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贈別二首·其二 杜牧

贈別二首·其二
圖片來自紅動中國網

贈別二首·其二是一首七言絕句,其着重寫惜別,描繪與歌妓的筵席上難分難捨的情懷。首句寫離筵之上壓抑無語,似乎冷淡無情;次句以「笑不成」點明原非無情,而是鬱悒感傷,實乃多情,巧妙地回應首句;最後兩句移情於燭,賦予其人的豐富感情,風流蘊藉,意境深遠。全詩語言精煉流暢、清爽俊逸;其情思纏綿悱惻,含思深婉。

目錄

原文

杜牧〔唐代〕

多情卻似總無情,唯覺尊前不成。(尊 一作:樽)

蠟燭有心還惜別,替人淚到天明。

譯文

多情的人卻像是無情人兒一樣冰冷,在離別的酒宴上只覺笑不出聲。

蠟燭仿佛還有惜別的心意,替離別的人流淚到天明。

賞析

  這是一首抒寫詩人對妙齡歌女留戀惜別的心情。

  「多情卻似總無情,唯覺樽前笑不成。」這首小詩的前兩句是說,聚首如膠似漆作別卻像無情;只覺得酒宴上要笑笑不出聲。

  詩人同所愛不忍分別,又不得不分別,感情是千頭萬緒的。「多情卻似總無情」,明明多情,偏從「無情」着筆;着一「總」字,又加強了語氣,帶有濃厚的感情色彩。詩人愛得太深、太多情,以致使他覺得,無論用怎樣的方法,都不足以表現出內心的多情。別筵上,悽然相對,像是彼此無情似的。越是多情,越顯得無情,這種情人離別時最深切的感受,詩人把它寫了出來。「唯覺樽前笑不成」,要寫離別的悲苦,他又從「笑」字入手。一個「唯」字表明,詩人是多麼想面對情人,舉樽道別,強顏歡笑,使所愛歡欣!但因為感傷離別,卻擠不出一絲笑容來。想笑是由於多情,「笑不成」是由於太多情,不忍離別而事與願違。這種看似矛盾的情態描寫,把詩人內心的真實感受,說得委婉盡致,極有情味。

  「蠟燭有心還惜別,替人垂淚到天明。」小詩的後兩句是說,案頭蠟燭有心還惜別;你看它替我們流淚流到天明。

  題為「贈別」,當然是要表現人的惜別之情,然而詩人又撇開自己,去寫告別宴上那燃燒的蠟燭,借物抒情。詩人帶着極度感傷的心情去看周圍的客觀世界,於是眼中的一切也都帶上了感傷的色彩。蠟燭本是有燭芯的,所以說「蠟燭有心」;而在詩人眼裡燭芯卻變成惜別之心,把蠟燭擬人化了。在詩人眼裡,它那徹夜流溢的燭淚,就是在為男女主人公的離別而傷心了。「替人垂淚到天明」,「替人」二字,使意思更深一層。「到天明」又點出了告別宴時間之長,這也是詩人不忍分離的一種表現。

  齊梁之間的江淹曾經把離別的感情概括為「黯然銷魂」四字,但這種感情的表現,卻因人因事的不同而千差萬別;這種感情本身,也不是「悲」、「愁」二字所能了得。杜牧此詩不用「悲」、「愁」等字,卻寫得坦率、真摯、道出了離別時的真情實感。

創作背景

  這首組詩是詩人杜牧在公元835年(大和九年),由淮南節度使掌書記升任監察御史,離揚州奔赴長安,與在揚州結識的歌妓分別之作。本首詩即是其中的第二首。

簡析

  《贈別二首·其二》是一首七言絕句,其着重寫惜別,描繪與歌妓的筵席上難分難捨的情懷。首句寫離筵之上壓抑無語,似乎冷淡無情;次句以「笑不成」點明原非無情,而是鬱悒感傷,實乃多情,巧妙地回應首句;最後兩句移情於燭,賦予其人的豐富感情,風流蘊藉,意境深遠。全詩語言精煉流暢、清爽俊逸;其情思纏綿悱惻,含思深婉。

杜牧

杜牧(公元803-約852年),字牧之,號樊川居士,漢族,京兆萬年(今陝西西安)人,唐代詩人。杜牧人稱「小杜」,以別於杜甫。與李商隱並稱「小李杜」。因晚年居長安南樊川別墅,故後世稱「杜樊川」,著有《樊川文集》。[1]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