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贾惜春的身世和命运

红楼梦贾惜春又是一个怎样的人物呢?

《红楼梦》是我国著名的小说之一,小说中塑造了不少女子的形象。而贾惜春则也是小说中的人物之一。

目录

贾惜春的身世和命运

   对于贾惜春这个人物的描写,在红楼梦中她的出场次数与其他人相比较并不多,然而从小说中对于惜春的描写,我们还是能从中对于这个人物有相关的了解。红楼梦中的贾惜春自小便不在自己的父母身边长大,虽然自己的身份是一个小姐,然而因为在成长的过程中没有至亲父母在旁,致使贾惜春的性格有些“冷”,似乎缺少了贾家其他几位小姐表现出来的真性情。贾惜春的“冷”表现在大观园发生抄检的一夜,她对一直伺候自己丫鬟入画的不信任,对于丫鬟的求救漠不关心,更甚者还将丫鬟赶了出去。红楼梦贾惜春最终是出家为尼,从此与青灯为伴,贾惜春有这样的结局其实也不奇怪,因为惜春自小的成长环境所造成。当贾惜春逐渐长大时,贾府已经是呈现出了一片没落的景象,而自己的三个姐姐的命运又让自己对现实生活产生了逃避的想法。《红楼梦》中,贾惜春擅长画画,曾在贾母的授意之下,绘有《大观园行乐图》,她的才能也不能小视。或许是经常与妙玉相交,在目睹了贾府的衰败之后,贾惜春执意出家。

红楼梦中贾惜春的结局不禁让人为其惋惜,一个风华正茂的女子却心如死灰,终身与青灯为伴。

贾惜春的身世和命运介绍 惜春出家时多大

   贾惜春,贾府中排行最小的一位小姐,她擅长绘画,参加诗社,是大观园中的才女之一。那么小说中对于贾惜春的身世和命运又作了什么样的安排呢?

提起贾惜春的身世和命运,其实有些坎坷,惜春虽然姓贾,却不是荣国府正儿八经的小姐,而是宁国府的小姐。惜春的母亲在小说中没有名字的记载,只知道她母亲在她幼年之时便已离世,父亲在观中修道,贾母怜及惜春一人无父母在旁,便将她接来荣国府,与府中姐妹一同成长。贾惜春的身世和命运不禁让人感叹,其实大户人家的小姐也有许多不如意的事情。寄身在他人屋下,使得贾惜春自小便性子冷淡。既然谈及了贾惜春的身世,那么贾惜春的命运小说中又作了何种安排呢?贾惜春最后选择了与青灯为伴,她在看尽了贾府的衰败以及贾府姐妹的不同命运后,对生活充满了轻视,她为自己选择了出家的结局,或许可以说是厌恶了生活的表现,或许不少读者对于贾惜春的命运被如此安排有些惋惜,但其中小说中有些细节便已暗示了惜春的命运最终会是与青灯为伴,例如,惜春平日里与妙玉最为亲近;在出灯谜之时,又独独出了一个与“佛灯”有关的灯谜。

贾惜春的身世和命运最终为读者惋惜,但惜春最终能与青灯相伴,其实也是她对自己命运的抗争。大家小姐最后常伴青灯应该也是对社会批判的一种态度吧。

贾惜春,《红楼梦》中贾家唯一一位出家的小姐。惜春之所以出家与她所经历的一切有关,贾府的衰败以及姐妹们的结局让她对尘世心生厌倦。那么我们能否从小说中得知贾惜春出家时候多大呢?

细读小说的人不难发现,其实贾惜春在小说中的描写并不多,与其他人相比较可谓少得可怜。贾惜春的年龄在书中并没有详细的记载,那么后人也根据书中的一些点滴记载进行了一些推测,宝玉是探春与惜春的哥哥,年龄自然是比她们两人大。宝玉的年龄在十八九岁左右,探春应该在十六七岁左右,因而后人推断惜春出家的时候年龄应该在十五岁左右。然而这些仅仅只是后人的一些猜测,但是我们从小说的第一百一十七回和第一百一十八回中的描述,不难看到惜春出家是在妙玉被贼人掳走之后所发生的事情,那么贾惜春出家时候多大呢?

贾惜春出家在其判词中便已能够猜到一二,而且贾惜春在小时候甚至曾与人开玩笑说“要剪了头发去做姑子”,贾惜春可以说是与佛有缘,但是真正让她下定决心出家的是世间的冷淡。试想一下,一个风华正茂的女子,谁会愿意脱下一身锦衣,从此与青灯为伴,贾惜春下了这样一个决定,是在她看透了社会的寒凉与人情的冷淡,她不愿意继续呆着这红尘中遭受折磨,这才选择在自己风华正茂的时候出家。

虽然读者无法从小说中获知贾惜春出家时的具体年龄,但是可以肯定的是贾惜春出家之时正是一个姑娘家风华正茂之时。

贾惜春判词

贾惜春,《红楼梦》中的人物之一,她虽不及探春办事果断,可却也有自己本身的特点,她性子冷,不合群,却画得一手好画。那么在《红楼梦》中又给了这位奇女子贾惜春判词是什么样的呢?

在正册判词中,画有这样一幅图,图上是一座寺庙,寺庙里有一位女子在翻阅佛经,其判词说道:勘破三春景不长,缁衣顿改昔年妆。可怜绣户侯门女,独卧青灯古佛旁。这便是小说中贾惜春判词,贾惜春的判词向读者们暗示了惜春今后的命运。判词的第一句话,“三春”指的是贾府中除了惜春外的另外三位小姐,暗示她们最后的遭遇悲凄。的确如此,元春离世,迎春受夫婿折磨,而探春则远嫁他乡。“景不长”字面上的意思是春天的时间已经不长,也暗示了贾府繁荣的日子即将离去。第二句话则说的是尼姑所穿的衣服更换下了昔日里华美的锦服。从这两句话便可以看出惜春在亲眼见到了自家姐姐的遭遇后,决意出家为尼。判词的最后二句话,对惜春这名女子表示惋惜,更是向读者道明了贾惜春最终的命运,从此青灯在旁,陪伴在佛像之侧。其实,贾惜春的判词只是道出了惜春最后的归宿,但惜春之所以会选择与青灯为伴,只因经历了贾府的衰败与见证了姐姐们的遭遇所致。可怜一代侯门女最终与青灯为伴。

贾惜春的判词简单地向读者点明了惜春的一生。[1]

曹雪芹

曹雪芹(约1715年5月28日—约1763年2月12日),名霑,字梦阮,号雪芹,又号芹溪、芹圃,中国古典名著《红楼梦》的作者,祖籍存在争议(辽宁辽阳、河北丰润或辽宁铁岭),出生于江宁(今南京),曹雪芹出身清代内务府正白旗包衣世家,他是江宁织造曹寅之孙,曹顒之子(一说曹頫之子)。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幼子夭亡,他陷于过度的忧伤和悲痛,卧床不起。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除夕(2月12日),因贫病无医而逝。关于曹雪芹逝世的年份,另有乾隆二十九年除夕(1764年2月1日)、甲申(1764年)初春之说。[2]

参考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