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賀禮的變遷(楊步輝)

賀禮的變遷
圖片來自免費素材圖片網

《賀禮的變遷》中國當代作家楊步輝寫的散文。

目錄

作品欣賞

賀禮的變遷

賀禮是中國傳統禮儀中的一種文化。賀禮也稱隨禮、隨份子、湊份子。我國廣大農村都有隨禮的習慣,每逢村里人或親朋好友婚喪嫁娶、生日祝壽,人們都會前往幫忙、隨禮。特別是農村姑娘、小伙結婚,是人生中的大事,主人家都很重視,結婚前幾天就採買肉、菜等喜宴用品,打掃庭院,布置新房,發喜帖,忙忙碌碌好不熱鬧。主人家在婚禮當天會邀請村里關係好的人家和鄰里親朋,每戶人家也都會派至少一個代表來寫賀禮,吃酒席,全村人藉此機會熱鬧一下。按照時尚的話來說,有點像農村版的「Party」。

去年夏天,母親因病去世。在整理母親的遺物時,我發現了壓在箱底的一摞厚紙,打開一看,是我家各個時期的禮薄。有父母親結婚的,有大哥十二歲生日的,有大哥、大姐結婚的。從這幾本時間不同,紙張不同,內容不同的禮薄中,我看到了農村賀禮在社會生活中的變化,也反映了時代的變遷和發展。

第一本禮薄是1964年4月6日父母親結婚時的禮薄。這是一本老式的筆記紙裝訂成的,紙質已發黃,發脆。我小心翼翼的打開,仔細翻看了每一頁,每一行。透過近60年的時光,我仿佛看到了父母親當年結婚時儉樸、熱烈、喜慶的場面。當時農村社會發展水平較低,人民生活水平也很低,結婚賀禮也不高:「張月林,喜禮洋壹元;楊應程,喜禮玉茭叄升;楊栓柱,喜禮玉茭叄升;化宜清,喜禮洋壹元,仁義喜禮伍角;楊起雲,喜禮玉茭貳升;楊日升,喜禮洋壹元,仁義禮香皂一塊…」當時農民手中缺錢,物質極度匱乏,每遇村人婚喪嫁娶,貧困家庭只能以自家種的玉茭作為禮物隨份子。禮薄的最後一頁寫明了這次婚禮的收入:「應收大洋叄拾柒元伍角整,襪子壹雙,香皂貳塊,中堂畫壹付,玉茭四斗四升」。

第二本禮薄是1978年5月15日,大哥十二歲生日禮薄。這個禮薄是用32K學生作業本的三張紙裝訂而成的,當時的賀禮也不高:「化宜春,圐圙壹個,大洋壹元;張貴元,大洋壹元,鎖壹把;史全中,圐圙壹個,大洋伍角;陰來水,餅乾貳包,褲子壹條;楊世發,圐圙壹個,大洋貳角…」。從這本禮薄中,能看出在1978年的山西農村,人們的生活還不富裕,但與1964年相比,已經、白面(圐圙是用白面蒸的),也有了餅乾等較稀罕的食品,賀禮中也不再有玉茭了,與過去相比已有了明顯的發展。這裡需要特別說一說「圐圙」這個東西了。圐圙音「kulue」,是山西省特有的一種古老民俗麵食,形狀為圓環狀,相當於「長命鎖」,上有石榴、佛手、桃子、老虎等面朔,在幼兒滿月、三歲生日、十二圓鎖,孩子的外婆、舅舅家要蒸「面圐圙」,並在喜宴開始前舉行套面圈的儀式,以期盼孩子長命百歲,吉祥如意。

第三本禮薄是1992年農曆臘月初六,大姐結婚禮薄。這個禮薄是用大紅紙裁開裝訂的,格式比較規範,賀禮的數量也有所上漲:「楊光時,喜禮洋壹拾元,人事洋壹拾元;楊振勝,喜禮洋貳拾伍元,人事被面壹塊;陰拴保,喜禮洋叄拾元,人事褲子壹條…」。1992年,農村市場供應已很豐富,人們不再為吃、穿發愁,口袋裡也有了錢,最高賀禮已由1978年的「大洋壹元」變成叄拾元,也有了市場上售賣的現成衣服,巿場繁榮,人民幸福。比1978年自己做的隨禮「褲子」進步了一大截,無論從面料款式還是質量看,已不是一個級別了。

第四本禮薄是1994年臘月二十大哥結婚禮薄。這個禮薄是印刷精美的專用結婚禮薄,漂亮、大氣,紙質也好,透着一種喜慶的氣氛。這時的賀禮也比兩年前有所上漲:「陰克華,喜禮洋壹拾元;陰拴保,喜禮洋柒拾元;楊光時,喜禮洋壹佰元…」。最高賀禮也由1992年的叄拾元漲到了壹佰元。其時,有的地方已形成了專業的婚慶市場,餐飲、攝像、主持、婚慶用品、樂隊等一條龍服務。社會在發展,市場在變化,賀禮也一步步水漲船高,讓人反應不過來。

四本禮薄反映了農村四個階段的發展變化,賀禮的不斷變化也反映了時代的發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現在的賀禮,壹佰元已是最少的了,一般二、三佰元,四、五佰元,上千元也很常見,有的賀禮甚至高達上萬元。賀禮也由傳統的現金升級為微信紅包,發送賀禮方式更方便、快捷,手指一動即可送出賀禮,送出祝福。

隨着社會的發展,賀禮的名目越來越多,風氣越刮越烈,波及面越來越廣,花樣不斷翻新,讓人真有些難以應付。結婚要隨禮,死人要隨禮,孩子滿月要隨禮,老人做壽要隨禮,喬遷要隨禮,開業要隨禮,孩子上大學、上高中也要隨禮,過生日、再婚再嫁…,名目繁多。

隨着賀禮次數的增多,人們逐漸感到賀禮不是在增進友誼和情感,好像是在相互交易着什麼,賀禮似乎也變了味。你送他,他送你,搞的大家頻繁吃着「自助餐」,自己花錢吃自己的飯,互相浪費了金錢。主客雙方都不願意這樣,但礙於面子,沒有人願意捅破這層窗戶紙,然而隨禮的現象愈演愈烈,大有一發不可收拾的跡象,有的地方隨禮現象嚴重到把半個月的工資都隨了出去。因此,狠剎農村婚喪大事大操大辦,堅決改掉浪費、攀比歪風,是當前鄉村振興的又一重要課題。[1]

作者簡介

楊步輝,山西省沁源縣人。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