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資治通鑑·漢紀·楚漢相爭

資治通鑑·漢紀·楚漢相爭中漢王謂陳平①曰:「天下紛紛,何時定乎?」陳平曰:「項王骨鯁之臣②,亞父、鍾離昧、龍且、周殷③之屬,不過數人耳。大王誠能捐④數萬斤金,行反間⑤,間其君臣,以疑其心;項王為人,意忌信讒,必內相誅,漢因舉兵而攻之,破楚必矣。」漢王曰:「善!」乃出黃金四萬斤與平,恣⑥所為,不問其出入。平多以金縱反問於楚軍,宣言:「諸將鍾離昧等為項王將,功多矣,然而終不得裂地而王,欲與漢為一,以滅項氏而分王其地。」項王果意不信鍾離昧等。

目錄

原文

漢太祖高皇帝三年(公元前204年)

夏,四月,楚圍漢王於滎陽①,急;漢王請和,割滎陽以西者為漢。亞父勸羽急攻滎陽;漢王患之②。項羽使使至漢,陳平使為大牢具③。舉進,見楚使,即佯驚曰:「吾以為亞父使,乃項王使!」復持去,更以惡草具進楚使④。楚使歸,具以報項王,項王果大疑亞父。亞父欲急攻下滎陽城,項王不信,不肯聽。亞父聞項王疑之,乃怒曰:「天下事大定矣,君王自為之,願請骸骨⑤!」歸,未至彭城⑥,疽發背而死⑦。

五月,將軍紀信①言於漢王曰:「事急矣!臣請誑②楚,王可以間出。」於是陳平夜出女子東門二千餘人,楚因四面擊之。紀信乃乘王車,黃屋,左纛③,曰:「食盡,漢王降。」楚皆呼萬歲,之城東觀。以故漢王得與數十騎出西門遁去,令韓王信與周苛、魏豹、樅公守滎陽。羽見紀信,問:「漢王安在?」曰:「已出去矣。」羽燒殺信。

漢高帝四年八月,項羽自知少助;食盡,韓信①又進兵擊楚,羽患之。漢遣侯公說羽請太公②。羽乃與漢約,中分天下,割洪溝③以西為漢,以東為楚。九月,楚歸太公、呂后,引兵解而東歸。漢王欲西歸,張良、陳平說曰:「漢有天下太半,而諸侯皆附;楚兵疲食盡,此天亡之時也。今釋④弗擊,此所謂養虎自遺患⑤也。」漢王從之。

高帝五年冬,十月,漢王追項羽至固陵①,與齊王信、魏相國越②期會擊楚;信、越不至,楚擊漢軍,大破之。漢王復堅壁自守,謂張良曰:「諸侯不從,奈何?」對曰:「楚兵且③破,二人未有分地,其不至固宜。君王能與共天下,可立致④也。齊王信之立,非君王意,信亦不自堅;彭越本定梁地,始,君王以魏豹⑤故拜越為相國,今豹死,越亦望王,而君王不早定。今能取睢陽以北至谷城⑥皆以王彭越,從陳⑦以東傅海與齊王信。信家在楚,其意欲復得故邑。能出捐此地以許兩人,使各自為戰,則楚易破也。」漢王從之。於是韓信、彭越皆引兵來。

十二月,項王至垓下①,兵少,食盡,與漢戰不勝,入壁;漢軍及諸侯兵圍之數重。項王夜聞漢軍四面皆楚歌,乃大驚曰:「漢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則夜起,飲帳中,悲歌慷慨,泣數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視。於是項王乘其駿馬名騅②,麾下③壯士騎從者八百餘人,直夜,潰圍南出馳走。平明④,漢軍乃覺之,令騎將灌嬰⑤以五千騎追之。項王渡淮,騎能屬⑥者才百餘人。至陰陵⑦,迷失道,問一田父,田父紿曰「左」。左,乃陷大澤中,以故漢追及之。

注釋

①陳平:劉邦謀臣。足智多謀,銳意進取,屢以奇計輔佐劉邦定天下,漢初被封為曲逆侯。漢文帝時,曾升為右丞相,後改任左丞相。

②骨鯁之臣:忠直敢於直言進諫的屬下。

③亞父:即范增,項羽的主要謀士,被尊稱為「亞父」。鍾離昧:楚王項羽的大將。龍且、周殷:均為項羽的大將。

④捐:捨棄。

⑤間(jiàn):離間。

⑥恣(zì):放縱,沒有拘束。

①滎(xínɡ)陽:今河南滎陽西。

②患:擔心,擔憂。

③大牢具:即太牢具。盛牲的食具叫牢,大的叫太牢,太牢盛牛、羊、豕三牲,因此宴會或祭祀時並用三牲也稱為太牢。這裡用指豐盛的酒食款待。

④惡草具:粗糙簡陋的待客食具。

⑤請骸(hái)骨:請求退休。

⑥彭城:今江蘇徐州。

⑦疽(jū):指毒瘡。

①紀信:劉邦手下將領,在「楚漢之爭」中保護劉邦有功。

②誑(kuánɡ):欺騙。

③纛(dào):古時軍隊或儀仗隊的大旗。

①韓信:劉邦大將,漢初著名軍事家。

②太公:漢王劉邦的父親。

③洪溝:即鴻溝。古代最早溝通黃河和淮河的人工運河。西漢時期又稱狼湯渠。

④釋:放棄。

⑤養虎自遺患:留着老虎不除掉,就會成為後患。比喻縱容壞人壞事,留下後患。

①固陵:古地名,今河南淮陽西北。

②齊王信:即韓信,時為齊王。魏相國越:即彭越,漢初著名將領。拜魏相國,又被封為梁王。

③且:將要,快要。

④致:招引,引來。

⑤魏豹:六國時魏國的公子。

⑥睢(suī)陽:今河南商丘南。谷(ɡǔ)城:今山東東阿。

⑦陳:陳州,相當於今河南周口地區。

①垓下:古地名,在今安徽靈壁東南。

②騅(zhuī):毛色蒼白相雜的馬。

③麾(huī)下:指將帥的部下。

④平明:天剛亮的時候。

⑤灌嬰:漢初名將。

⑥屬(zhǔ):連接,跟着。

⑦陰陵:春秋楚邑。為項羽兵敗後迷失道處,漢時置縣。故城在今安徽定遠西北。

譯文

漢太祖高皇帝三年(公元前204年)

漢王對陳平說:「紛亂的天下什麼時候才能太平呢?」陳平說:「項王身邊正直忠心的臣子不過是亞父、鍾離昧、龍且、周殷這些人,只幾個人而已。大王如果能拿出數萬斤金,行反間計,就能離間他們君臣關係,讓他們互生疑心。項王的為人,易於猜忌,偏聽偏信,君臣之間起了疑心,必定內部互相殘殺。我們藉機舉兵進攻,一定能夠打敗項王。」漢王說:「好!」拿出黃金四萬斤交給陳平,任由他自己掌握,不再過問支出。陳平用錢在楚軍中施行反間,傳播謠言:「鍾離昧將軍他們跟着項王立了那麼多功勞,然而總是不能裂土封王,現在要跟漢聯合,消滅項氏取得土地稱王。」流言傳布,項王果真開始懷疑鍾離昧等人了。

(公元前204年)夏四月,漢王在滎陽陷入了楚的包圍,情形危急;漢王求和,準備僅保留滎陽以西為漢地。亞父范增勸項羽急攻滎陽,漢王十分擔心。項羽派使者到漢地來,陳平準備了豐盛的酒食款待來賓,一見楚使就假裝吃驚地說:「我還以為是亞父的使者,原來是項王派來的!」讓人把東西端走,重新準備了比較粗陋草率的酒食進奉楚使。楚使回去後如實稟報給項王,項王果然對亞父起了很重的疑心。亞父急着要攻下滎陽城,項王不相信他,不肯聽他的意見。亞父發現了項王對自己的懷疑,怒道:「天下大局已定,君王好自為之,請讓老臣告老還鄉吧。」他在前往彭城的途中,背上的毒瘡發作而死。

五月,將軍紀信對漢王說:「局勢緊急!請讓臣用計策引開楚軍,漢王可以趁機離開。」於是陳平在夜裡將二千餘女子放出東門,引來楚軍四面圍擊她們。紀信乘漢王的車,車上張黃蓋,左邊豎立着漢王的旗幟,叫道:「食盡糧絕,漢王降楚。」楚人高呼萬歲,都聚集到城東來圍觀。漢王則趁此機會帶了數十騎出西門逃走,令韓王信與周苛、魏豹、樅公守滎陽。項羽見到是紀信,問:「漢王在哪裡?」紀信回答道:「已經離開了。」項羽燒死了紀信。

高帝四年八月,項羽自知身邊缺少幫手,糧草即將用盡,韓信又進兵擊楚,心中非常憂慮。漢王派了侯公來勸說項羽放回太公、呂后。於是項羽和漢王約定平分天下,以洪溝為界,以西歸漢,以東歸楚。九月,項羽放還了太公和呂后,帶兵解了滎陽之圍而東歸。漢王也打算西歸關中,張良、陳平勸阻說:「漢已擁有大半天下,各地諸侯也都前來歸附,而楚兵已疲憊不堪,糧草將盡,這是上天賜予的滅楚的最好時機。如果就此放過楚人,這就是所謂的養虎遺患。」漢王聽從了他們的意見。

高帝五年(前202年)冬,十月,漢王追擊項羽到固陵,和齊王韓信、魏相國彭越約好共同出擊楚國。可是韓信、彭越二人失期不至,楚大敗漢軍。漢王只好重新堅壁自守,對張良說:「韓信、彭越這些手下不聽我的,我該怎麼辦?」張良說:「楚兵就快要敗了,而韓信、彭越二人未有明確分封到土地,所以他們不來也是很正常的事。如果您能和他們共享天下,他們立刻就會來。齊王韓信的封爵並非漢王的意思,他自己也覺得不安心;彭越平定了梁地,原來您因為魏豹是魏王的緣故所以拜彭越為相國,現在魏豹死了,彭越也在等着您能封他為王,您卻沒有早些決定。如果您能把睢陽以北至轂城的土地都封給彭越,把從陳以東沿海一帶都給韓信。韓信的家在楚地,他想要的封地包括他的故鄉。假如您答應分割這些土地給他們二人,讓他們各自為戰,則打敗楚軍輕而易舉。」漢王聽從了他的意見,於是韓信、彭越都帶了軍隊來會合。

十二月,項王撤兵至垓下,兵少食盡,與漢軍作戰不順利,退守營壘,陷入了漢軍和諸侯兵的重重包圍之中。項王夜裡聽見漢軍陣營中到處傳唱楚歌,大驚問道:「漢軍已得到所有的楚地了嗎?怎麼有這麼多的楚人?」半夜在帳中飲酒,慷慨悲歌,流下數行眼淚;身邊的人也都流淚哭泣,不敢抬頭看他。於是項王乘上叫做騅的駿馬,帶領八百餘壯士騎從,趁夜深突破重圍向南快馬奔馳。天亮時分,漢軍才發覺,騎將灌嬰帶了五千騎兵追擊。項王渡過淮河的時候,跟隨他的只有百餘騎兵了。到陰陵時迷了路,向一農夫詢問,農夫騙他們說「向左」。他們向左走,結果陷入大澤中,因此被漢軍追上來。

評析

劉邦、項羽之間的戰爭延續了好幾年。劉邦從弱小到強大,項羽從占盡優勢到漸落下風,相關的史料在《通鑑》中並不是最早和最詳盡的,但是所有的記載都沿着時間推進而展開,其間雙方力量對比的變化,不同人物對於情勢的不同理解和反應,都使得這一事件的鋪陳顯得特別生動。以這裡所選的段落看,劉邦一方陳平的反間計、紀信的忠心和犧牲、張良對於局勢精審的分析,都表現出知己知彼的智慧。對劉邦的記載雖少,卻清晰地展現了其人從善如流的豁達作風;反之,項羽的多疑、心胸狹窄直接導致了楚軍內部的離心,最後造成他的失敗。而垓下一戰,《通鑑》用了相當詳盡的篇幅記述了項羽的最後時刻。一改原先的「意忌信讒」、優柔寡斷的形象,在面臨生死勝敗之際,項羽鎮定如恆,談笑處之,我們可以從史書上看到一個無論勇猛、膽略、氣度無不令人心折的末路英雄。當然這樣運用大量對話和細節的史書寫作方式在《通鑑》一書中也並不典型。[1]

作品出處

《資治通鑑》(Comprehensive Mirror to Aid in Government ),是北宋著名史學家、政治家司馬光(1019-1086)和他的助手劉攽劉恕范祖禹司馬康等人歷時十九年編纂的一部規模空前的編年體通史巨著。記載了從戰國到五代共1362年的史實。《資治通鑑》書名的意思是:「鑑於往事,有資於治道」,即以歷史的得失作為鑑誡來加強統治。《資治通鑑》全書294卷,約300多萬字,另有《考異》、《目錄》各三十卷。是我國編年史中包含時間最長的一部巨著。[2]

作者簡介

司馬光(1019年—1086年),字君實,號迂夫,晚號迂叟,陝州夏縣(今屬山西)涑水鄉人,世稱涑水先生。自幼聰慧,七歲時,以石破瓮搶救落水兒童,傳為佳話。1071年(熙寧四年),以西京留守退居洛陽,築獨樂園,專意編著《資治通鑑》。哲宗即位,高太后垂簾聽政,召還主國政,將新法廢除殆盡。1086年(元祐元年),拜左僕射兼門下侍郎,是年九月,卒於位,當政僅一年多。贈溫國公,諡文正。[3]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