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貧血調理

來自網絡的圖片

貧血,是缺鐵性貧血、巨細胞性貧血、溶血性貧血、再生障礙性貧血和其他繼發性貧血等的總稱。臨床以面色蒼白或萎黃無華、唇甲色淡、睏倦乏力、氣短頭暈、動則心悸、形體消瘦和出血為特徵。

貧血屬中醫「血虛」、「虛勞」、「虛黃」等範疇。

目錄

貧血概念

西醫認為,貧血是指單位容積循環血液中的血紅蛋白、紅細胞數和血細胞比容低於正常的病理狀態。正常人體內血紅蛋白濃度、紅細胞數及血細胞比容,維持在一定的正常生理範圍內,可隨年齡、性別、生理血容量的變化,及生活地區海拔高度的不同而有所變動。如嬰兒及青春期前兒童的血紅蛋白,比成人低10%~20%,尤其是女童更明顯;女性則在青春期後與男性的差別明顯;婦女妊娠時血容量增加,血紅蛋白和紅細胞數,可因稀釋而相對減少,居住於海拔較高的居民.血紅蛋白要比海平面居民的正常值高。由於某些原因使紅細胞生成減少、破壞增加或丟失過多,導致紅細胞數、血紅蛋白濃度和血細胞比容低於正常,都可稱為貧血。

中醫學中雖沒有"貧血"獨立的病名,但對貧血與相關病證的論述古已有之,且在治療的某些方面遠早於西醫藥的臨床應貧血屬於中醫學"血虛"、"萎黃"、"虛勞"以及"血證"範疇,它以面色無華或萎黃、甲色淡、頭暈目眩、心悸失眠、疲勞乏力、手足發麻、女子月經量少或衍期而至、舌質淡、脈沉細無力為豐獸臨證表現。

臨床表現

貧血症一般表現為:發色黯淡、頭昏眼花、心悸失眠,甚至月經失調等等。此症長期不治,將形成惡性循環,引起免疫力下降,許多疾病也會乘虛而入,健康將受到全面威脅。

1)心脾兩虛、氣血雙虧 除有上述貧血的一般特徵外,尚有飲食無味、語聲低微、脈虛軟無力等。可有衄、齒齦或皮膚出血,婦女則月經量少色淡,甚則閉經。

2)肝腎陰虛、精血虧損 頭暈目眩,目赤耳鳴,腰酸腿軟,遺精盜汗,顴紅潮熱,手足心熱,舌質紅,脈細數。

3)血虧氣虛,脾腎陰虛 除有貧血特徵外,兼有畏寒肢冷,少氣懶言,易汗便溏,舌淡苔白,脈沉細。[1]

參考文獻

  1. 貧血調理, 360國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