賀新郎 和徐斯遠下第謝諸公載酒相訪韻
《賀新郎 和徐斯遠下第謝諸公載酒相訪韻》 |
作品名稱: 《賀新郎 和徐斯遠下第謝諸公載酒相訪韻》 創作年代: 南宋 文學體裁:詩 作者:辛棄疾 |
《賀新郎 和徐斯遠下第謝諸公載酒相訪韻》南宋詩人辛棄疾的作品。[1]
徐斯遠慶元二年(1196)參加禮部考試,不第而歸。信上友人紛紛攜帶酒肴前往慰問,徐斯遠有詞稱謝,這首詞是用原韻與徐斯遠相唱和的,時間當還在這年的夏季,尚未移居瓢泉。
《賀新郎·和徐斯遠下第謝諸公載酒相訪韻》是宋代愛國詞人辛棄疾的一首勸慰詞。詞中主要表達詞人了對徐斯遠落第遭遇的同情,以及對當朝主持考試官員遺棄賢才行為的斥責。全詞述寫失意之事,然而語語驚奇開闊,有辛詞一貫之色彩。
目錄
詩詞正文
“ | <逸氣軒眉宇。似王良、輕車熟路,驊騮欲舞。
我覺君非池中物,咫尺蛟龍雲雨。 時與命、猶須天付。蘭佩芳菲無人問, 嘆靈均、欲向重華訴。空壹鬱,共誰語。 兒曹不料揚雄賦。怪當年、甘泉誤說,青蔥玉樹。 風引船回滄溟闊,目斷三山伊阻。但笑指、吾廬何許。 門外蒼官千百輩,盡堂堂、八尺須髯古。誰載酒,帶湖去。 > |
” |
— <《賀新郎 和徐斯遠下第謝諸公載酒相訪韻》>,<詩詞網> |
白話譯文
徐斯遠眉宇間的氣度風采超逸軒昂。我想您赴試就應該像王良駕馭馬車一樣輕車熟路,怎能不一試而中。我認為友人本來就不是池中之物,應該像蛟龍得雲雨一樣能夠大展宏圖。但是時機和命運的好壞還需要看天意如何。想那屈原的才華與人品就如同蘭芷一樣,卻同樣感慨時運不濟,何況是我們這樣的人呢。
主考官就像是當年左思誤評揚雄之《甘泉賦》一樣,不識徐斯遠文章之妙,以致使其落第。友人徐斯遠落第,其報國理想難以實現,就像是乘船去尋找傳說中的仙山,因其虛無縹緲,所以總是難以到達。我只是笑着指着我的茅廬問道:看看如何?謂住所外長有千百株挺拔蒼健的松柏,他們也都隱居山林,尚未得志。勸解友人暫時載酒帶湖、樂而忘憂。
作品鑑賞
起韻先以一單句,勾勒出友人超逸軒昂的精神風采,是為起端定性,為下文的當遇而不遇張本。接韻順勢而下,寫自己當初以為他的出試,就像善於駕車的王良駕着駿馬拉着的車子上路一樣,既是輕車熟路,想是必然高中。三韻再行渲染鋪張,表明自己曾以為友人此番出試,定如暫時蜷縮於池中的蚊龍將要得雨一樣,騰飛指日可待,高中是必然之勢。在以王良和蚊龍為比,作了這樣盡情的渲染之後,四韻忽然一跌,以時命猶待天意為辭,暗示出朋友的落第事實和落第的原因。這原因不是因為文才不足,而是因為時命不濟。五韻以屈原猶且不遇為喻,表達他對友人落第的寬慰和不平感。
屈原是個蘭佩芳菲即品性高潔、才華過人的古代志士,他猶且無人過問,懷抱冷落,為此曾經激憤地向重華(舜)陳辭,那麼友人的不遇豈不分所該當?這裡的用典,既包含着詞人對天下才士收場一例淒涼的悲憤感,又表達了他以重比輕、要友人看輕自己的落第的用意。上片末韻,由屈原和友人的不平遭遇而來,寫出了他的同情式的理解。這裡的"空"字、"共誰語"的反問,包含着濃烈的感情,表達的是才人在歷史上總不得志的鬱悶和孤獨感。這是一石三鳥,既寫出了落第友人的當下感受,也兼點出了屈原的感受,還隱含着詞人自己的生命感受。
過片由己及人或者不如說由朋友及於考官,表達他對於考官無才乏學,埋沒人才的諷刺。詞人用"兒曹"稱呼他們,就有鄙視之意。又以"揚雄賦"來形容友人妙文,措辭之間,褒貶立見。接韻諷刺考官看到友人妙文而不識其妙。反而覺得它很可怪。並判友人落第的無才無識。三韻運用典故,表明因為落第,友人的理想變成了可望而不可及之境的大恨。這裡的典故運用幾於妙化:事實的滄溟即大海可以象徵人生的大海;海上三山望之在前、即之在下、尋訪者被"風引船回"的神話,可以象徵人對於理想追求的難以實現;人對於理想的仰望與被阻絕,與訪求三山之人終究不得接近三山的情形相同。
同時,這個典故特別能說明友人下第後的心理感受。四韻與上片四韻一樣,在盡情地鋪張後一筆掉轉,形成詞情的跌宕起伏。它一筆寫出了友人抖落悲哀和悵恨、抖落人世浮塵而襟懷高朗、沖淡的新狀態。這是一個擺落塵網、歸心自然的高人散士的神態。"笑指"一詞,猶為傳神。以下由此引發,一氣直下,仿佛久郁的心胸豁然開朗似的,寫出友人歸心帶湖、載酒忘憂的風采。"門外"一韻,人與境諧。其門外千百株高大、古老的蒼松翠柏,與門內不阿附屈曲的堂堂鬚眉,形成了異類同情的互喻。詞首"逸氣軒眉宇"的友人形象,再次得到了呼應。同時,松柏環聚的處所,也是幽人雅士的隱身之地,這就顯出了友人淡泊功名的趣味。結韻暗扣題面"謝諸公載酒相訪",以邀請朋友們來到這門外有松柏、門內有高士的清幽帶湖飲酒作樂,歸結全篇。
全詞表達出對友人落第表示安慰。雖然疊用典故,卻貼切順暢,全無堆砌累贅之感。風格鬱憤舒放。
簡介
辛棄疾[2] (1140年5月28日-1207年10月3日),原字坦夫,後改字幼安,號稼軒,山東東路濟南府歷城縣(今濟南市歷城區遙牆鎮四鳳閘村)人。南宋豪放派詞人、將領,有「詞中之龍」之稱。與蘇軾合稱「蘇辛」,與李清照並稱「濟南二安」。
辛棄疾生於金國,少年抗金歸宋,曾任江西安撫使、福建安撫使等職。著有《美芹十論》、《九議》,條陳戰守之策。由於與當政的主和派政見不合,後被彈劾落職,退隱山居。開禧北伐前後,相繼被起用為紹興知府、鎮江知府、樞密都承旨等職。開禧三年(1207年),辛棄疾病逝,年六十八。後贈少師,諡號「忠敏」。 [3]
辛棄疾一生以恢復為志,以功業自許,卻命運多舛、備受排擠、壯志難酬。但他恢復中原的愛國信念始終沒有動搖,而是把滿腔激情和對國家興亡、民族命運的關切、憂慮,全部寄寓於詞作之中。其詞藝術風格多樣,以豪放為主,風格沉雄豪邁又不乏細膩柔媚之處。其詞題材廣闊又善化用典故入詞,抒寫力圖恢復國家統一的愛國熱情,傾訴壯志難酬的悲憤,對當時執政者的屈辱求和頗多譴責;也有不少吟詠祖國河山的作品。現存詞六百多首,有詞集《稼軒長短句》等傳世。[4]
視頻
參考資料
- ↑ 《賀新郎 和徐斯遠下第謝諸公載酒相訪韻》 詩詞名句網
- ↑ 辛棄疾簡介 古詩文網
- ↑ 辛棄疾文武雙全,才華蓋世,為何成了大宋朝最鬱悶的人 快資訊發布時間;2020-08-15
- ↑ 「辛棄疾」詩詞全集(816)首) 詩詞名句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