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貼年紅,即是貼春聯門神橫批年畫福字窗花等的統稱,因這些是過年時貼的紅色喜慶元素,所以稱為貼年紅。貼年紅是中華傳統過年習俗,增添喜慶的節日氣氛,並寄予着人們對新年、新春和新生活的美好期盼。當人們在自己的家門口貼年紅的時候,意味着過春節正式拉開序幕。

貼年紅

目錄

民俗文化

貼"年紅",又稱貼"揮春",是中華民族的"過年風俗"之一,辭舊迎新,為節日增添喜慶氣氛。年廿八、廿九或三十日家家戶戶貼年紅(年紅是春聯、橫批、門神、年畫、"福"字等過年時所貼的紅色喜慶元素統稱)。[1]

按我國現有的歲時習俗,春節已不單指新年初一這一天。在人們心目中,春節是從農曆十二月下旬開始,一直熱鬧到元宵節後才算過完。每逢春節,無論城市還是農村,家家戶戶都要精選年紅,表達了中國勞動人民一種辟邪除災、迎祥納福的美好願望。[2]

春節是中國民間最隆重、最熱鬧的傳統節日。新春賀歲以除舊布新、迎春接福、祈求豐年等活動形式展開,氣氛濃郁,內容豐富。在日新月異的時代,傳統春節習俗被賦予新的內涵與展現方式。但有些習俗依舊延續下來,如掃塵、辦年貨、貼年紅、團圓飯、守歲……傳統習俗。春節習俗有很多,有些耳熟能詳,有些似已淡忘。

解放日報社會調查中心聯合KuRunData中國在線調研,進行一項有關"農曆春節習俗"的調查。據不完全梳理,調查列出16項傳統春節習俗。數據顯示,有6項習俗被超過半數的受訪者選為"最了解",其中,"團圓飯"以83.3%的選擇率拔得頭籌;其次是"壓歲錢",選擇率81.3%;第三位是"辦年貨",選擇率81.1%;"守歲"選擇率63.6%,排第四;第五位是"貼年紅",選擇率63%;第六位是"掃塵",選擇率57.3%。而最能體現春節團圓喜慶氣氛的習俗,有三項相對集中,"團圓飯"以72.7%的選擇率再度拔得頭籌;排位第二的是"辦年貨",占47.8%;排第三的是"貼年紅",占40.2%。看來,無論時代如何變遷,團團圓圓紅紅火火過大年,終究是不變的傳統。

年紅種類

春聯(對聯)

春聯,又稱"春貼"、"門對"、"對聯",是過年時所貼的紅色喜慶元素"年紅"中一個種類。它以對仗工整、簡潔精巧的文字描繪美好形象,抒發美好願望,是中國特有的文學形式,是華人們過年的重要習俗。根據《玉燭寶典》、《燕京歲時記》等著作記載,春聯的原始形式就是人們所說的"桃符"。唐朝以後,除了以往的神荼、鬱壘二將以外,人們又把秦叔寶和尉遲恭兩位唐代武將當作門神。春聯的另一來源是春貼,古人在立春日多貼"宜春"二字,後漸漸發展為春聯。貼春聯也叫貼門對、春貼、對聯、對子、桃符等,它以工整、對偶、簡潔、精巧的文字描繪時代背景,抒發美好願望。

橫批

橫批是指同對聯相配的橫幅,一般僅用於少數有此必要的楹聯。所謂"橫",指的是橫寫的書寫方式;"批",含有揭示、評論之意,指的是對整副對聯的主題內容起補充、概括、提高作用。

門神

門神,即司門守衛之神,是農曆新年貼於門上的一種畫類。 作為民間信仰的守衛門戶的神靈,人們將其神像貼於門上,用以驅邪避鬼、衛家宅、保平安、助功利、降吉祥等,是中國民間深受人們歡迎的守護神。

吊錢

貼吊錢的歷史由來已久,因名稱中帶有"錢"字,把它們掛在門前檐下,預示着新的一年中財源會滾滾而來。一般認為貼吊錢是始於宋朝的一種習俗,其實早在晉代就有貼吊錢兒的習俗了。中國古代有以幡勝表達意願的風俗,這在《後漢書·禮儀志》中已有記載。

唐代段成式在《酉陽雜俎》中說:"立春日,士大夫之家,剪紙小幡,或懸於佳人之首,或綴於花下,又剪為春蝶、春錢、春勝以戲之。"唐代詩人韋莊在《春盤》一詩中這樣描述:"雪圃乍開紅果甲,彩幡新剪綠楊絲,殷勤為作宜春曲,題向花箋貼繡楣。"到了清代,吊錢兒正式成形。富察敦崇在《燕京歲時記》中還為它作了詳細的註解:"掛千者,用吉祥語鐫於紅紙之上,長尺有颶,貼在門前,與桃符相輝映。"

"福"字

春節貼"福"字,無論是現在還是過去,都寄託了人們對幸福生活的嚮往,也是對美好未來的祝願。每逢新春佳節,家家戶戶都要在屋門上、牆壁上、門楣上貼上大大小小的"福"字。春節貼"福"字,是民間由來已久的風俗。

大門上的福字,必須是正貼。大門上的福字有"迎福"和"納福"之意,而且大門是家庭的出入口。一個重要的原則是,凡是莊重和恭敬的地方和場合,所貼的福字,須鄭重不阿,端莊大方,故應正貼。

窗花

新春佳節時,許多地區的人們喜歡在窗戶上貼上各種剪紙一一一窗花。窗花不僅烘託了喜慶的節日氣氛,而且也為人們帶來了美的享受,集裝飾性、欣賞性和實用性於一體。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