贛上食蓮有感 黃庭堅
贛上食蓮有感是一首五言古詩。全詩處處從「食蓮」生髮,由思念母親、兄弟、子女擴展到立身處世.不貪圖高位美食,有慚於尸位素餐,而以渴望與兄弟一同歸隱收柬。首尾照應,章法嚴密,構思新穎,語言質樸。而對宦海風波的恐懼,對做官而不能行其志的感慨,對貪圖高位美食、同流合污、尸位素餐者的厭惡.都見於言外。
目錄
原文
黃庭堅〔宋代〕
蓮實大如指,分甘念母慈。
共房頭(角戢)(角戢),更深兄弟思。
實中有幺荷,拳如小兒手。
令我憶眾雛,迎門索梨棗。
蓮心正自苦,食苦何能甘。
甘餐恐腊毒,素食則懷慚。
蓮生淤泥中,不與泥同調。
食蓮誰不甘,知味良獨少。
吾家雙井塘,十里秋風香。
安得同袍子,歸制芙蓉裳。
譯文
蓮子像手指一般大,分嘗的甜美不由讓人想起母親的慈愛。
許多蓮子一起聚在一個蓮蓬中,讓人想到就蓮子般相處的一房裡的眾多兄弟。
蓮子中有個小小芽芯,拳縮着好像幼兒的手。
讓人想起家中的眾小兒,在門口迎着我討要梨棗吃。
蓮芯的本性正是苦,吃了苦的東西哪裡能感覺到甜?
老吃甘美可能受毒,素餐則心中羞慚。
蓮生在淤泥之中,出淤泥卻不受污染。
吃蓮誰不感到甘,真懂得蓮味的卻很少。
我的家鄉在雙井塘,秋風十里送荷香。
哪能找到志同道合者,回家去縫製芙蓉衣裳。
創作背景
元豐三年(1080年),黃庭堅在吉州太和縣(在今江西,原本作「泰和」)做知縣。第二年,有事到虔州(今江西贛縣),即詩題所說的贛上,因吃蓮子而作此詩。
賞析
起始之句「蓮實大如指,分甘念母慈」,仿佛將我帶回了那溫馨的家庭時光。每當我看到碩大的蓮子,就如同看到了母親曾經慈愛地為我們分食蓮子的場景,那份深深的懷念之情油然而生。品嘗蓮子時,我總是先拿起那沉甸甸的蓮房,即蓮蓬。每一蓮蓬內都藏有許多蓮子,它們緊緊相依,共同占據這一方小天地,而蓮子的尖端則俏皮地探出蓮房之外。此情此景,讓我不由自主地想到了家中的兄弟,我們如同這些蓮子一般,雖然各自獨立,但內心深處卻緊密相連,和睦共處。《詩經·小雅·無羊》中有言:「爾羊來思,其角濈濈。」那羊群中羊角相互依偎的畫面,與眼前蓮房內的蓮子何其相似,都展現了一種和諧共處的景象。這種景象讓我更加懷念與兄弟們共同度過的美好時光。仔細觀察蓮子,我發現其中還隱藏着一個小小的蓮心,它的形狀彎曲,宛如一個孩童的小手。這個小手般的蓮心讓我回想起了家中的孩子們,他們天真無邪,每當我回家時,他們總是熱情地迎上前來,伸出小手索要梨棗。這些溫馨的畫面,都是我從眼前的蓮房、蓮子、蓮心中勾起的對母親、兄弟和眾小兒的深切懷念。
接下來從詩人自身的體會上說。「蓮心正自苦,食苦何能甘。甘餐恐腊毒,素食則懷慚。」承接上句,就蓮心說,蓮心正是苦的,吃苦的東西不可能感到甜。「甘餐恐腊毒」,吃甜的怕有極毒。《國語·周語下》:「高位實疾顛,厚味實腊毒。」意思是,官位高的,實在很快會倒下來,味道厚的,實在有極毒。這裡是就他自己的經歷來說,吃甜的怕有毒,如同做大官拿重祿,貪圖享受,害了自己。「素食則懷慚」,做官不辦事吃白食,便感到慚愧。《詩經·魏風·伐檀》:「彼君子兮,不素餐兮。」素餐即白吃,白吃是可恥的。黃庭堅做知縣,既不是高官,不拿重祿,又不白吃飯。在這裡也表示了他的志節。
隨後,詩人從另一個角度展開思考:「蓮生於泥中,不與泥同調。」他讚美了蓮花雖生於淤泥之中,卻能保持自身的潔淨,不受污染。這正如品德高尚的人,能在世俗的濁流中保持自己的操守。他引用了《史記·屈原傳》中對屈原的讚美:「自疏濯淖污泥之中,蟬蛻於濁穢,以浮游塵埃之外,不獲世之滋垢,皭然泥而不滓者也。」進一步強調了蓮花與屈原般高潔品質的相似性。最後,他感嘆:「食蓮誰不甘,知味良獨少。」意指雖然吃蓮的人很多,但真正懂得其中滋味的卻寥寥無幾。
最後跟開頭的「念母慈」呼應,想到「吾家雙井塘」,雙井在分寧縣(今江西修水),那裡有池塘。「十里秋風香」,池塘里荷花盛開,在初秋時香聞十里。這裡又跟開頭的「兄弟思」相應,「安得同袍子,歸制芙蓉裳。」制芙蓉裳,比喻保持高潔的情操。這裡借用屈原的話,上文的「不與泥同調」也含有讚美屈原一塵不染的意思在內。
這首詩構思很新,寫出了前人未寫過的食蓮知味。他從食蓮子的分甘「念母慈」,從蓮房的共房多蓮子想到「兄弟思」,從蓮子心的「拳如小兒手」而「念眾雛」,這是因食蓮而起的對家人的懷念。再從蓮心苦引出食甘,比喻做官拿重祿的有害、素餐的懷慚,這是他入仕經歷的有感之言。再從蓮生淤泥而不染而產生新的感受。
全詩處處從「食蓮」生髮,由思念母親、兄弟、子女擴展到立身處世.不貪圖高位美食,有慚於尸位素餐,而以渴望與兄弟一同歸隱收柬。首尾照應,章法嚴密,構思新穎,語言質樸。而對宦海風波的恐懼,對做官而不能行其志的感慨,對貪圖高位美食、同流合污、尸位素餐者的厭惡.都見於言外。
簡析
《贛上食蓮有感》是一首五言古詩。全詩處處從「食蓮」生髮,由思念母親、兄弟、子女擴展到立身處世.不貪圖高位美食,有慚於尸位素餐,而以渴望與兄弟一同歸隱收柬。首尾照應,章法嚴密,構思新穎,語言質樸。而對宦海風波的恐懼,對做官而不能行其志的感慨,對貪圖高位美食、同流合污、尸位素餐者的厭惡.都見於言外。
黃庭堅
黃庭堅(1045.8.9-1105.5.24),字魯直,號山谷道人,晚號涪翁,洪州分寧(今江西省九江市修水縣)人,北宋著名文學家、書法家,為盛極一時的江西詩派開山之祖,與杜甫、陳師道和陳與義素有「一祖三宗」(黃庭堅為其中一宗)之稱。與張耒、晁補之、秦觀都遊學於蘇軾門下,合稱為「蘇門四學士」。生前與蘇軾齊名,世稱「蘇黃」。著有《山谷詞》,且黃庭堅書法亦能獨樹一格,為「宋四家」之一。[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