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探春是康熙之女
賈探春——康熙之女
才自清明志自高,生於末世運偏消。清明涕泣江邊望,千里東風一夢遙!
她,是《紅樓夢》小說中賈家三小姐;她,是賈政與妾室趙氏的女兒;她,是「元、迎、探、惜」(諧音:原應嘆息)四姐妹第三;她,是小說主人翁賈寶玉同父異母的妹妹、三公子賈環的姐姐;她,是賈探春!
「削肩細腰,長挑身材,鴨蛋臉兒,俊眉修眼,顧盼神飛,文彩精華,見之忘俗」(見小說第三回),這是探春初出場時,作者對她外型的描述。怎樣一個飛揚的女子!探春雖為庶出,但在賈家眾姐妹中,卻最是光芒四射、才華出眾。探春惺鹿稀⑿願襝拭鰨兄問樂擰⒔y御之能,在小說第五十六回「興利除宿弊」里,她大刀闊斧地對大觀園進行開源節流、興利除弊的改革;在鳳姐等眾人抄大觀園時,她敢於反抗,有勇有謀;在四十六回為王夫人辯屈時,她心思縝密、聰慧過人;這樣一個令人「見之忘俗」、「顧盼神飛」的女子,也難怪王夫人疼她一如已出,並委以重任令其管家了,而紅樓小說中眾人對她的評價則是——「帶刺的玫瑰」。好一朵帶刺的玫瑰,在大觀園中綻放着自己奪目的光彩!
而這個在小說中連王熙鳳都「單懼她五分」的女子,她的歷史原型是誰呢?
目錄
賈探春是康熙之女?
說到她,不得不先從她同父異母的哥哥——賈寶玉開始說起。
賈寶玉,他的人物原型,蔡元培先生早有論證:「寶玉者,傳國璽之義也,即指胤礽……是胤礽(即允礽)生而有為皇太子之資格,故曰銜玉而生。」(蔡元培《石頭記索隱》),寶玉,如寶似玉,何其堅,何其貴?而在小說中,與寶玉同輩份的一代,所取的名字有:珍、珠、璉、環、琮、瑞、璜、瓊等,均為玉字旁,名字里都是一單王字為邊旁,惟有「寶玉」二字系雙王字,為何?因為作者要表達一種蓄意:「賈寶玉」是王中之王,也就是儲君之意!「寶玉」二字當是得大寶之喻!其實,「寶玉」的「寶」字便有得大寶之意,此點可由乾隆的嗣位之說來旁證:「雍正封弘曆(乾隆)為『寶親王』,這封號被《清高宗實錄》監修總裁官慶佳等解釋為將授大寶的表示……所謂『寶』,就是將有大寶——玉璽」(見馮爾康先生著《雍正傳》第553頁),可見在小說誕生的清代,「寶」字是可有此深意的!是以,小說中男主人翁胸前掛着的那塊由他胎帶來的「寶玉」,其實正是代表了他生來就有的皇太子身份!所謂的含玉而生,正是指一生下來就俱有了這種得大寶的資格,即賈寶玉人物原型的儲君地位是與生俱來的!
再看,小說第二十五回有寶玉被馬道婆施巫術而中魔,並因此險些丟了性命。這場幾乎要了寶玉命的鎮魘事件與康熙帝一廢太子中的鎮魘事件有着驚人的相似!
歷史上,康熙皇帝因覺得自己的二兒子——當時的皇太子胤礽(後為避諱雍正名,改為允礽)暴戾淫亂,行為不端,最讓他無法忍受的是發現胤礽在帳篷外偷看自己,似有意行刺,等等「惡行」促使康熙帝於康熙四十七年(公元1708年)一廢太子。在一廢太子後不久,康熙得知有其他皇子施巫術鎮魘皇太子胤礽,於是他認為太子的種種不端行為,都是因為受巫蠱之術鎮魘的原故。在一廢太子的第二年也就是康熙四十八年,康熙皇帝復立胤礽為皇太子。皇太子胤礽這樣一個死裡逃生的經歷,與小說中賈寶玉被魘幾欲死去後又得救是一樣的,都是不幸之中的大幸。小說在寶玉得救後的緊跟着的一個章節里,就借馮紫英之口說出——「這一次大不幸之中卻有大幸」(二十六回),其實也正是在暗指這次廢太子的驚天事件(廢太子事件與寶玉被魘之關聯在蔡元培先生的《石頭記索隱》中有具體的論證)。
另,小說中第四十三回有「那老姑子見寶玉來了,事出意外,竟象天上掉下個活龍來的一般」,此間用「龍」字來形容寶玉,可見其身份。
而這個以「龍」為喻的賈寶玉,在小說第三十三回「不肖種種大承笞撻」中,其父賈政打寶玉那一節也有暗隱廢太子事件!小說第三十三回,賈政一邊打寶玉一邊訓斥來勸的眾人:「你們問問他幹的勾當可饒不可饒!……明日釀到他弒君殺父,你們才不勸不成!」,這裡,賈寶玉的父親賈政說出了毫無根由的四個字——「弒君殺父」!這四個字在這裡說出,是不是太嚴重了?在小說里,寶玉被打有兩個原因:一是「流蕩優伶」,二是「淫辱母婢」。這兩個原因再怎麼也不能和「弒君殺父」聯繫到一起呀!那,作者為什麼讓這位父親說出「弒君殺父」這樣的話呢?真的只是賈政氣急之語嗎?不!不是!在歷史中,康熙一廢太子時,曾言:「朕不卜今日被鴆、明日遇害,晝夜戒慎不寧。」意思是說,他不知道是今天被皇太子下毒,還是明天被他殺害,所以白天黑夜都十分戒備不得安寧。這裡說的也正「弒君殺父」這一意思!同樣也是一個父親在對兒子的血淚訓斥,一如小說中寶玉父親對寶玉「弒君殺父」的斥責。另,康熙皇帝宣布太子罪狀中有「不法祖德,……暴戾淫亂」,「暴戾淫亂」的指責又如小說中賈政暴打寶玉起因之一的「淫辱母婢」。這些驚人的相似不是巧合,而是作者苦心的安排!
更有四川大學張放教授對寶玉人物原型的觀點,在此引用。張先生認為,歷史上的允礽,小名叫「保成」,因為他是二皇子,所以在宮中也是位「保二爺」,而這個「保二爺」允礽就是小說中的「寶二爺」。
無論是「保二爺」 與「寶二爺」 的近音,還是賈政打寶玉時說出的驚人之語——「弒君殺父」,以及皇太子被鎮魘事件與小說中寶玉被魘事件的雷同,等等都讓我們知道,小說中賈寶玉的人物原型正是康熙第二子——廢太子允礽(即胤礽)!
現在,再來看看小說中史湘雲對寶玉的稱呼——「愛哥哥」,這只是一個小女孩兒的口齒不清麼?不是,其實這個「愛哥哥」應看為——「愛新覺羅哥哥」,既賈寶玉人物原型姓愛新覺羅,所以被稱為「愛哥哥」,而這個湘雲口中的「愛哥哥」就是愛新覺羅·允礽。
上面說賈寶玉是康熙第二子——愛新覺羅·允礽,那么小說中賈寶玉同父異母的妹妹——賈家三小姐賈探春又是誰呢?我們來細看:
小說六十三回,眾人玩「占花名兒」的遊戲時,探春占得一枝杏花,並注有:「得此簽者,必得貴婿,」以至「眾人笑道:『……我們家已有了個王妃,難道你也是王妃不成。大喜,大喜。』」而在小說第三回暗指探春命運的詞為—— 「一帆風雨路三千,把骨肉家園齊來拋閃。恐哭損殘年,告爹娘,休把兒懸念。自古窮通皆有定,離合豈無緣?從今分兩地,各自保平安。奴去也,莫牽連。」從此二點不難看出,探春遠嫁他方,後與父母兄弟分離,命運如斷了線的風箏一樣。
說到風箏,小說中也正是用風箏來喻這位賈家三小姐——賈探春的。
小說二十二回,賈探春做了一個謎語,謎面是:「階下兒童仰面時,清明妝點最堪宜。遊絲一斷渾無力,莫向東風怨別離。」這個謎語由賈政解出,謎底就是「風箏」。小說七十回又有眾人放風箏玩樂時,探春放的是個「鳳凰」形狀的風箏,而且「探春正要剪自己的鳳凰,見天上也有一個鳳凰…… 那喜字果然與這兩個鳳凰絞在一處……誰知線都斷了,那三個風箏飄飄搖搖都去了。」其實這「喜」字風箏,正是應了探春「占花名兒」時,眾人所言的——「大喜,大喜」,可見小說中這個探春放風箏的情節,其實是暗隱了她的婚事的。也就是說,她會如斷了線的風箏一樣,遠嫁他方,而將「骨肉家園齊來拋閃」。同樣在七十回中,探春還與寶玉合作了一首《南柯子》的小詞,探春作了前半闋詞,她作的是——「空掛纖纖縷,徒垂絡絡絲。也難綰系也難羈,一任東西南北各分離」,其實這半闋詞的意思是講柳條雖然如縷如絲,卻難系住柳絮,只好一任分離了。這半闋詞依然是在暗喻她的命運的,這個「才自清明志自高」的女子,最終是遠嫁他方,與骨肉親人「東西南北各分離」了。
那,探春到底遠嫁到了什麼樣的人家呢?前面說「風箏」隱指她的命運,而小說中她放的風箏正是「鳳凰」形狀。鳳凰,在古代可是帝王之妻的意思,由此可見,她嫁的正是帝王之家,再聯繫小說「占花名兒」時眾人對她的戲言,可知她會如眾人所言,「得了貴婿」當了「王妃」,成為鳳凰!
說了這些個探春的命運,那她的人物原型到底是誰呢?
她正是康熙帝第三女——固倫榮憲公主!
小說中賈探春行三,是個賈府的「三小姐」,是賈寶玉同父異母的姐妹,而固倫榮憲公主也是康熙的第三女、太子允礽(賈寶玉)的同父異母的姐妹。
前面我們已經提到賈寶玉為康熙第二子——廢太子允礽,而康熙皇帝的第三子為愛新覺羅·允祉,第三女則為——固倫榮憲公主,這康熙皇三子與皇三女為一母所生,他們的母親是康熙的庶妃——馬佳氏,馬佳氏共育五子一女,而得已存活下來的,只有這一兒一女!再看小說,小說中賈府的三爺與三小姐也是一母所生,他們的母親則是賈政的妾——趙姨娘,這小說中的三爺與三小姐和歷史上的皇三子允祉與皇三女固倫榮憲公主一樣也是庶出、同樣也是一母所生的姐弟關係!這是不是太巧合了?我們從賈寶玉的皇太子允礽身份,可得出其父賈政的康熙帝身份,再聯繫小說,就不難看出——三小姐賈探春正是庶妃馬佳氏所生的皇三女固倫榮憲公主!
這位公主,她的婚姻命運會不會和小說中隱指她的探春的婚姻命運是一樣的呢?讓我們來看看這位皇三女固倫榮憲公主的婚姻命運吧。
不過,要看這位清朝公主的婚姻命運,得先了解一下當時清朝皇室的滿蒙聯姻情況。
在清代,滿蒙聯姻是清帝籠絡蒙古的重要措施:
清朝皇帝掌握着皇室及宗室王公子女的婚配權,以指婚的形式決定他(她)們的婚姻……皇女、皇孫女及宗室王公的女兒,則由皇帝(或太后)擇取八旗及蒙古王公的適齡俊秀子弟,指配聘嫁。滿族帝王之家的這種指婚制,從清入關前一直實行到清末……指婚制,保障了滿族皇家與蒙古各部領主王公貴族持續性的長期聯姻,總計入關前後的整個清朝,滿蒙聯姻達586次……滿族皇家出嫁給蒙古的女子多達430名。(摘自杜家驥《清朝的滿蒙聯姻》)
而事實上,許多人是不願遠嫁蒙古的,這可以從乾隆時,皇帝不得不「對指婚制度進一步完善正規」上看出,因為當時有些親王為避女兒遠嫁,而「將女兒隱匿不報,提前私聘與京城旗人」(摘《清朝的滿蒙聯姻》)。由此可見,遠嫁到蒙古不是一件令人高興的事情,反而是件令當事人痛苦並且極力躲避的事兒。這也正是為什麼暗指探春遠嫁的命運的畫中,有「一隻大船,船中有一女子掩面泣涕之狀」這樣的畫面,試問哪家女兒願意「將骨肉家園齊來拋閃」,遠嫁他方?是以,如何不哭!
在當時這樣一個滿蒙聯姻的歷史背景之下,康熙皇三女固倫榮憲公主也同樣無法逃脫被指婚遠嫁的命運。康熙三十年(1691年),她受父命,被指給了蒙古巴林部札薩克多羅郡王鄂齊爾的次子——烏爾袞。出嫁時公主年方十九歲,烏爾袞時年二十二歲。在康熙四十三年(1704年),額附烏爾袞嗣封王爵,是以,這位公主同時也成了一位王妃。她就是小說中拋閃家園,遠嫁他方,成了「王妃」的賈探春!
而小說六十三回占花名時,眾人在賈探春抽得的是——「必得貴婿」後,笑言的:「我們家已有了個王妃,難道你也是王妃不成」,這句話里明顯地告訴我們:「家」里已經有了一個「王妃」了。
那,這「家」里已有的王妃又是誰呢?
其實,這個「我們家已有了」的「王妃」指的正是皇太極第五女——固倫淑慧長公主。這位公主與順治一樣,同為孝莊文皇后所親生,所以固倫淑慧長公主同時也是康熙皇帝的親姑姑,而康熙皇三女固倫榮憲公主,則是她的侄孫女。這位固倫淑慧長公主的侄孫女下嫁的又正是她的親孫兒——烏爾袞!額附烏爾袞是這位皇太極第五女固倫淑慧長公主與色布騰王爺的長子鄂齊爾的兒子。當康熙皇三女出嫁時,皇太極第五女固倫淑慧長公主尚健在。這小說中指的「已有的王妃」正是色布騰王爺的妻子——固倫淑慧長公主!
小說第七十回,眾人放風箏時,探春的鳳凰風箏與外面一個鳳凰風箏相繞,而又與一個「喜」字風箏相纏,原文是:「只見那鳳凰漸逼近來, 遂與這鳳凰(探春的風箏)絞在一處。眾人方要往下收線,那一家也要收線,正不開交,又見一個門扇大的玲瓏喜字帶響鞭, 在半天如鐘鳴一般,也逼近來。眾人笑道:『這一個也來絞了。 且別收,讓他三個絞在一處倒有趣呢。』說着,那喜字果然與這兩個鳳凰絞在一處。三下齊收亂頓,誰知線都斷了,那三個風箏飄飄搖搖都去了。」
這雙「鳳」與「喜」字風箏相纏,而後斷線遠去,其實正是暗指兩位公主的大婚與遠嫁。這個小情節暗指了祖孫兩代公主——固倫淑慧長公主與固倫榮憲公主,同樣嫁入了蒙古巴林部,而且都做了王妃,她們有着同樣的、如同鳳凰般的「母儀」地位。
而小說中,賈探春是寶玉的同父異母的妹妹,其實,非妹,而是姐也(在皇女中排行第三的固倫榮憲公主為皇二子允礽的同父異母的姐姐,同時是皇三子允祉同父同母的姐姐)。這樣的安排,只不過,是作者善用的隱藏手法而已。
探春與榮憲公主同樣遠嫁的命運,以及同樣的庶出,甚至在眾姐妹中的行三,以及同樣也有一位在眾兄弟中也行三的同父同母之親弟,都是作者為了讓我們知道,賈探春的人物原型正是——康熙三女固倫榮憲公主!而其弟賈環的人物原型則是——皇三子允祉。由此可看出,小說中賈環賈探春的母親、賈政的妾室——趙姨娘,其實正是康熙帝的庶妃——榮妃烏佳氏。
在歷史上,這位皇三女固倫榮憲公主也如小說中的賈探春一樣,是位有膽有識、精明聰慧、處事果斷的女子。歷史中的榮憲公主在蒙古深受愛戴,在當時,額附烏爾袞時常出征,而公主,不以兒女私情為念,「固倫榮憲公主為帶挈能夠社稷着想,每次都親自送額附出戰。」而由於其夫的時常出征,「這樣旗內的政務都落在榮憲公主身上。」那麼她處理事務如何呢?「榮憲公主處理旗內政務十分謹慎,不敢稍怠。每事必親自過問,發布指令必簽張押印,至今公主水晶印章保存在巴林博物館。」在公主執事中,有個相傳已久的審案小故事——「公主處事公平,疾惡如仇,在巴林流傳着巧審右梅林一段佳話。傳說……一日,公主到旗內查干坤兌一帶視察下情,聽說右旗梅林侮辱了一個平民的女兒,公主十分氣憤。但為了弄清此事,令王府衛丁將右梅林緝捕歸案。公主心想,若是我審,他必不肯直說,於是讓那個地方的坤都達審理。右梅林自恃甚高,根本不把坤都達放在眼裡,讓坤都達把那個女子找來,當面調戲,並當眾述說姦污女子的事情,喝問誰人敢管。右梅林正大耍威風喧鬧之時,榮憲公主從後面出來,喝令鞭一百,罰銀千兩九九牲畜,向受害者賠禮道歉,先行革運去官爵,再上報朝廷。公主此舉,大快人心。自此以後,大小官吏不敢為非作歹,旗內大事小情悉聽公主指揮。」從這個小事,可以看出這位榮憲公主處事果斷、有智有謀,在另一個相傳下來的故事裡,就更可以看出她以大局為重的政治家風度與胸襟了,「公主下嫁的第三年鄂齊爾王爺去世,在誰承襲扎薩克的這一件事上旗之上下有過爭論。鄂齊爾有三子,長子那木德格,在鄂齊爾去世那年已三十一歲,次子是烏爾袞,三子名字叫桑利達。按照正統承襲應是長子,但是烏爾袞身為額附,理應由他來擔當,且烏爾袞有戰功,才貌雙全智勇過人,人們都希望容納感烏爾袞襲爵任巴林右旗第三世扎薩克。據說公主在這一點上明智克己,極力勸說台吉和旗民,並在上報朝廷承襲的文書上劃掉了烏爾袞的名字,換上那木德格的名字。這一舉動一時為之稱頌。」(此段引號中內容皆摘自和倫著《更締婚媾以垂永好》一文),有關這位公主的傳說故事還有很多,相傳許久,許多故事也未必就是原來的全貌了,但公主足智多謀與卓越才幹卻一直留在了蒙古人的心裡。
這樣一位公主,一位「才智清高志自明」的女子,她遠嫁異族,成就了滿蒙兩族的和平共處,完成了其父交給她的「備邊防,合內外之心,成鞏固之業」的政治任務,同時,又成了一位受族人愛戴的王妃。在她的御賜碑文中,這樣讚美她:「奉苹藻以流徽,無慚婦道;協珩璜而著美,克盡母儀。」而其父康熙帝對她的評價是「公主克誠克孝,竭力事親,諸公主中爾實為最。」這個在當時康熙的諸公主中之最的女子,一如小說中賈府眾小姐之最的賈探春!
榮憲公主,因婚姻遠離家園、遠離骨肉至親;又因婚姻成就兩族交好,為父兄完成「鞏固之業」。可以說,她的一生是幸福完整的。再看小說中的賈探春,這個賈府賈姓小姐中最有才華、最有魄力的女子,她的命運在紅樓諸女子中,卻也是最好的。賈探春,即固倫榮憲公主,她的卓越才情,她的高遠志向,她的精明能幹,她的果斷心機,她的鮮明個性……都隨着《紅樓夢》的小說,永遠地被記載下去了,這也正是小說作者寫此書的目的之一。小說作者自雲「忽念及當日所有之女子,一一細考較去,覺其行止見識皆出我之上」,是以,他不願這些行止出眾的女子們被歷史的年輪無情拋下,亦想藉此書使「閨閣昭傳」。而小說中描寫的眾多女子,雖然作者不能言明其真實姓名,但她們鮮活的個性、精彩各異的思想卻和這部偉大的小說一起「聞世傳奇」!
這些鮮活的人兒,她們如風箏一般遠去了,但她們又似乎從未曾離去!她們一顰一笑、一言一語,她們的行止見識、聲形相貌,她們的絕世才華、獨特思想都永永遠遠隨小說一起流芳百世![1]
曹雪芹
曹雪芹(約1715年5月28日—約1763年2月12日),名霑,字夢阮,號雪芹,又號芹溪、芹圃,中國古典名著《紅樓夢》的作者,祖籍存在爭議(遼寧遼陽、河北豐潤或遼寧鐵嶺),出生於江寧(今南京),曹雪芹出身清代內務府正白旗包衣世家,他是江寧織造曹寅之孫,曹顒之子(一說曹頫之子)。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幼子夭亡,他陷於過度的憂傷和悲痛,臥床不起。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除夕(2月12日),因貧病無醫而逝。關於曹雪芹逝世的年份,另有乾隆二十九年除夕(1764年2月1日)、甲申(1764年)初春之說。[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