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州雷山
貴州雷山 |
雷山縣位於貴州省東南部,與凱里、台江、榕江、丹寨四縣市相鄰。縣城距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首府凱里42公里,距省城貴陽184公里,距雷公山主峰30公里。雷山縣歷史悠久,文化燦爛,特別是苗族傳統的民族文化,光彩奪目,被譽為苗族文化中心。這裡,有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雷公山,有中國民間藝術之鄉郎德上寨,有中國苗族第一寨西江千戶苗寨,集優美的生態環境和古樸的民族風情於一體,旅遊資源極為豐富,旅遊開發得天獨厚。
目錄
基本內容
中文名:貴州雷山
人口:14.93萬人
總面積:1218.5平方千米
區號:0855
概述
雷山縣位於貴州省東南部,與凱里、台江、榕江、丹寨四縣市相鄰。縣城距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首府凱里42公里,距省城貴陽184公里,距雷公山主峰30公里。雷山縣歷史悠久,文化燦爛,特別是苗族傳統的民族文化,光彩奪目,被譽為苗族文化中心。這裡,有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雷公山,有中國民間藝術之鄉郎德上寨,有中國苗族第一寨西江千戶苗寨,集優美的生態環境和古樸的民族風情於一體,旅遊資源極為豐富,旅遊開發得天獨厚。
行政轄區
雷山縣轄4個鎮、4個鄉、1個民族鄉:丹江鎮、西江鎮、永樂鎮、郎德鎮、望豐鄉、大塘鄉、桃江鄉、達地水族鄉、方祥鄉。
地理狀況
雷山縣地處雲貴高原湘、桂丘陵盆地過渡的斜坡地帶,地勢東北高,西南低。雷公山最高,海拔2178.8米,最低處海拔480米。境內屬中亞熱帶季風濕潤氣候,大部分地區年均氣溫14℃-15℃之間,最高氣溫35.6℃,最低氣溫零下8.9℃。無霜期240-250天,年均降水量1375毫米,年均日照1225小時。因地處貴州的暴雨中心,水資源豐富,全縣有大小溪流216條,總長647公里,年均徑流量5.3億立方米,可開發水能資源1.56萬千瓦。
雷山具有較好的生態環境條件,地表資源豐富。森林覆蓋率達52%,林地面積占全縣總面積的19.07%,草地面積占總面積的28%。雷山氣候溫和,雨量充沛。境內最高海拔2317.8米,最低海拔480米,以1694米的垂直高差,跨黃紅壤、黃壤、黃棕壤、山地灌叢土四個土帶,含7個土類,33個土屬,77個土種;越溫暖帶、北亞熱帶、中亞熱帶三個氣候帶;構成高山灌叢、山地常綠落葉混交林、常綠闊葉林等三個垂直植被形態。孕育了二千餘種生物物種,含國家珍稀保護動植物資源五十餘種。
旅遊資源
近幾年,雷山縣加大旅遊開發力度,建起了西江、上郎德、下郎德、貓貓河、掌坳、排卡、新橋、大固魯、小固魯、大塘等一批民族旅遊村寨,初步形成了響水岩、雷公山頂、猴子岩、雷公坪、格頭禿杉群落等風景旅遊區,新修了雷公山旅遊公路,修建了雷山賓館、建鑫賓館、新世紀賓館、響水岩賓館等旅遊接待設施。雷山正以嶄新的風貌,迎接中外遊客,八方來賓。
民族風情
雷山縣以苗族為主的民族風情濃郁、古樸典雅,富有極其深遠的文化內涵,被譽之為苗族的民族文化中心。雷山縣的苗族建設、服飾、習俗、歌舞、樂器、工藝等仍保留着傳統、古老、原汁原味的豐富文化內涵,是活生生的"苗族歷史文化教科書"。苗寨依山傍水而建,吊腳樓獨具特色。雷山縣苗族有三大舞:銅鼓舞、木鼓舞、蘆笙舞;有三大歌:苗飛歌、別福歌(苗族敘事史詩)、遊方歌;三大節:爬坡節、吃新節、鼓藏(苗年)節;三大賽:鬥牛、鬥雞、斗鳥;有三大傳統手工藝:銀飾、蠟染、刺繡。走進雷山,你能見到唐代髮型、宋時服飾、明清建築、魏晉遺風,將領略一部濃縮的中國農耕文明發展史。
雷公山
雷公山,苗嶺之巔,主峰海拔2178.8米,雷山縣因此得名。雷公山自然保護區群峰起伏,由冷塘山、烏東山、野草坡、木姜坳、雷公坪、冷竹山、貓鼻嶺、九洞山等11座海拔1800米以上的山峰組成,地跨雷山、台江、劍河、榕江四縣,總面積71萬畝,其中雷山縣轄區52.7萬畝,占保護區總面積的74.23%,占雷山縣總面積的29.08%。雷公山是母親山,地處長江水系和珠江水系的分水嶺地帶,是清水江、都柳江主要支流的發源地,長江水系和珠江水系的重要維持者。雷公山無山不綠,有水皆清,森林覆蓋率高達90.7%以上,在已知的1390種植物中,被列為國家瀕危、珍稀植物的有20種,如禿杉、紅豆杉、種萼木、銀杏、鵝掌秋、馬尾樹、櫸木、楠木等,還有黑熊、獼猴、林麝、大鯢等國家二級保護動物和500多種動物,是我國中亞熱帶一個極為珍貴的物種基因庫。雷公山是神奇的山,它有三絕:"萬木之王"禿杉、佛光勝景、雷公山"天書";有七特:穿衣樹、苗皇城、八封林、飛瀑群、猴嘯谷、千角場、睡蓮池。雷公山養育了各族兒女,雷山人民保護了雷公山。1997年4月,聯合國專家考察雷公山後向世界公布:雷公山是當今保護得最好的一塊未受污染的生態文化淨地,是人們追求反璞歸真、重返大自然的理想王國,是世界十大森林旅遊區之一。
旅遊特產
雷山銀球茶
產於雷山縣着名的自然保護區雷公山,採用海拔1,400米以上的「清明茶」的一芽二葉,經過炒制加工後,精製為小球狀,即美觀漂亮,又清香耐泡。每顆「銀球」直徑18-20毫米,重2.5克,沖茶時,一般使用一顆。
其茶湯淡黃明亮,鮮爽回甜。1986年獲輕工部優質產品稱號。1988年獲中國首屆食品博覽會金獎。1991年被中國外交部選作饋贈禮品。
雲、貴、川高原向全國傳播,古有「蜀地茶稱聖,蒙頂第一家」的說法。秦統一中國後,茶葉順長江而下傳遍半個中國,現我國有17省,900餘縣產茶。又我國沿海傳向世界50個國家和地區。茶葉作為商品於1610年輸入歐洲,先是荷蘭、葡萄牙,1638年輸入英國。1664年輸入沙俄。17世紀輸入美洲,1674年輸入紐約。美國威廉.烏克斯着《茶葉全書》中說:「飲茶代酒之習慣,東西方同樣重視,唯東方飲茶之風盛行數世紀之後歐洲人才始習飲之。」作為茶葉引種傳到世界各地,當然是在唐宋以後的事,公元729引日本,828年傳朝鮮;1618年到俄國;1780到印度;1828年傳印尼,1834年斯里蘭卡;1914年馬來西亞,作為商品傳到這些國家當然更早許多。
雷山縣銀球茶葉公司主要產品:銀球茶、天麻銀球茶、清明嫩芽、特級清明茶、雷公山雪芽、碧曲毫峰茶、雲霧茶、苦丁茶、三尖杉杜仲茶等九大系列茶葉產品。
蘆笙
蘆笙是雷山苗族民眾最喜愛的樂器之一,是苗族文化的象徵。雷山苗族蘆笙製作,世代相傳,能工巧匠輩出,以致傳襲至今。蘆笙是由簧片、竹管、氣斗、共鳴筒四個部分組成,其作用分別敘述如下:
簧片,用響銅鑄成(也有少數用黃銅),由工匠藝人將木炭在小紅爐把銅燒熔後,按大、小蘆笙需要,輕輕打成厚、薄、大、小、長、短不等的條形銅片,然後在銅片內鑿通三面,成一個等邊梯形小簧舌,又多次燒紅錘打,鑄成光平密封似的整塊銅片,用刀片刮平現黃,檢查舌邊緣是否有空隙,以防止漏氣,當吹氣、吸氣時,中間簧舌就上下抖動發出聲響,音響的高低取決於簧舌片的長短和厚薄。
竹管(也叫笙笛)一般用白竹、紫竹、苦竹製作,其竹節長、中空大、竹壁厚薄適中,且不易裂破。製作時將竹子洗淨曬乾,把竹節鑿通至尖端。把底部堵嚴,在竹管下端適當位置割開一長方口,把鑄成的簧舌片安放管竹口處,邊緣用膩封實,以防漏氣,每根竹管要鑿通一個眼,吹奏時能隨音按眼。
氣斗(也叫笙柱),是用來裝竹管簧片部分的,一般用閃木做成。先把木柱下端至炊氣口間挖空中心,後削成下端大、上端小的圓柱體,然後再下端適當位置按6音竹管從正面往鬥腳斜度為45度角分別挖鑿對通6個眼子,把已安裝好的簧片竹管插上氣鬥眼,調式音量、音節,能吹出6音。蘆笙分6管,這是傳統6管的工藝,現能在此基礎上製作成15管、17管、18管、21管、24管不等,其調門分為C、B、E、q、f的中、高音多管蘆笙。其管數越多,吹奏的難度也越大。此外,還用比笙管大的竹筒做成22至35厘米的共鳴筒,根據笙管所需及音節高低配在幾根竹管尖端,這樣能使該音管聲倍增,音質更好。
雷山蘆笙不僅能夠吹奏苗族歌曲,同時還能吹奏各種現代曲調,因此,很受世人青睞。
蠟染
在苗族地區的很多地方都流行有《蠟染歌》(古歌),代代傳唱敘述着蠟染的起源的故事:有一個聰明美麗的苗族姑娘並不滿足於衣服的均一色彩,總希望能在裙子上染出各種各樣的花卉圖案來,可是一件一件的手工繪製實在太麻煩,但她一時又想不出什麼好辦法來,終日為此悶悶不樂。一天,姑娘又看着一簇簇一叢叢的鮮花久久發楞,辦法沒想出來卻在沉思中昏昏入睡。朦朧中有一個衣着漂亮的花仙子把她帶到了一個百花園中,園裡有無數的奇花異草,鳥語花香、蝶舞蜂忙。姑娘在花園中看呀看呀,看得入了迷,連蜜蜂爬滿了她的衣裙也渾然不知。等她醒來一看,才知道剛才是睡着了,可是低頭再看:花叢中的蜜蜂真的剛剛飛走,而且在她的衣裙上留下了斑斑點點的蜜汁和蜂蠟,很不好看。她只好把衣裙拿到存放着靛藍的染桶中去,想重新把衣裙染一次,試圖覆蓋掉蠟跡。染完之後,又拿到沸水中去漂清浮色。當姑娘從沸水中取出衣裙的時候,奇蹟出現了:深藍色的衣裙上被蜂蠟沾過的地方出現了美麗的白花!姑娘心頭一動,
立即找來蜂蠟,加熱熬化後用樹枝在白布上畫出了蠟花圖案,然後放到靛藍染液中去染色,最後用沸水熔掉蜂蠟,布面上就現出了各種各樣的白花,哦!染缸中居然染出了印花布,姑娘高興地唱起了山歌。人們聽到了姑娘的歌聲,紛紛來到她家聽她講百花園裡的夢境、觀看她染出的花裙、學習她描花繪圖的技藝,大家回到自己家裡之後,照着姑娘教給的方法,也都染出了花樣繁多的花布。從此,蠟染技術就在苗族及與之雜居的布依、瑤族等兄弟民族之間流傳開來了。[1]
參考文獻
- ↑ 貴州雷山:苗寨處處豐收景網易網,2021-09-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