赣州文庙
赣州文庙,即赣县县学,位于江西省赣州老城区的东南,厚德路东段的北侧,是江西省保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古代县立校址。(赣州城内原有赣州府文庙,已毁)文庙,属国家级文保护单位。文庙本体占地约10000平方米,整个建筑群分三组,采用平行轴线方式布局。
中文名称:赣州文庙
地理位置:江西省赣州老城区
占地面积:约10000平方米
景点级别:国家文保护单位
始建于:1050年(北宋皇皇佑二年)
目录
文庙简介
文庙在唐代时曾为紫极观,到宋代又改为大中祥符宫,于皇佑年间创立县学[1]。保存下来的绝大部分建筑为清乾隆年间建造,均保存完好,主要有大成门、大成殿、崇圣祠、魁星阁、节孝祠等等,其中大成殿是文庙的主体建筑,高达15米,气势宏伟,带有显著的赣南特色。
历史起源
赣州文庙,即清代的赣县县学,始建于1050年(北宋皇皇佑二年),后来历经多次搬迁,最后一次是在1736年(清代乾隆元年),知县张照乘采纳赣州士人意见,将县学从郁孤台下又迁回了祥符宫县学旧址。此次迁学,前后7年,新营建的县学规模宏大,远处,直对峰山;近处,城墙如弓拱卫。大成殿前有供置孔子弟子牌位的东西两庑,钟、鼓二楼。
文庙,大成门左有名宦、报功二祠;右有乡贤、纪功二祠。大成门,前有戟门。再前是“德配天地”、“道冠古今”二坊,还有屏墙。
文庙,墙外凿天沼(后俗称“跃龙池”)、建跃龙桥。大成殿后又有崇圣祠,尊经阁、教谕廨、敬一亭、训导廨,忠义、节孝二祠,庖所、学科、学舍、士地祠、文昌宫、县学坊、射囿等建筑和场地。张照乘把文庙县学,当作一个融于赣州大“风水”环境中的小“风水”建设来营建。他认为,只有这样才有利于培育人才。
文物价值
赣州文庙,后存有大成门、大成殿、崇圣祠三进完整的主体建筑及部分附属建筑,1987年被江西省政府列为江西省文物保护单位。2004年5月维修时,发现了清代乾隆年间张照乘兴建的“跃龙桥”和“跃龙池”(泮池),这一桥一池的重见天日,提升了赣州文庙的整体文物价值。
文庙西邻,还保存着一座完整的清代武庙重檐建筑,庙内原供奉着关羽等人神像。这种一文一武,并存一处的文武庙建筑格局,国内罕见。
主体建筑
江西省共有5个较大规模的文庙,赣州文庙规模最大、等级最高、保存最完好。整个建筑群分为三组,采取平行轴线方式布局:中轴线上有大成门、名宦祠、乡贤祠、东庑、西庑、大成殿、崇圣祠;东轴线上有魁星阁、尊经阁;西轴线上有节孝祠。这些建筑后来有一些已经没有了。
按古代的建筑习惯,一般是坐北朝南,但赣州城内有相当一部分古建筑的中轴线,都是南偏东30度以上,象郁孤台、文庙就属一例。其原因是为了使建筑物的中轴线正对峰山主峰,以构成对景。文庙的建筑群,主要建筑于主轴线上,并由围墙结合建筑物形成院落。
孔子塑像
在大成殿正面的塑像是孔子,这尊孔子的塑像是帝王装。孔夫子的两边的四尊塑像,叫做“四佩”,是古代比较有名的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子思、孟子、曾子、颜子。后面有十二位塑像是“十二哲”,即十二位比较有代表性的哲人。
重建修复
在大成门与大成殿之间,利用东庑和名宦祠、乡贤祠,将屋面连成一片,形成了一座具有南方建筑特色的天井式院落。原来在这个广场上,有一个牌坊,叫做“棂星门”。棂星门过去后,就是两中池塘,叫“泮池”,过去小孩上学了,就叫“入泮”了。这两个建筑后来没有了,文博部门准备修复。
进入文庙大门,就看见大成门。因为孔夫子被封为“大成赤成先师”所以这个门就叫做“大成门”。两边是“官厅”,官员来了,在这里休息。进了“大成门”后,两边是厢房,是学生读书的地方。现在左边厢房安排了赣南客家民俗风情展,右边厢房主要是卖一些古字画、钱币及一些古玩。正前面就是大成殿,其后面有崇圣祠、节孝祠。
文化意义
大成殿是整个文庙的精华所在,大殿构筑于高1.5米的台基之上,占地约750平方米,殿高13米,是目前赣南保存最大的一幢古代建筑。大成殿的木梁架结构与文庙建筑群的其它建筑有所不同,采用大木和斗拱,颇具地方特色。而这些异形雕花拱,不仅起到了承重构件的作用,而且有着较强的装饰效果。大成殿的瓦面用的是景德镇的高温彩瓷琉璃瓦。用瓷器作瓦面,这是赣州独有的,是孤品,连北京故宫的瓦面都是陶的。