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资治通鉴·魏纪·司马懿诛曹爽

资治通鉴·魏纪·司马懿诛曹爽出自《资治通鉴》,是北宋时期司马光写的文言文。

目录

【原文】

太子即位,年八岁;大赦。尊皇后曰皇太后,加曹爽、司马懿侍中,假节钺①,都督中外诸军、录尚书事。诸所兴作宫室之役,皆以遗诏罢之。

【注释】

①节钺(yuè):符节和斧钺。古代授予将帅,作为加重权力的标志。

【译文】

景初三年(239年),魏明帝曹叡去世,齐王曹芳即位,年八岁;大赦天下。尊皇后为皇太后,加曹爽、司马懿侍中,假节钺,都督中外诸军、总领尚书事。之前明帝时期正在建造的宫室,都因遗诏停止。

【原文】

爽、懿各领兵三千人更①宿殿内,爽以懿年位素高,常父事之,每事咨访,不敢专行。

【注释】

①更:轮流。

【译文】

曹爽、司马懿各领兵三千轮流在宫殿内值班,曹爽因为司马懿年纪和地位都比自己高,所以像对待长辈那样对待他,每每碰到事情都向他咨询请教,不敢独断专行。

【原文】

初,并州刺史东平毕轨及邓飏、李胜、何晏、丁谧①皆有才名而急于富贵,趋时附势,明帝恶其浮华,皆抑而不用。曹爽素与亲善,及辅政,骤加引擢,以为腹心。晏,进之孙;谧,斐之子也。晏等成共推戴爽,以为重权不可委之于人。丁谧为爽画策,使爽白天子发诏,转司马懿为太傅,外以名号尊之,内欲令尚书奏事,先来由己,得制其轻重也。爽从之。二月,丁丑,以司马懿为太傅,以爽弟羲为中领军②,训为武卫将军③,彦为散骑常侍④、侍讲,其余诸弟皆以列侯侍从,出入禁闼,贵宠莫盛焉。

【注释】

①东平:地名,在今山东省。飏:(yánɡ)。谧:(mì)。

②中领军:官名,汉末曹操置。品级较领军将军稍低。

③武卫将军:官名,三国魏置,掌管中军宿卫禁兵。

④散骑常侍:官名,三国魏置,由汉代散骑和中常侍合并而成,在皇帝左右规谏过失,以备顾问。

【译文】

当初并州刺史东平毕轨和邓飏、李胜、何晏、丁谧都是有才名而急于求富贵的人,趋炎附势,明帝厌恶这种浮华的作风,因此压制他们不加重用。曹爽向来和他们亲厚,等到辅政,骤然提拔他们,视之为心腹。何晏是何进的孙子,丁谧为丁斐的儿子。何晏等人共同推戴曹爽,认为大权不可交托给别人。丁谧为曹爽谋划,让曹爽禀告天子下诏,将司马懿转任太傅,对外以名号尊崇他,却没有实际的权力,尚书奏事则要先通过自己,以此控制大权。曹爽接受了提议。二月丁丑,任命司马懿为太傅,任命曹爽的弟弟曹羲为中领军,曹训为武卫将军,曹彦为散骑常侍、侍讲,其余诸弟都成为列侯担任皇帝侍从,出入宫禁,贵宠无比。

【原文】

爽事太傅,礼貌虽存,而诸所兴造,希复由之①。爽徙吏部尚书卢毓为仆射②,而以何晏代之,以邓飏、丁谧为尚书,毕轨为司隶校尉。晏等依势用事,附会者升进,违忤者罢退,内外望风,莫敢忤旨③。

【注释】

①希复由之:很少再通过他(司马懿)。

②仆射:官名,汉成帝置尚书五人,一人为仆射,地位仅次于尚书令。

③忤旨:违抗意旨。

【译文】

曹爽对待太傅的态度,仅保存着表面的礼貌,真正要进行的事务很少再跟司马懿商量了。曹爽将吏部尚书卢毓调任仆射,让何晏取代这个职位,任命邓飏、丁谧为尚书,毕轨为司隶校尉。何晏等人仗着势力处理事务,依附他们的就加以升迁,违逆他们的则加以罢免,内外望风,官员没有敢违抗他们意旨的。[1]

【原文】

正始八年,大将军爽用何晏、邓飏、丁谧之谋,迁太后于永宁宫;专擅朝政,多树亲党,屡改制度;太傅懿不能禁,与爽有隙。五月,懿始称疾,不与政事。

【译文】

正始八年(247年),大将军曹爽用何晏、邓飏、丁谧的计策,将太后迁居到永宁宫;独自把持朝政,树立亲信党羽,屡次更改制度。太傅司马懿不能阻止,与曹爽之间开始有了嫌隙。五月,司马懿开始称病,不参与政事。

【原文】

大将军爽,骄奢无度,饮食衣服,拟于乘舆①;尚方②珍玩,充牣③其家;又私取先帝才人以为伎乐。作窟室④,绮疏⑤四周,数与其党何晏等纵酒其中。弟羲深以为忧,数涕泣谏止之,爽不听。爽兄弟数俱出游,司农沛国桓范⑥谓曰:“总万机,典禁兵,不宜并出。若有闭城门,谁复内入者?”爽曰:“谁敢尔邪!”

【注释】

①乘舆:代指皇帝。

②尚方:皇室库房。

③牣(rèn):丰足。

④窟室:地下室。

⑤绮疏:雕饰花纹的窗户。

⑥司农:官名,掌租税钱各盐铁和国家的财政收支,为九卿之一。沛国:今江苏沛县。桓范:曹爽的“智囊”。司马懿起兵讨曹爽时,桓范劝曹爽挟持魏帝到许昌,曹爽不听。后曹爽被司马懿所杀,桓范也被杀。

【译文】

大将军曹爽骄奢无度,饮食衣服都和皇帝类似;家中充斥着宫廷才有的珍玩,又私自将明帝的才人当做歌舞伎乐。营造地下室,四壁装满雕饰花纹的窗户。经常和何晏等人在此纵饮。其弟曹羲非常担忧,屡屡流泪劝谏,曹爽不听。曹爽兄弟屡次一起出游,大司农沛国人桓范对他说:“你们兄弟总揽大权,掌管禁兵,不宜一起出城。万一有人关闭城门,你们谁又能进城呢?”曹爽说:“谁敢做这种事!”

【原文】

初,清河、平原①争界,八年不能决。冀州刺史孙礼请天府②所藏烈祖封平原时图以决之。爽信清河之诉,云图不可用,礼上疏自辨,辞颇刚切。爽大怒,劾礼怨望,结刑五岁。久之,复为并州刺史,往见太傅懿,有忿色而无言。懿曰:“卿得并州少邪?恚理分界失分乎?”礼曰:“何明公言之乖③也!礼虽不德,岂以官位往事为意邪?本谓明公齐踪伊、吕④,匡辅魏室,上报明帝之托,下建万世之勋。今社稷将危,天下凶凶⑤,此礼之所以不悦也!”因涕泣横流。懿曰:“且止,忍不可忍!”

【注释】

①清河:今河北清河。平原:今山东平原。

②天府:朝廷藏物之府库为天府。烈祖封平原时图:即明帝曹叡封平原王时的地图。

③乖:不正常,古怪。

④齐踪伊、吕:和伊尹、吕尚(姜子牙)相比。

⑤凶凶:骚动不安的样子。

【译文】

原先清河国和平原国为了地界争论不休,历时八年都不能解决。冀州刺史孙礼请求用朝廷所藏的明帝封平原王时的地图比对,来判定边界。曹爽相信了清河国的说法,说地图已经不能用了,孙礼上疏辩解,言辞直率而激烈。曹爽大怒,弹劾孙礼心怀怨恨,判了他五年徒刑。后来,孙礼又做了并州刺史,往见太傅司马懿,神情愤怒,不说话。司马懿问:“你嫌并州刺史职务低呢,还是生气处理地界的事?”孙礼说:“明公怎么讲这么奇怪的话?孙礼虽然不德,难道会将官职和往事放在心上吗?我本以为明公您是伊尹、吕尚一样的人物,可以辅佐魏室,上报明帝重托,下建万世功勋。如今社稷就快要处于危难之中了,天下都骚动不安,这才是我不高兴的理由。”边说着边涕泪横流。司马懿说:“先别这样,要忍耐别人忍受不了的事。”[1]

【原文】

冬,河南尹李胜出为荆州刺史,过辞太傅懿。懿令两婢侍,持衣,衣落;指口言渴,婢进粥,懿不持杯而饮,粥皆流出沾胸。胜曰:“众情谓明公旧风发动,何意尊体乃尔!”懿使声气才属①,说:“年老枕疾,死在旦夕。君当屈并州,并州近胡,好为之备!恐不复相见,以子师、昭兄弟为托。”胜曰:“当还忝本州,非并州。”懿乃错乱其辞曰:“君方到并州?”胜复曰:“当忝荆州。”懿曰:“年老意荒,不解君言。今还为本州,盛德壮烈,好建功勋!”胜退,告爽曰:“司马公尸居余气②,形神已离,不足虑矣。”他日,又向爽等垂泣曰:“太傅病不可复济③,令人怆然④!”故爽等不复设备。

【注释】

①属:连接。

②尸居余气:形容人即将死亡。

③济:有利,有益。

④怆(chuànɡ)然:悲伤的样子。

【译文】

冬季,河南尹李胜出任荆州刺史,去向太傅司马懿辞行。司马懿叫两名婢女服侍,他拿衣服,衣服掉落;指着嘴巴说口渴,婢女进粥,司马懿不拿杯子直接饮用,结果粥都流出来洒在胸口。李胜说:“大家都说明公旧病发作,没想到身体已经这样了!”司马懿装作半天才缓过气来的样子说:“年老病重,生死不过是早晚的事。委屈你到并州为官,那里靠近胡地,要做好防备!这一别恐怕不再相见,就把小儿司马师、司马昭兄弟托付给你了。”李胜说:“我是回到本州,不是并州。”司马懿故意听错,问道:“你才到并州?”李胜又说:“荆州。”司马懿说:“年老昏聩,听不明白你的话了。如今你回到家乡为官,德高壮烈,好好建立功勋。”李胜回去后,告诉曹爽说:“司马公奄奄一息,身体和神魂分离,已不足为虑了。”后来有一天,他又向曹爽等垂泪道:“太傅病大概不会再好了,真是令人难过。”因此曹爽等不再防范司马懿。

【原文】

太傅懿阴与其子中护军师、散骑常侍昭谋诛曹爽。

【译文】

太傅司马懿暗中与其子中护军司马师、散骑常侍司马昭谋划如何除掉曹爽。

【原文】

春,正月,甲午,帝谒高平陵①,大将军爽与弟中领军曹羲、武卫将军曹训、散骑常侍彦皆从。太傅司马懿以皇太后名义下令,闭诸城门,勒兵据武库②,授兵出屯洛水浮桥③,召司徒高柔假节行大将军事,据爽营,太仆④王观行中领军事,据羲营。因奏爽罪恶于帝曰:“臣昔从辽东还,先帝诏陛下、秦王及臣升御床,把臣臂,深以后事为念。臣言‘太祖、高祖⑤亦属臣以后事,此自陛下所见,无所忧苦。万一有不如意,臣当以死奉明诏’。今大将军爽,背弃顾命,败乱国典,内则僭拟⑥,外则专权,破坏诸营,尽据禁兵,群官要职,皆置所亲,殿中宿卫,易以私人,根据盘互⑦,纵恣日甚,又以黄门张当为都监⑧,伺察至尊,离间二宫,伤害骨肉,天下汹汹,人怀危惧。陛下便为寄坐,岂得久安!此非先帝诏陛下及臣升御床之本意也。臣虽朽迈,敢忘往言!太尉臣济等皆以爽为有无君之心,兄弟不宜典兵宿卫,奏永宁宫,皇太后令敕臣如奏施行。臣辄敕主者及黄门令‘罢爽、羲、训吏兵,以侯就第,不得逗留,以稽车驾;敢有稽留,便以军法从事’!臣辄力疾⑨将兵屯洛水浮桥,伺察非常。”爽得懿奏事,不通;迫窘不知所为,留车驾宿伊水⑩南,伐木为鹿角,发屯田兵数千人以为卫。

【注释】

①高平陵:明帝曹觳之墓,在今河南洛阳东南。

②勒(lè)兵:带领军队。武库:储藏兵器军备的仓库。

③浮桥:在并列的船或筏子上铺上木板而成的桥。

④太仆:官名,秦汉九卿之一,掌舆马畜牧之事。

⑤太祖:曹操。高祖:文帝曹丕。

⑥僭(jiàn)拟:僭越,超出规定范围,自比皇帝。

⑦根据盘互:把持据守,互相勾结。

⑧都监:三国时称内侍官。

⑨力疾:勉强支撑病体。

⑩伊水:在今河南西部,源出栾川伏牛山北麓。

伐木为鹿角:一种用带有枝杈、形似鹿角的树木堆放地上以阻挡敌军前进的防御物。

【译文】

嘉平元年(249年)正月,皇帝谒高平陵,大将军曹爽与弟中领军曹羲、武卫将军曹训、散骑常侍曹彦都随侍在侧。太傅司马懿以皇太后名义下令,关闭城门,带兵占领武库,派遣军队驻扎在洛水浮桥,召司徒高柔持节代理大将军的职务,占据曹爽营。太仆王观行中领军事,占据曹羲营。然后向皇帝上奏曹爽罪恶,说:“臣当年从辽东回到京师,先帝诏令陛下、秦王及臣登上御床,握着臣的手臂,念念不忘身后事。臣进言说‘太祖、高祖也曾把后事托付臣,这是陛下所见过的,陛下不用担心,万一有违陛下意愿的事情发生,臣自当不惜一死完成陛下的托付’。

如今大将军曹爽,背弃先帝的遗命,败坏典章制度,在内则僭越自比为君主,在外则专权擅政,扰乱军队,控制了禁军,朝廷上重要官职都安插亲信,连殿中宿卫都换了私人,亲党势力盘根错节,日益放纵。他又任用宦官张当为都监,窥视陛下动静,离间太后和陛下的感情,伤害骨肉关系,如今天下人情汹汹,人们心怀恐惧。如此局面,陛下就像是暂时寄坐在皇位上,并非长治久安之道。这种局面也并非先帝要陛下及臣登上御床当面嘱托的本意。臣虽然老迈,也不敢忘记前言。太尉蒋济等都认为曹爽有叛逆之心,他们兄弟不宜再掌管宿卫,于是上奏永宁宫,皇太后下令让臣如奏执行。臣则吩咐主事者和黄门令‘罢免曹爽、曹羲、曹训的官职,剥夺他们军权,以列侯的身份回到府邸,不得逗留,阻碍陛下车驾;要是有人敢阻碍车驾的,一律以军法从事’!臣立即率兵屯驻洛水浮桥,又伺察有无异常情况。”曹爽看到了司马懿的奏章,城里的信息又不通,十分窘迫不知所措,安排皇帝的车驾夜宿伊水南,伐木制成鹿角以作防御,征发屯田兵数千人护卫。

【原文】

懿使侍中高阳、许允及尚书陈泰说爽,宜早自归罪,又使爽所信殿中校尉①尹大目谓爽,唯免官而已,以洛水为誓。

【注释】

①殿中校尉:武职官名。

【译文】

司马懿派侍中高阳、许允及尚书陈泰劝说曹爽,应当及早回来认罪,又派他信任的殿中校尉尹大目对他说,不过免官而已,并以洛水为誓。[1]

【原文】

(桓)范至,劝爽兄弟以天子诣许昌①,发四方兵以自辅。爽疑未决,范谓羲曰:“此事昭然,卿用读书何为邪!于今日卿等门户,求贫贱复可得乎?且匹夫质一人,尚欲望活;卿与天子相随,令于天下,谁敢不应也!”俱不言。范又谓羲曰:“卿别营近在阙南,洛阳典农治②在城外,呼召如意。今诣许昌,不过中宿③,许昌别库,足相被假;所忧当在谷食,而大司农印章在我身。”羲兄弟默然不从,自甲夜至五鼓④,爽乃投刀于地曰:“我亦不失作富家翁!”范哭曰:“曹子丹⑤佳人,生汝兄弟,犊耳⑥!何图今日坐汝等族灭也!”

【注释】

①许昌:今河南许昌东部。

②洛阳典农治:洛阳屯田部队。

③中宿:半夜。

④甲夜:初更时分。五鼓:天亮。

⑤曹子丹:曹真,字子丹,曹操族子,三国著名将领,曹爽、曹羲的父亲。

⑥(tún)犊:小猪,小牛。

【译文】

桓范到了曹爽那里,劝曹爽兄弟带天子至许昌,征发四方的军队以增强自己的实力。曹爽迟疑未决,桓范对曹羲说:“此事昭然若揭,你是读书人还不明白吗?今日情形下你们曹家这样的门户,即使只求贫贱平安度日还能做到吗?况且平民百姓抓了一个人为人质,还想以此为条件试图活下来。你们现在和天子在一起,挟天子号令天下,谁敢不听!”大家都默不做声。桓范又对曹羲说:“你的一支军队就近在城南,洛阳屯田部队也在城外,只要愿意,立刻可以招致。现在起程去许昌的话,不过半夜就到了。许昌的武库,足可以装备士兵;只有粮食让人担忧,而我身上就带着大司农印章。”曹羲兄弟默然,不听从桓范的主张,自入夜至五鼓,最后曹爽将刀扔在地上说:“即使免官了,我也不失为富家翁。”桓范哭道:“曹真何等人物,竟生出你们兄弟,像猪和牛一样蠢笨。想不到今日竟被你们连累灭族。”

【原文】

爽乃通①懿奏事,白帝下诏免己官,奉帝还宫。爽兄弟归家,懿发洛阳吏卒围守之;四角作高楼,令人在楼上察视爽兄弟举动。爽挟弹到后园中,楼上便唱言:“故大将军东南行!”爽愁闷不知为计。

【注释】

①通:通传,转达。

【译文】

曹爽于是把司马懿的奏章转交给皇帝,请皇帝下诏罢免自己的官职,然后奉送皇帝回宫。曹爽兄弟回到家里,司马懿立即派出洛阳官吏和兵士将曹家团团围住,在宅院四角建起高楼,令人在楼上监视曹氏兄弟举动。曹爽带了弹弓到后园中,楼上便有人大声喊:“前大将军往东南去了。”曹爽愁闷得不知所措。

【原文】

戊戌,有司奏:“黄门张当私以所择才人与爽,疑有奸。”收当付廷尉考实①,辞云:“爽与尚书何晏、邓飏、丁谧、司隶校尉毕轨、荆州刺史李胜等阴谋反逆,须三月中发。”于是收爽、羲、训、晏、飏、谧、轨、胜并桓范皆下狱,劾以大逆不道,与张当俱夷三族②。

【注释】

①廷尉:官名,掌司法刑狱。考实:审讯出实情。

②夷三族:秦汉时代的刑罚。凡犯特殊重罪,尤其谋反谋叛等十恶罪名者,处以诛灭三族的极刑。三族之范围说法不一,一般认为指父、兄弟及妻子。

【译文】

戊戌,有司奏:“宦官张当私自将所择才人送给曹爽,怀疑他们之间有勾结。”收捕张当交付廷尉审讯。张当说:“曹爽与尚书何晏、邓飏、丁谧、司隶校尉毕轨、荆州刺史李胜等人阴谋造反,到三月中就会起事。”于是抓捕曹爽、曹羲、曹训、何晏、邓飚、丁谧、毕轨、李胜和桓范一起入狱,弹劾他们大逆不道,与张当都被夷灭三族。

评析

明帝临终将八岁的儿子托付给司马懿和曹爽。起初一切都很顺利,二人轮番值宿,朝政也很平静。但是曹爽是个浮躁急进、不能容人,且有野心的人。他和他的同党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把司马懿排挤出去,大权在握,控制禁宫宿卫,安插亲信,党同伐异,任意更张制度。

可是他们都疏忽了司马懿,司马懿韬光养晦,成功地让对方觉得他不再具有任何威胁,最后除掉曹爽几乎是在谈笑间完成的。[1]

作品出处

《资治通鉴》(Comprehensive Mirror to Aid in Government ),是北宋著名史学家、政治家司马光(1019-1086)和他的助手刘攽刘恕范祖禹司马康等人历时十九年编纂的一部规模空前的编年体通史巨著。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62年的史实。《资治通鉴》书名的意思是:“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即以历史的得失作为鉴诫来加强统治。《资治通鉴》全书294卷,约300多万字,另有《考异》、《目录》各三十卷。是我国编年史中包含时间最长的一部巨著。[2]

作者简介

司马光(1019年—1086年),字君实,号迂夫,晚号迂叟,陕州夏县(今属山西)涑水乡人,世称涑水先生。自幼聪慧,七岁时,以石破瓮抢救落水儿童,传为佳话。1071年(熙宁四年),以西京留守退居洛阳,筑独乐园,专意编著《资治通鉴》。哲宗即位,高太后垂帘听政,召还主国政,将新法废除殆尽。1086年(元祐元年),拜左仆射兼门下侍郎,是年九月,卒于位,当政仅一年多。赠温国公,谥文正。[3]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