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贵人山

中文名;贵人山

别称;揭岭(揭阳岭)

地理位置;广东省梅州市

海拔;1277米

贵人山古称揭岭(揭阳岭),位于广东梅州市境内,是丰顺县与兴梅地区的界山。清代时,山脉的西 北面为嘉应州,东南面为潮州府。

目录

得名来由

贵人考证

丰顺志》载,按《府志》载,陈元光,揭阳人,隋义安郡丞陈洪孙。洪子政,以武功著。政子元光,镇抚漳潮,屡著战绩,后阵亡,赠豹韬卫大将军。开元四年,追封颖川侯,谥昭烈,建庙漳浦。乡人以陈氏累氏贵显,因名其所居为"贵人村",山曰"贵人山"。《揭志》又云,唐陈洪为义安丞,因留居为揭阳龙溪人,子政以武功,复隶广州扬威府。孙元光,习韬钤,善用兵,累官鹰扬卫将军。仪凤中,崖山剧贼陈谦攻陷冈州岭左,闽粤惊扰,元光随父戍闽。父死,代为将,潮州刺史常怀德倚重之。时高士廉孙琔嗣爵申国公,左迁循州司马。永隆二年,盗起,攻南海边鄙,琔受命专征,以光原谙揭阳,令提兵入潮,伐山开道,潜袭寇垒,俘馘万计,岭表皆平。诏立庙封谥。[1]

历史文献

辞海》:"揭,通楬,标志也。"秦时,由番禺经增城、博罗、龙川进入岭东,必须翻越以高耸的几个山嶂(以鸿图嶂为代表)为标志的莲花山脉这段高山峻岭,因此取名"揭岭",并把它作为先置县龙川和后置县揭阳的分界。因山北为阴,山南为阳,所以取揭岭之南的后置县名为"揭阳县"。

乾隆揭阳县志》云:"揭岭今名飞泉岭。……距城八十里极界,脉自揭阳山来,形势岧峣,壁立百刃,周回数十里,层峦叠巘,人迹罕至,绝顶有泉涌出,飞空而下,其麓达陆丰、长乐之境,一曰揭岭。裴渊《广州记》以为此秦戍五岭之一,盖潮惠之关隘,揭阳之北门也。……岭今割属丰顺县。"

方舆纪要一统志》云:"古蓝田隘,一名石硿飞泉径,置石马营,自秦汉迄隋,为南北信道所必经,谓即秦戍守五岭之最南关隘,是陈洪所居,于隘内之八乡贵人村,实扼南北通衢也。贵人山高四千余尺,跨揭阳、五华两县界,亘百里,贵人村以山为屏,形势雄伟,为八乡中之最大村,居民向以陈、许、魏姓族为大,自昔以剽悍著称。"现贵人村仍有两千多居民。《广东图说》卷四十云:"飞泉岭,城(指丰顺旧县城,现丰良镇)西南九十里,一名揭岭,山势最为险阻,往来大道,汤坑水出焉。"《丰顺县志》云:"南礤乡之蓝田隘,一名石硿飞泉径,为秦戍守揭阳岭最南之关隘。汉六朝均为南北交通之要隘,建有石马营。迨唐宋,开通瘦牛岭与潘田武宁驿官路衔接,此道废。"《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揭阳山"条云:"在广东揭阳县西北一百五十里,一名揭岭;形势岧峣,南北二支,直抵兴宁、海丰县境,秦始皇伐百越,命史禄转饷,禄留家揭阳,或以为即此山也。"

旅游资源

1.鸿图嶂:海拔1277米,为粤东第五高峰,粤东广播电视转播发射中心所在地。交通极为方便,通往山顶的路面已硬底化。风光优美,实为粤东地区观光旅游逼到之处。

2.日月湖:八乡山镇引资1500万元,开发贵人村石井塘,计划建造一个面积50多亩的日月湖,并修建日湖堤以及月湖路,湖中养殖中华鲟及其它珍贵鱼类。景色优美,在此处,您可尽享钓鱼乐趣。

古县遗址

古揭阳县贵人村在今丰顺县八乡山镇贵人村,八乡山镇位于丰顺县西南边陲,地处丰顺、五华、揭西三县交界处。先是揭阳最早置县治于今丰顺县留隍镇(北宋宣和三年,1121),后迁今榕城(南宋绍兴十年,1140)。故,历史上最早的揭阳县治在今丰顺,甚明。

有古城遗址可证。原揭岭乡的西城,发现一处古城遗址,面积约三万平方米,城墙周长约1000米,有主城、附城、城池等建筑,现仍存有灰沙结构的古墙基、残墙等。解放后兴修水利时,在城址内采集有兵器、锡壶等,又在实土1.78米处挖出有长30厘米宽12厘米厚6厘米的火砖一批。蓝田都一带亦有俗语说"未有汤坑墟,先有马山寨",这个马山寨距离西城管理区也不远,西城位于县城汤坑镇周边,城池建筑历史最悠久的所在。

宋初揭阳县城早已迁走,交通官路也已东移至瘦牛岭,唐代韩愈,宋代黄公度、杨万里等都已走的是瘦牛岭这条驿道,瘦牛岭下的"兵营子",是保护这官道屯兵的地方,所以宋代以后没有必要在蓝田隘下兴建这么大型的建筑。且这个古城,有主城、附城、城池等布局,这极可能就是揭阳故城遗址。 "西城"可能是晋时取消揭阳县,建立海阳等县,县城东迁归湖后,为秦汉揭阳县故城所取的地名。

有秦汉青铜器作物证。近些年来在西城古城遗址附近出土有秦汉时的青铜器:一是秦代的青铜剑,1984年冬附城内岭村李子立等人在虎头岽开輋时,发现墓葬物秦青铜剑一把,长36厘米,柄长7厘米,锥形空心,分三格箍,剑身呈棱形,剑面有网状饰纹,重为0.25公斤。这种剑在揭阳揭西都曾出土过,说明秦军曾在揭岭南边许多地方活动过。另一青铜器为汉铜瓦,长19.5厘米,宽10厘米,厚0.3厘米,正面竖刻阳文:"汉朝正殿笔雀铜瓦",背面阴刻篆体铭文"永宝万年""至乐莫如读书"。这些都是证明秦汉时这里曾是军事、政治重镇的有力物证。

这个揭岭故城,就位于如今丰顺县汤西镇境内。

古邑考证

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录明代郭春震潮州府志》载:"揭阳山在县西北150里,秦名揭岭"。按在中国社会科学院主办,谭其骧主编的《中国历史地图集》的第四册P31-32的《南朝齐·广州越州》原图中丈出的揭阳山,至山东南的义安郡城(也是海阳县治)的垂直距离折算,刚好是75公里。故推测秦汉时的揭阳县址与六朝时的义安郡址在同一处,即今潮州市归湖镇。然而事实上明代郭春震记载的150华里,仅相当于如今的75华里,而不是75公里。

据考证,明代的长度单位,与清代以后的长度单位不同。明代以前(自唐代起)一华里,比清代至今的一华里距离少一半,数字多一半。这就是说,郭春震记载的150里,在清代以后应该是记为75华里,大约相当于如今的40公里。清乾隆揭阳县志》载:"揭岭,……距城八十里极界",同样是大约相当于当今的40公里。

唐宪宗元和八年李吉甫撰《元和郡县图志》,其海阳县条记载:"凤凰山,在县北140里。大海,在县东南113里。" 唐代没有揭阳县,李吉甫此处记载的县是指海阳县(今潮州市区)。凤凰山距离潮州市区不过30多公里,何以会记成140华里?正是因为唐代一华里,仅为如今半华里。李吉甫记载的140华里,实际大约仅相当于当今70华里,也就是30多公里,这是凤凰山到潮州市区的正确距离。唐代和明代两个典籍中记录的里程数字在距离上互相反证,进一步推翻了古揭阳可能在潮州归湖的说法。

文化源流

畲族的学者钟伟琪《关于畲族史源考证》载:广东凤凰山是畲族的发源地。畲族曾二次抵达粤东地区,第一次公元前1095年周公分封龙麒41代孙在广东潮州丰都县凤凰山为侯,建立诸侯国;公元前195年畲族第二次入粤,与以前迁入凤凰山的畲族先民汇合,成为南蛮五族之一。广东省学者认为:"粤东的主人,在三代(夏商周)有东夷人(淮海地区)之迁入;秦汉时期,是闽越人、南越人犬牙错杂;俚、僚称雄于南朝隋唐;畲族在唐代曾与陈元光角力,终至退入山区和大量北迁而锐减"。这里潮州丰都县就是指今丰顺县,因丰顺县原为潮州府"丰政都",故简称丰都,讹为丰都县。

丰顺县现为客家县,也有少数畲族。学者认为莲花山脉南麓(今潮汕地区)的客家人,应该是由"俚僚"与中原移民相融合变为客家人,类似于历史上饶平《本府告示》说的情形。如今丰顺本地人以当地方言中,俚(lí)为"这里、此处"之意,以俚话、俚声为当地方言的名称,实际则可能是源于古代俚僚民族的族称。

周硕勋的《潮州府志》为我们留下了这样的记载:"畲人谓火曰「桃花溜溜」,谓饭曰「拐火农」"。同时在李唐编的《丰顺县志》上,又保存有:"(畲民)其旧操土音,俗称为蛇罗语(编注:蛇罗或为蛇老,应是"畲人"之意),极难异,今能操此语亦少" 的史料。据此,我们比对东莞方言和宋代俚语,证实古畲语今日已经算是将近完全消失,并且今天的畲、客语都源出俚僚语。同时也说明广东俚族的强势,语言上将闽、粤残留的畲完全同化。

海南岛的黎族与古代岭南地区的土著民族"俚",冒似同音不同字,但海南岛黎族和南岛语系关系密切,与古代俚僚族关系不大。此外"俚"在明代时官方称为"壮",也就是今壮族。"畲"原为荆楚一带对土著人的称谓,但现代的"畲"也已经不是早先的"畲"。现代的"畲"实际是由荆楚土著南迁,逐渐与岭南土著"俚"相融合,尔后再演变成"畲客",也就是今天的畲族。至於客家话的形成,简言之就是岭南"俚"和荆楚"畲"长期融合再加上"统治语言"的介入后的融合体。名义上虽然是客家话,"俚"却隐藏在内。如今的汉族客家民系,是由畲、壮等少数民族的先民--"俚僚"与中原汉族移民相融合而形成。

相关视频

风水宝地,格局相当不错,也有贵人山,却有一点美中不足的地方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