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贺兰:塞上江南的瑰宝(陈树宁)

贺兰:塞上江南的瑰宝
圖片來自免费素材图片网

《贺兰:塞上江南的瑰宝》中国当代作家陈树宁写的散文。

目录

作品欣赏

贺兰:塞上江南的瑰宝

近日雪后,银川平原再现“贺兰晴雪”奇景。网上一片“嗨”声,于是,便想说说我们贺兰和“贺兰晴雪”。

贺兰虽小,因山而名。远看有贺兰山,近看是大平川。

岁月悠远,天地辽阔,贺兰便舒展在旷野和雄峰之间,哒哒的马蹄,穿过碧血黄沙,滔滔的黄河,滋润了沃野千里。在巍峨绝岭的脚下,游牧文明遇见了沃野千里,生息炊烟。神秘的岩画高悬头顶,古老的佛塔伫立眼前,文明在交融与衍化,赋予这片土地一个狂野而轻灵的名字:贺兰。

这是一个充满历史底蕴和现代气息的地方。这里不仅有着壮丽的自然风光,还有着深厚的文化积淀。

走进贺兰,就走进了一部宁夏史。“贺兰”一词,是匈奴一支部落贺赖种的音转,最早见于《晋书·北狄匈奴传》。据记载,公元284年到287年,西晋太康五年到太康八年,由塞北进入内陆降附的匈奴人共分三批约有十三万余人,《晋书》记载说:匈奴之类,总谓之北狄。北狄以部落为类,其入居塞者有屠各种、鲜支种、寇头种……十九种,其中之一便是“贺赖种”。

《隋书·地理志》记载:灵武郡弘静县有贺兰山。《元和志》卷4灵州保静县记载:贺兰山“在县西九十三里。山有树木青白,望如駮马,北人呼駮为贺兰”,故名。贺兰县原名宁夏县,清雍正二年(1724年)置,县治位于宁夏府城内。1941年,因宁夏县与宁夏省重名,更名为贺兰县。今于宁夏回族自治区首府银川市毗邻。

最初到贺兰县城,还是八十年代初参加中考,一条十字街,一个招待所,就是贺兰县城的全部。如今我已在贺兰县城工作生活二十多年。这是一个生机盎然、发展迅速的地方,对照过去,它早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城市在长大,长高。许多人已分不清那是贺兰,那是银川。

贺兰县,大平川,东靠黄河,西靠贺兰山,南北仄狭,东西宽,109路国道边,贺兰景,贺兰人,贺兰的吃的美(mia)气的很。这个顺口溜形象地写出了贺兰县的地域特点和人文特点。它交通便捷,109国道、京藏高速穿城而过,境内有秦渠、汉延渠、唐来渠、惠农渠等五大干渠穿流而过,北临国家5A级旅游景区沙湖,更有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

走进贺兰,总能感受到一种独特的魅力,让人流连忘返。历史的印记贺兰县的名字来源于贺兰山,在这里,你可以看到许多古代遗址和文物,见证着这片土地的悠久历史,还能领略这里优美的自然风光。沿贺兰山边有拜寺口双塔,贺兰山岩画、滚钟口(小口子)寺庙建筑群等文化遗迹。中间有“铁打的洪广营”。东有宏佛塔(王澄塔)。睡佛。

当然,来到贺兰,最美的景莫过于“贺兰晴雪”,最好吃的抵不上黄河鲤鱼,手抓肉、羊杂碎。贺兰可谓湖光山色,真正的鱼米之乡。

那就先到滚钟看看,春夏之际,滚钟口内满谷高杉,一片葱绿。南望群山,有三峰峭立,形似笔架,人们称它为“笔架山”。山下有人采佳石为砚,因而又称曰“砚石笔架山”。凭高四览,向西远眺,但见峰峦起伏,势若奔浪;极目东望,又见千里平畴,像风平浪静的海洋,天地相间处,云烟浩渺浑然融为一体。在这里还可观赏到“日出笔架”、“月光别钟铃”、“石嶂穿白云”等自然景观。

如逢朝晖夕映时,又可观赏到“贺兰佛光”“睡佛”之景,堪与“峨眉宝光”争妍。春冬之际,蓝天晴空,白雪盖顶,这就是古宁夏八景之首的“贺兰晴雪”。

“贺兰晴雪”,这个美景存在了千万年,但一直到大明庆靖王朱栴就藩宁夏后,才给它起了这个好听的名字。从那时候起,它就成为宁夏美景中的代表性景观,屡屡入选明,清,民国,和现代等各个时期的宁夏八景里,更是被誉为塞上第一美景!明王爷朱栴《贺兰晴雪》就是对这一奇景最好的诠释。

嵯峨高耸镇西陲,势压群山培嵝随。

积雪日烘岩冗莹,晓云晴驻岫峰奇。

桥松风偃蟠龙曲,怪石冰消卧虎危。

屹若金城天设险,雄藩万载壮邦畿。

读着这些诗句,仿佛感受到一张波澜壮阔的贺兰山雪景图在你面前徐徐展开一般!

如今的人们有时间欣赏,更有高科技拍摄记录这个美景。但是随着气候的变化,“贺兰晴雪”并不常见,甚至是有些罕见!也难怪“贺兰晴雪”的重现,人们都“哇塞”声一片!

离开滚钟口,回望贺兰山。夕阳中睡佛面仰天际,“眉骨”突出,“鼻梁”英挺,“嘴唇”可见,好像一位慈祥卧睡的老人,是一处完全天然形成的自然景观。

驾车沿沿山公路北去,不远处就是拜寺口双塔,它原名“百寺口”,因此处曾有多达100余座的庙宇而得名。双塔周边相关的寺庙建筑在明代嘉靖年间就已经被毁。

继续向北,可以到达贺兰山岩画馆,上万幅描绘狩猎、祭祀、娱舞、争战等场景以及动植物的岩画,汇集成了一座栩栩如生的“艺术画廊”。

下了山,先到金山美美的吃一顿,金山羊羔肉。再到暖泉看铁打的洪广营。

洪广营,在贺兰洪广镇暖泉火车站附近。它始建于明神宗万历三十三年(公元1605年),公元1738年城墙被地震损毁,第二年又开始重新修建,重修后的洪广营较地震前的规模更加庞大、坚固,建有南门一座,角楼四座。

曾与平罗、石嘴子并列为宁夏北部的三大兵营,驻兵近千人。管辖着贺兰山中段大小十几个通行山口。在当地流行着“铁打的洪广营,纸糊的宁夏城”的说法,据说:清十四王爷访宁夏,进宁夏城容易,过洪广营难而留下的。

洪广营只有南面的一个城门,瓮城内外的匾额上分别刻着“宁塞”和“银川”的匾额。相传银川这个地名最早出现于此。

今天到洪广营,还能看到残存的夯土墙体。在包兰铁路开通之后,由于地理位置偏僻,沙进人退,已日渐荒废,经济文化的中心西移至暖泉火车站,现在的暖泉,已是贺兰县最重要的工业园区之一。

银川平原自古就被誉为“塞上江南”。唐代诗人韦蟾有诗云:“贺兰山下果园成,塞北江南旧有名。”这个“塞北江南”就是指的包括贺兰在内的银川平原!

这里物产富饶,在贺兰山的护佑和黄河水的滋润下,使得这里被称为“鱼米之乡”。说到“鱼米之乡”,就不得不提“贺兰稻鱼空间”,它是宁夏生态休闲观光园之标本。

这里沟渠纵横交错,有着“百渠流润”的美名。当然,贺兰的水产中,最闻名的是黄河鲤鱼,有人说,宁夏人不会吃鱼!吃鱼也是最近几十年才开始吃的!

此言谬矣。从大明洪武九年,明太祖朱元璋遣耿忠徙“五方之人”充实宁夏开始,因为这“五方之人”中,很大一部分是江南吴越之人。众所周知,宁夏境内的土地多是盐碱地,很多湖泊都是黄河改道后形成的,星罗棋布在银川平原上,银川便有了“七十二连湖”之说,也就有了“湖城”之称。这些湖泊水草丰茂,芦苇荡漾。在之前,人们只吃猪、牛、羊肉,所以湖里基本都是大肥鱼!

但是,吴越之人都是吃鱼的高手。他们只吃“活水”鱼,不吃“死水”鱼。哪里有“活水”?自然就是黄河了!但是,黄河水那么深,河中鲤鱼又是在深水中游行,不是那么容易能捕捞上来的。

这些因素这也使得黄河鲤鱼变得奇货可居起来。

而说宁夏人为什么不吃鱼的?那是因为从明朝中后期开始,征伐战乱不断,很多人都浮尸湖中,成为了鱼的口粮,幸存的人们自然就不吃湖中鱼了。但是,对于黄河鲤鱼,很多人还是趋之若鹜的。

“贺兰山上雪,黄河水中鱼”其实说的是:一个是难得一见的景观;一个是难得品尝的美味佳肴。

来到贺兰,吃一条正宗的黄河鲤鱼,欣赏到贺兰晴雪的美景,才不枉到宁夏走一遭啊!来宁夏给心灵放个假,也给眼睛饱个眼福,更要饱个口福啊!

漫步贺兰县城,各地名吃,西辣东酸,南甜北咸,一起聚集。金山羊羔,常信的鱼,四十里店坛子肉最有名。各种食材,一应俱全。常信鲤鱼立岗葱,洪广滩羊味最美。京星蟹米人人抢,张良的瓜果最甜香,金贵螺丝菜销南洋。东南海鲜,川味火锅,酒店饭馆,到处林立。装饰华丽,消费不贵。油炸馓子,外黄里脆。手抓羊肉,肥而不腻。黄河鲤鱼,爽口有味。丁香肘子,黄焖鸡,一碗杂碎最实惠。大餐,小吃,街边摊,吃完你就不想家。

早晚来到贺兰,欣兰广场歌舞飞扬,贺兰中心商品琳琅满目。兰山公园内,绿树葱郁,空气清新,栈桥垂钓,气定神闲。文化长廊,吹拉弹唱。如意湖旁,长桥卧波,垂柳婆娑,仰观落霞孤鹜,俯察步道石几,人民豪情充塞胸间;夜晚灯火阑珊,霓虹闪烁,美轮美奂,使人流连往返。

美哉!壮哉!我贺兰,晨临黄河岸观日出喷喷薄薄,午登苏峪口听松涛阵阵烈耳,晚忆岳武穆驾长车壮怀激烈。春闹万倾良田勤耕作,夏火黄金水岸尽烧烤,秋凉北雁南飞西风烈,冬寒塞上江南突飞

雄伟挺拔的贺兰山和奔腾不息的黄河水,赋予了贺兰人粗犷豪放、宽厚正直、开放包容、诚信好客的性格特点。他们既有西北人的质朴和本分,又带着贺兰人特有的明智和机灵,很会筹谋,很有效率,总能彰显出一份大方得体的才俊。贺兰人又是傲气的,也比较安于现状,因为,守着“塞上江南”衣食无忧,很少有人愿意出去到外地打工。如果说银川是小上海,那么,贺兰就是小银川。

贺兰又是一个回汉聚居,民族团结的示范县。他们的淳朴善良、乐观开朗、重视家庭、独特的饮食文化让人难忘。如果您有机会来到贺兰旅游、学习或者工作,一定会感受到这里景色的美好与慷慨,体验到这里厚重的人文与风情。[1]

作者简介

陈树宁,工作三十四年,中学高级教师,现在宁夏贺兰县第四中学任教语文,专业论文多篇获区市一二等奖,爱好写作,在《南粤作家》《暮雪诗刊》《大雅散文》《齐鲁文学》等网络平台发表作品多篇。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