到到府的朴素乡间女子,竟是吕通判夫人胡秋英,胡秋英难以忍受府中穷奢极侈的现状,搜出受贿的赃物,立刻命吕蒙正去把视察海塘的吕通判找回来。当时,吕桂堂因功升官,骄傲自满,偷娶美妾,广交富商,日益蜕化变质,他回到府中,对胡秋英整顿家风只好忍耐,对自己违背誓言不免抱愧,他的面前有两条路,一是听从妻子改过自新,一是陷于美妾迷窟不能自拔,经过夫妻间的尖锐冲突,他非但不知悔改,反而要软禁迫害妻子一机智坚强的胡秋英毅然弃夫携子而去。胡秋英忍受痛苦独挑教子成才重任,吕蒙正恪守宝璧箴言,官至尚书而守廉尚俭,而太夫人胡秋英仍然机杼不辍。她遣人去把凶罪丢官落魄流浪的吕桂堂找回来供养于别院。她的原则是“子可认父,妻不认夫”,终身不再相见。
中国戏曲
戏曲是我国传统戏剧的一个独特称谓。历史上最先使用戏曲这个名词的是宋刘埙(1240-1319),他在《词人吴用章传》中提出“永嘉戏曲”,他所说的“永嘉戏曲”,就是后人所说的“南戏[1]”、“戏文”、“永嘉杂剧”。从近代王国维开始,才把“戏曲”用来作为中国传统戏剧文化的通称。戏曲最显著、最独特的艺术特点就是“曲”,“曲”主要由音乐和唱腔两部分构成,辨别一个地方戏剧种主要依靠声腔、音乐旋律和唱念上的地方性语言,如:四川的川剧、浙江的越剧、广东的粤剧、河南的豫剧、陕西的秦腔、山东的吕剧[2]、福建的闽剧、湖北的汉剧、河北的评剧、江苏的昆剧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